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作为朱元璋的第四子,在朱元璋与蒙元的交战中,随朱元璋一路北进,和大将徐达也学会了很多兵法,为明朝的统治立下了赫赫战功。朱元璋也很喜欢自己的这个儿子,感觉特别像自己,在朱元璋所有的儿子中,朱棣的表现也是让自己十分满意。同时朱棣也是很有野心的人。
朱棣
朱元璋白手起家,可谓是真正的从一无所有建立起不可一世的大明帝国。虽然统治期间遭受了很多人的背叛,甚至自己的侄子朱文正都背叛过他,但无一不被这位帝王所镇压。因此才有了后来“火烧庆功楼诛杀功臣”、“蓝玉案”、“胡惟庸案子”等一系列诛杀开国功臣的事件,当时也只剩下汤河幸免于杀害的命运。
朱元璋
可解决了这些功臣,万一发动战乱,边疆岂不无人可守?于是朱元璋将各个儿子发配边疆为藩王,让自己的儿子来守护大明的边疆,起到了保护京师的作用,因为都是自家的人了,所以朱元璋就就不担心会有什么居功自傲的战将造反了。可就是因为这样,在朱元璋死后没多久就发生了一件让他无法想到的事情——“靖难之乱”。
朱棣
朱元璋的偏宠
大家都知道,朱棣造反其实反的就是他的侄子。因为当时在朱元璋时期,当时的太子是长子朱标,朱标为人善良,朱元璋这也是害怕朱标的软弱,所以才杀害有功的臣子,为朱标扫清障碍,毕竟经过了长时间的战乱,国家也需要以为和善的君王带领国家休养生息。所以朱标成为了太子也是朱元璋经过认真考虑的。
朱标
无奈朱标英年早逝,这本该轮到是兄长之间的皇位争夺,到了朱标兄弟手中交接,可朱元璋却坚持自己的主张,要将皇位传于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手中,这让本该让最有希望传承的朱棣很是不满,但又惧怕朱元璋的威严,始终不敢多说一句,百官也不敢进谏,生怕因为自己的一句话引来杀身之祸。这无疑让朱棣更加害怕朱元璋,而不敢采取行动。
朱元璋
靖难之乱
终于在朱元璋死后,年轻的朱允炆登上了帝位,对于这个善良秀气的年轻皇帝,对于这些藩王叔叔们来说显得太稚嫩了,便听信齐泰和黄子澄的提议——“削藩”。本来这对于一个新王来说,这绝对是树立威信的大好时机,可就是这样一个好时机,太过于着急的朱允炆将这件事情进行的太快,开始的时候周王,代王,齐王都贬为庶民,可他似乎低估了自己的四叔朱棣的地位。在朱棣感到下一个被削的就是自己的时候,朱棣坐不住了。
朱允炆
朱允炆十分重视自己的这位皇叔,他先是派了三路人马前来逮捕朱棣,此后又另派了两位官员。也就是在这时,朱棣终于造反了,由于朱允炆的逮捕证上并没有朱棣的名字,因此,朱棣设计轻而易举的杀透了重围,走上了造反的大路。三年时间,朱棣成功造反,登上帝位,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
朱棣
其实无可厚非的是,朱棣在朱标死后确实想过当皇帝,可拧不过老爹,也让朱棣对这个念头没有那么深。可面对自己的侄子赶尽杀绝,作为一个最有能力也最强的藩王,却是也坐不住。所以说,朱棣的造反,不仅是被逼的,也是自己原本就想当皇帝。无奈正好给了他一个契机。
朱棣
当然朱棣确实是一个好皇帝,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不仅勤恳治国,使明朝进入繁荣昌盛,更是下令修书,成就了《永乐大典》这一部集中国古典之大成的旷世之作,更为重要的是,他还为后面的“仁宣之治”做了铺垫。总而言之,朱棣被逼造反,但从他的治国之道可以看出,朱棣的确是皇帝的不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