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身贫寒,小时候家中的父母兄弟因饥饿而相继离世,他本人为了生存,曾经做过乞丐,当过和尚。这段苦难经历造就了他后来建立明朝,当上君王后的性格特征。一方面,朱元璋极度溺爱朱家子孙,建立了藩王制度;另一方面,他又极度不相信大臣,通过胡惟庸案,废除了历史上沿用多年的丞相制度。这些都为明王朝最后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一、藩王制度
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把他的二十多个儿子全部分封到外地做藩王,而且规定他的子孙后代不许从事工作,从一出生就享受爵位,由国家财政奉养。藩王不仅地位崇高,衣食无忧,而且朱家子孙享有特权,不受普通法律约束。朱元璋对大臣十分苛刻,纵观历史,明朝大臣的俸禄比起其他朝代是非常低的。而那些不事生产的藩王们每年能从国家领取的待遇,却是这些诚恳工作的大臣们的八倍。到了明后期,庞大的亲王俸禄支出已经让拮据的财政入不敷出,再加上亲王们总是倚仗权势,到处欺压,百姓苦不堪言。多年的积怨终导致了明末李自成起义大旗一挥,众百姓响应的局面。
二、废除丞相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以来,丞相就作为协助历代君王处理国家大事的重要角色而存在了千年。朱元璋猜疑心重,对于丞相这个权位极高的职位一直耿耿于怀。1380年,朱元璋宣布废除丞相,朝廷六部直接隶属帝王。在洪武年间,由于朱元璋的勤勉,新制度得以勉强维持。但到了明后期相继涌现出几位不作为的昏君,加上明朝重用宦官的传统,也就自然形成了明末的宦官专权,导致朝廷内部党争严重、朝政混乱的局面。
朱元璋的出身和少年经历,造就了他专横多疑的性格。他建立明朝后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由于他的强悍,在他一朝虽得以施行。但历史却证明了,这些制度都为200多年后明朝的灭亡种下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