叶伯巨在奏疏中提了三条建议:“当今之事,所过者有三:分封太侈也,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也”。结果朱元璋才看了第一条就拍案大怒,下令把叶伯巨押解来京,关入大牢。朱元璋为何发这么大的火?
原来,叶伯巨所说“分封太侈”,是指明朝开国后把皇族子弟分封到全国各地做藩王。朱元璋的本意,是想尽可能大地扩大朱明皇族直接控制的势力范围,让这些藩王成为明朝皇帝派驻各地的代理人,成为所谓“王室屏藩”。但叶伯巨却认为,这种做法极其危险,“分封逾制,祸患立生”,各地藩王拥兵自重称霸一方,很可能反而会威胁到明朝皇室,甚至发生像汉朝“七国之乱”那样同室操戈的悲剧。
对叶伯巨的良言相劝,朱元璋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丝毫不为所动。不料叶伯巨一语成谶。朱元璋尸骨未寒,叶伯巨的预言成为现实。建文帝和各地藩王之间爆发尖锐矛盾,最终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燕王朱棣和建文帝叔侄二人为了皇位大打出手,新生不足50年的明王朝陷入了大规模内战之中。
朱棣以藩王身份,悍然起兵造反,明显有悖于儒家传统的“忠君之道”。但从客观实际而言,无论是朱棣个人的胆略才干,还是他继位之后的表现,都比建文帝要高明的多。对明朝江山前途起见,皇帝之位被朱棣夺走,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建文帝坐拥明朝倾国之兵,却败给朱棣,并非偶然。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多次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才能,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奇袭大宁城之战。大宁城,是明朝在长城之外设置的一个军事重镇,对外可以同时控扼蒙古和辽东,对内可以护翼大同、燕京,“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朱元璋深知此地重要性,把十七子宁王朱权的封地也设在这里,并在此地派驻重兵,“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是明朝北疆最为重要的军事重地。
朱棣起兵后,马上面临与明朝倾国之兵对抗的险境,他手中的那点兵力无论数量还是战斗力,远远不敷使用。但若要想重新组建一支兵强将勇的骁勇善战之师,又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朱棣思来想去,把目光盯向了塞外的大宁城,“曩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军慓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精骑助战,大事济矣”。假若能把大宁拿下,把大宁八万精兵收入麾下,平定天下指日可待。
但对朱棣而言,这个目标的难度却势比登天。大宁城不仅城高池深,重兵防守,守将宁王朱权“以善谋称”,机警多谋,是个很难对付的主儿。要想强攻硬打,朱棣就是把手里的兵力倾巢出动都远远不够。万般无奈之下,朱棣想出了一个风险极大的险招。
建文元年,朱棣率兵击退建文帝的一次进攻后,带领一支部队前往大宁。大宁城守军闻讯后如临大敌,准备迎战。谁知朱棣丝毫没有打仗的样子,他单人独马来到城下,要求进城面见宁王朱权。朱权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料想朱棣一个人进城也翻不了天,就把他放了进来。朱棣这一招风险极大,他当时身份是被朝廷缉拿的谋逆要犯,而宁王朱权却是建文帝一方的干将。若宁王朱权把送上门来的朱棣当场活捉,送交朝廷治罪,朱棣就彻底完了。
朱棣见到朱权后,“执手大恸,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谢罪”。他拉着朱权的手痛哭流涕,声称自己起兵造反实在是不得已,请求朱权给他起草谢罪奏疏,向建文帝求情。朱权信以为真,认为朱棣是诚心悔罪,于是好言抚慰,决定出面为朱棣求情,化解这一场兵灾。
朱棣在大宁小住几日,取得了宁王朱权的信任,他在城外的部下也以进城采买粮米为由,陆续进入城中,与宁王朱权的部下秘密接触,“阴结三卫部长及诸戍卒”,成功策反了一批宁王朱权的部下将士。
朱棣离开之日,宁王朱权一路送他到城外。朱棣看准时机一声令下,“伏兵起,拥权行”,宁王朱权被朱棣活捉。大宁守军顿时乱作一团,被策反的将士当即阵前投降朱棣,还有一部分一看宁王朱权成了人质,群龙无首不知所措。大宁守将朱鉴下令出兵进攻朱棣,结果当即被斩杀。朱棣胁迫朱权召集大宁守军,向他们申明利害,最终这八万人马全军归降朱棣。
朱棣的这次冒险获得了丰厚回报,一下子得到八万生力军,还都是精悍的边兵,从此才有了与建文帝角逐的资本。奇袭大宁城,尽显朱棣的大智大勇,也因此成为靖难之役的转折点。从此战可以看出,朱棣无论是胆量、勇气、智谋、冒险精神,都堪称一代雄杰,软弱怯懦的建文帝一生则从未有过类似表现,两人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他最终能击败建文帝,也就毫不奇怪了。
参考史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