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治国有三次重大失误,哪怕少上一次,也不至于吊死煤山

崇祯治国有三次重大失误,哪怕少上一次,也不至于吊死煤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239 更新时间:2024/1/24 6:38:05

内忧、外患、财尽、吏治就是崇祯皇帝继位时,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这对于年轻且没有任何治国经验的崇祯帝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果能解决以上几个问题,那么毫无疑问,大明朝或将进入中兴局面。

事实证明,崇祯帝虽然励精图治,但终他一生也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而且崇祯帝执政的十七年中,还犯了不少错误,有些还是致命性的错误。可以这么说,即便崇祯帝没能挽回王朝衰败,但只要他处理得当,也不会那么快就亡国,更不会落得吊死煤山的厄运。总结起来,崇祯帝犯了三个不该原谅的错误。

其一、放虎归山

崇祯四五年的时候,农民军的实力已经相当可观,据史料记载农民军的总兵力达到了20万。这一时期,农民军人数虽多,却都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组织和部属,充其量就是一个松散的对抗朝廷的联盟。

这些农民军中,以李自成张献忠所部军纪最好,战斗力最强,因而虽几经挫折却能日益发展,终于成为农民起义军中实力最雄厚的两支力量。

崇祯六年,各部农民军从山西翻越太行山进入北直隶南部和河南北部的平原和山区。朝廷调集了河南、河北、山西、陕西4省以及京营官兵3万多人对农民军进行围剿。

这一次朝廷的部署很得力,农民军各部接连失败,面临全军覆没的绝境。这时各部农民军首领为了保存实力,决定接受朝廷的招抚,其中就有李自成、张妙手等著名首领。

明军主将王朴以及监军太监杨进以为大功告成,立即向朝廷奏报,并命令各军没有得到命令之前不得对农民军作战。谁知农民军是诈降,为的就是争取时机。在明军停止围剿得以喘息之后,各部农民军于十一月末乘着黄河冰封,突然跨越黄河,进入到中原腹地。等明军反应过来时,已经来不及了。

崇祯七年五六月间,以张献忠为首的几股农民军大约4万余人在汉中府以东的山区被明军将领陈奇瑜所部包围。由于地形狭窄,张献忠部面临被全歼的境地。

就在此时,张献忠等人再一次诈降,提出愿意招安,将农民军解散回家种地。按说朝廷已经上过一次当,即便张献忠是真降,也要认真对待。陈奇瑜上奏朝廷后,得到了崇祯帝的批复准予招降。

谁知,张献忠部出了包围圈以后,就把带队的安抚官或杀或缚,然后接连攻克凤县和宝鸡,向甘肃地区转移。

李自成、张献忠这两个最主要的农民军领袖,都曾被官兵逼得走投无路。崇祯帝缺乏的就是一个帝王应有的杀伐决断。如果他下令将主要的农民军将领就地正法,那么农民军这个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是崇祯帝犯下的第一个失误,也是丧失的第一次机会。

其二、自毁长城

从万历晚年开始,后金政权不断崛起虎视辽东。自萨尔浒战败后,明军由原先的攻势转为守势。天时期,明军在辽东地区接连失利,及至崇祯继位后,后金政权与农民军已成为大明王朝的两个心腹大患。

朝廷先后任命的几位辽东主帅,因朝廷内部的倾轧党争,都没能阻止后金对辽东地区的蚕食。甚至一度逼近山海关,八旗兵封直指关外。

崇祯继位后,启用袁崇焕,任命袁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不久,崇祯帝又在平台召对袁崇焕,赐其尚方宝剑,袁也承诺“五年复辽”。

袁崇焕主持辽东军务后,明军的纪律和战斗力大有改观,在宁远一战中,打破了八旗不可战胜的神话,并炮伤天命汗努尔哈赤,不久后努尔哈赤去世。

这个局面得来不易,此后的数年间,袁崇焕先后收复不少失地。而此时,后金内部由于皇太极刚继位,政权不稳加上蒙古、朝鲜左顾右盼持观望态度,形势对明军极为有利。

然而袁崇焕在辽东建功立业,却犯了崇祯帝的忌讳。在猜疑心的驱使下,崇祯帝认为袁崇焕在之前不请示、不汇报,就擅自诛杀毛文龙。并在皇太极进犯京师时,驰援不及时。甚至还怀疑袁崇焕里通外国,与后金暗中达成协议。

