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建立起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王朝,重新勾画了世界的版图。当他进攻到印度时,印度的军队早已是闻风丧胆,吓得落荒而逃。
就在一举要完成对印度的统治时,他却网开一面,下令撤退,这让我们不禁感到好奇,为何如此好战的成吉思汗会下这样的命令?
当时的蒙古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已经占领了印度的多半领土,当时,印度的国王早已是放弃了抵抗,想要趁着军队还没有攻占都城时逃离,但成吉思汗怎会给他这样的机会,将他困死在了一个小岛上。
但是国王的儿子并没有放弃抵抗,他带领着残余的部队继续与蒙古军队作战,不同于自己的父亲,扎兰丁在带兵打仗上十分的卓越,他足智多谋,善于发现敌军的弱点。
蒙古的军队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胜利,扎兰丁正是抓住了他们这样的心理,正所谓骄兵必败,他设下埋伏引诱蒙古军队,最后大败敌军,斩杀数万人,狠狠地打击了蒙古军队的士气。
这次的战斗给了扎兰丁信心,他立刻召集了其他的军队首领达成协议,一同去抵抗成吉思汗的侵略。
但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的计谋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成吉思汗很快卷土重来,而蒙古的骑兵们因为上次被打败,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势,势必要将面前的这个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自己的军队已经溃不成军,扎兰丁觉得大势已去,便和他父亲一样,立即撤退逃跑。但是成吉思汗仍然不善罢甘休,率领着军队向前进军。
但是天公不作美,成吉思汗他们一直都在寒冷干燥的北方生活,如今来到了潮湿炎热的印度,就会非常的不适应。
士兵们都叫苦连天,他们不怕战斗,但这难耐的天气让他们十分的不舒服,而这也让他们的战斗力大大地降低。
而且我们中国是十分注重迷信的,成吉思汗作为君王也十分的看重。他们在进攻的途中突然遇到了一只神兽,而且神兽还与成吉思汗交流,说你应该趁早回去,否则会有麻烦。
成吉思汗还想继续进攻,但是他身边的侍卫却告诉他,神兽乃是祥瑞,我们纵然是势不可挡,但也不能与老天去做对,我们还是趁早回去,免得遭遇突来横祸。
成吉思汗思来想去,觉得手下说得也对,便下令撤军,下次再来收拾这些冥顽不灵的印度人。
这也许是道听途说,但当时成吉思汗肯定遇到了更多的问题,迫使他不得不撤兵。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成吉思汗一直向外扩张东奔西跑,但是他所占领的这些地方都疏于管理,他将朝廷的大权都交给自己的弟弟来管理,但亲兄弟明算账,在权力与利益的面前,即使是自己的弟弟也要留一份警惕。
因为成吉思汗长期在外,他的弟弟铁木格的权力也是愈发的膨胀,甚至可以说,他就是蒙古的另一个君王。
如果铁木哥撕破脸皮将成吉思汗拒之门外,那么,成吉思汗攻占了这么多的土地将变得毫无意义。
而且成吉思汗一路西征,他离自己的大本营也越来越远。将士们虽然热爱在马匹上战斗的生活,但是也难免会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不可能一直都来打仗过,这种刀口上舔血的生活。
所以说,真正制约成吉思汗没有攻下印度的原因是他自己的内心作祟,连强大的欧洲帝国都挡不住他的铁骑,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印度。只是他觉得走的时间太长,走得太远,自己的大本营肯定会出现问题。所以他下令撤兵,班师回朝。
成吉思汗在撤退时认为印度与自己无缘。但没有想到,在他死后,他的孙子铁木儿又重新回到了这片土地,重新征服了这里的人民,烧杀抢掠后将珍贵的宝物都带了回去,这也算是完成了成吉思汗未完成的梦想。
但没有想到,战胜印度的蒙古军队早已是疲惫不堪,被明朝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而蒙古国也逐渐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