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在复盘靖难之役的时候,会认为朱棣采纳姚广孝的建议,孤军南下直扑京城是取胜冠军,也就是擒贼先擒王的道理,朱允炆被扳倒之后,大部分明军都会放下武器。
也有人认为,李景隆和朱橞主动开城投降,是朱允炆失败的关键原因。毕竟以南京城坚固的防守,再加上剩余明军的拼死抵抗,完全可以将朱棣牢牢牵制住,等待各地兵马勤王。
但这两个投降分子早就被吓破胆,没有任何抵抗便放燕军入城,将朱允炆推向绝路。
还有人认为,朱允炆不会用人,分辨不清谁有才能,谁只是谄媚小人,导致战争开打之后,他一直在不断葬送局面。朱允炆最信任的齐泰和黄子澄,并不具备挽救危局的能力,他们在最危急的时刻,首先考虑的依旧是个人利益。
至于大忠臣方孝孺,虽然对建文帝朱允炆毫无二心,但他只是个文官,写文章和抨击朱棣做得很好,但指望他运筹帷幄扭转战局,实在有些异想天开。
几百年来,人们普遍认为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了朱允炆的失败,助朱棣篡位成功。但实际上,朱棣能够造反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朱允炆的一道口谕。
1399年,朱棣起兵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城,面对满朝文武要求消灭乱臣贼子的请求,朱允炆明确表示:“不要伤害我叔!”
朱允炆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想承担杀害叔父的骂名,在非常重视孝道和长幼尊卑的封建社会,即便是为了平叛,他也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绝。
朱允炆却没想到,正是因为这道口谕,使得前线将士畏首畏尾,不敢真正对朱棣下死手,结果葬送大明江山。朱棣率军在河北、山东地区作战的时候,多次遇到紧急情况,甚至有过亲自带头冲锋在前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