种种猜忌致使崇祯帝自毁长城,他将袁崇焕召回京师,历数其种种罪行,最终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虽然袁崇焕所说的“五年复辽”有点吹牛的成分,但不可否认,只要袁崇焕坐镇辽东,就能有利牵制皇太极。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保持军事上的平衡。

如果此时的崇祯帝能够在数年的时间内肃清农民军,再用上几年时间休养生息,那么就可以腾出手来解决辽东问题。一旦这样,不敢说崇祯可以荡平后金,但以大明朝地域之广、人口之多,长期对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形成对峙局面,对后金来说则更为不利。

其三、迁都未果

时间到了崇祯十六年的时候,形势已经十分危急了。在此之前也有不少朝臣建议将朝廷迁往南京,事实上关于迁都的问题一直争论不断,崇祯是个爱面子的皇帝。认为祖宗定下的“天子守国门”的祖制不能违背,因此在迁都问题上犹豫不决。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一路北上,直捣北京城。这年的三月,也是崇祯帝南迁的最后机会,一旦李自成破了居庸关,再想南迁已经晚了。

崇祯帝自己是倾向迁都的,可是帝王的尊严告诉他,抛弃宗庙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总是需要大臣提出来,然后自己做出一个半推半就勉强同意的姿态。

可是崇祯帝自己忘了,之前已经有很多大臣替他背了黑锅,而这些效忠他的人没有一个落得好下场。何况迁都关乎国家命运,一旦哪个大臣在这个节骨眼提出迁都,事后御史言官们,要是以抛弃宗庙之罪加以弹劾,这个罪名谁也承担不起。所以,满朝大臣尽管都偏向迁都,却没人愿意当这个替死鬼。

既然大臣不发表意见,崇祯帝自己就更不好提了。迁都的最佳时机,就在君臣离心离德的内耗下转瞬即逝。

崇祯帝如果能当机立断迁都南京,那么历史必然会改写。与此前的北宋南迁不同,南京是太祖建立大明朝的根据地,后来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的规制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变化,作为陪都南京已经沿袭了二百多年。

关键的问题是,江南一带是国家的赋税中心,又驻扎着数十万的军队。手里有钱又有人外加一个长江天险,不管是农民军还是八旗军,要想拿下江南绝非易事。

崇祯帝南迁后,极有可能出现李自成与多尔衮在北方对峙的局面,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崇祯只要抓住有利时机,复都北京也不是没有可能。

崇祯帝是太祖、成祖之后,大明最勤政的皇帝,生活方面也比较简朴,也不喜女色,要是在太平时期,他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守成皇帝。

无奈崇祯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好时候,加上他性格优柔寡断,猜疑心重,好面子等缺陷,注定了在大明王朝即将颠覆之时无法力挽狂澜。前面所提的三个失误,又或者说是三个机会中,哪怕抓住一个,也不至于会吊死在煤山上的那棵歪脖子树上。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明王朝对后世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近日看热播的《山河月明》,再次感叹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大明王朝统治中国276年,对中国后世的影响十分的深远。朱元璋这个草根皇帝,非常的不简单。朱元璋在位时的行政措施,和制定的许多制度,对中国的贡献巨大。一:大明王朝统治时期,是一个没有采取和亲政策的王朝。汉唐时期的几个朝代,为了缓和中央政权,同周边少数

  • 崇祯为何要亲手砍死自己女儿?看看北宋亡国公主的下场,就理解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在现代人严重,古代公主可以说是最令人羡慕的存在,她们不用争夺皇位,运气好的,还能受到三朝皇帝的宠爱,比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固伦荣宪公主,她就是康熙最宠爱的女儿,根据记载,荣宪公主母妃为荣妃马佳氏,父亲仅是个员外郎,康熙四年选秀入宫。从康熙六年开始,十年间,每年都会为康熙帝诞下皇子皇女,由此可见,马佳氏有

  • 大明朝的悬案之梃击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我们就看看发生的明末三大案之一的梃击案!何为梃击案?梃击案是发生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的一场有关太子朱常洛被刺杀的政治事件。梃击案背后主使是谁并无定论,有可能就是一场真正意义的谋杀,也有可能是太子自演自导的一出苦肉计,目的是借此陷害对手。背景:国本之争万历帝在位期间,王皇后无子,所以东林

  • 崇祯换成宋高宗赵构,也难以改变王朝颓势,国家灭亡已成定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崇祯和赵构都属于生性多疑,一个一味逃跑,另一个天子守国门1:朱由检和赵构有一个共同点,生性多疑,岳飞和袁崇焕是两个典型明思宗朱由检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的开国之君。但对于大将的猜忌都很重,崇祯相对来说疑心更重一点。南宋时期的岳飞完完全全是一代名将,可是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对整个抗金

  • 崇祯继承哥哥皇位,如何对待21岁,有“艳后”之称的皇嫂?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王朝气数已尽,那便同祖辈共同打拼的江山共存亡。明朝的君主大多有着这样的气节,而这样的气节也延续至后宫,上可追溯至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的贤惠贤明,下可追溯至野史众多的懿安皇后张嫣。张嫣何许人也?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嫂子,明熹宗朱由校的妻子。张嫣的一生围绕着朱家的两兄弟发生了许多故事,后世也由此产生了种种推

  • 大明帝国:朱棣造反真的是被逼无奈?还是早就想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朱棣作为朱元璋的第四子,在朱元璋与蒙元的交战中,随朱元璋一路北进,和大将徐达也学会了很多兵法,为明朝的统治立下了赫赫战功。朱元璋也很喜欢自己的这个儿子,感觉特别像自己,在朱元璋所有的儿子中,朱棣的表现也是让自己十分满意。同时朱棣也是很有野心的人。朱棣朱元璋白手起家,可谓是真正的从一无所有建立起不可一

  • 崇祯缺钱?如果给他7000万两白银,明朝还能续命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绝症患者:看起来各个部件都有,丧失的却是免疫力。明朝亦如此。崇祯不过是接了一个看似完整的社稷。事实上,整个的国家机器已经是失效了。我们不能从崇祯开始研究晚明。明亡的核心因素是:自万历中晚期开始,多年忽视朝政,对明代的庙堂生态和中央执行力造成的持续破坏。别只盯着崇祯庙堂看啊,事实上,万历的拉胯治理已经

  • 大明王朝皇后、太后很多,可是从帝谥的荣耀,却不是人人都能享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实际上,大明王朝有为数众多的皇后、皇太后甚至太皇太后,为了自己的牌位能够进太庙而煞费苦心。可是哪怕皇帝本人有遗诏,并非“元配”的中宫皇后还是进不了太庙。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明代皇后的谥号。从帝谥:明代皇后的最高荣耀对于历朝历代的皇后来说,“从帝谥”都是判断一个皇后地位的基本标准。什么叫从帝谥?举个

  • 大明唯二皇太孙:朱瞻基PK朱允炆,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相同:都是被爷爷寄予厚望且非常宠爱的皇孙,都天资聪颖,书读得好,少年时都曾被皇帝爷爷册立为皇太孙,后来成功继位成为皇帝,后来都有各自的叔叔起兵了。朱允炆进行过削藩,朱瞻基也进过行削藩。朱允炆逼死过一位叔父,朱瞻基下旨烤了一位叔父。不同:朱瞻基成为皇太孙时父亲尚在,朱允炆是朱标去世之后才被册封的。朱瞻

  • 李成梁镇守辽东三十年 为何被视为明朝灭亡罪魁祸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戚继光和李成梁,一个镇守东南,抵抗肃清倭寇;一个镇守东北,力压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堪称大明王朝的“双子座”,确保基业安稳如山。现在知道戚继光的人很多,可在明朝时期,李成梁的威名远远胜戚继光。二1562年,李成梁出生于辽东铁岭卫。李成梁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当年,他的祖先李英从朝鲜半岛迁居到中国辽东铁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