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终其一生也解决不了的东北问题,大唐和后世王朝也解决不了

李世民终其一生也解决不了的东北问题,大唐和后世王朝也解决不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563 更新时间:2024/3/10 12:01:00

在太宗李世民时期,大唐北境,设立六府七州,开疆叶尼塞河;大唐西境,设立安西都护府,征服高昌、焉耆和龟兹等西域诸国。

但是,大唐的东北问题,却没有一个是太宗李世民时期解决的。不是李世民雄才不够,而是因为东北问题真的很难解决。

与北方问题和西域问题相比,东北问题是一种质的不同。所以,天不假时,李世民在其有限的生命尺度内,真得无法解决这个历史尺度的问题。甚至,终唐一世,这个问题也没能解决。

什么是历史尺度的问题?简言之,就是一种大趋势性的矛盾问题。时势造英雄,但英雄只能解决有限的时势问题,或者说是能解决阶段性的趋势问题。而大趋势性的矛盾问题,却可以贯穿一系列的激荡时势。所以,面对历史尺度的问题,英雄也束手无策。

东北问题,具体是什么问题?

东北具有地理和博弈格局下的演化优势,而且这个优势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历史。所以,中原和东北争霸,就是一种大尺度的问题。

01.大唐需要解决的东北问题

第一个就是从大隋继承下来的问题,即高句丽问题。

隋文帝一征高句丽,高句丽臣服;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高句丽自若而大隋灭国。唐太宗三征高句丽,高句丽残破但李世民身死;唐高宗两征高句丽,公元668年高句丽国灭。

高句丽全盛之时,坐拥大半个朝鲜半岛和大半个东北,并且威服契丹、靺鞨等东北胡族。所以,大隋和大唐的东北问题,只是高句丽问题。公元598年,隋文帝杨坚举兵征高句丽;公元668年,唐高宗灭国高句丽。隋唐两大帝国,九征高句丽,用了70年时间才解决掉这个问题。

但是,东北问题解决了吗?

没有,高句丽灭国之后,新罗随即崛起,统一了整个朝鲜半岛,逼得大唐只能将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撤至辽东。

但是,这还不算完。

高句丽被灭,而依附于高句丽的靺鞨七部,随即进入一种无政府状态。而其中的黑水靺鞨部,在壮大之后立即南下,抢占高句丽被灭后的统治真空地带。公元691年,武则天派兵击败黑水靺鞨,并建立营州都护府,以羁縻靺鞨诸部。

但是,靺鞨七部刚被搞定,契丹八部马上造反,并攻克营州、杀营州都督赵文翙。武则天派兵镇压,但是唐军“全军皆没”。公元697年,武则天再举十七万大军征讨契丹,以后又相继多次增派援兵,这才把契丹压制下去。而在大唐镇压契丹的过程中,靺鞨诸部脱离大唐的州府羁縻而建立震国,后改称渤海国。

高句丽被灭后的东北问题,更复杂。以前只是一个高句丽,现在却是:一个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一个契丹连年造反、一个靺鞨称王建国。

东北问题一直持续到唐玄宗时期,最后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解决,即:契丹领袖可突于被部下杀死,渤海国王大武艺谢罪认错。一个首领被杀、一个首领称臣,还有一个新罗王国被承认,这就是形式上的解决。但实质上并未解决,只要这里出现一个稍有雄心的君主,东北问题就会再起。

02.东北问题不是草原问题

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巴菲尔德,其《危险的边疆》一书,在中原和草原双边之外,提出了一个第三方。这个第三方,就是生活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东南部的文明区域。因此,我们可以把传统的草原问题,划分为草原系问题和东胡系问题。

草原系,即秦汉帝国所面对的匈奴、隋唐帝国所面对的突厥。而东胡系,主要是鲜卑、契丹和女真这些生活在东北的胡人部族。这些胡人部落,主要生活于原东胡人所栖居的东北地区,所以统称为东胡系或东胡文明。

这伙人很厉害,他们一直都是中原和草原鹬蚌相争后的渔翁得利者。

两汉与匈奴百年战争,然后大汉胜而匈奴败,但大汉胜也是惨胜。魏晋以来五胡乱华,但五胡之中真正实现入主中原的,是出自东胡系的鲜卑人。鲜卑人不仅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的政权最多,而且拓跋鲜卑最终实现了北方一统。而随后的隋唐大帝国,也是从北魏这个母体中演化出来的。

大唐平灭东、西突厥,而后控制西域,其一直在与草原系较量。安史之乱后大唐残破,之后便是五代十国。在这个过程中,东北的契丹实现了崛起,吞并渤海国、建立大辽,然后与统一的北宋分庭抗礼。大辽灭国后,东北问题依旧存在,女真做大而攻灭北宋,最后入主中原。

如果以五百年为时间尺度来看待南宋、大元和大明,那么他们仍旧是一种中原和草原的鹬蚌相争。而最终摘取胜利果实的,则是一直盘踞与东北的女真和满族人。女真和满族也是出自东胡系。

所以,东北问题,并不是简单的草原问题。中央帝国能够凭借一时雄起、快速解决草原问题,但是一直无法解决东北问题。

不同于草原系的东胡系,有着不同于中原和草原的特点,他们有更强的优势。

《危险的边疆》认为东胡系的优势是:它们能够拥有二元视角、能够建立二元政权,即一元统治中原、一元统治草原。

中原政权不能理解草原,所以始终不能统治草原,也始终对草原不感兴趣,修长城就是一种对草原的放弃。草原政权呢?回纥人几次帮助大唐平定地方叛乱,但它们只对大唐的财富感兴趣,而对大唐的土地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大元虽然入主中原,但是对治下的富裕中原始终是一种客人的姿态,中原主人一强硬,自己就立即退回草原。

但是,东胡系政权,却不是这个样子。北魏为了扎根中原,甚至放弃自己的草原底色。契丹的大辽为了幽云十六州,能跟大宋拼得你死我活。大清就更不用说,无论是中原还是草原,全部都要拿下而且拿下就不放下。

03.东北在地理格局上的演化优势

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可以适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适用于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等领域。如凯恩凯利的《科技想要什么》,就是在用生命演化的视角来看待科技进步。再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一种市场经济的自我演化之手。

进化强调一种进步的方向性,而演化则淡化了方向性的色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它只是这样变化,是否进步、是否发展,演化并不关心,只靠死亡和毁灭来决定。所以,这里更倾向于用演化一词。

我们可以把东胡系的这种二元视角和二元政权的优势,看成是一种演化出来的优势。

演化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继承发展,优势可以被模仿、可以被继承、被发展;一个是异性繁殖,强强结合的后代会更强。

有性繁殖

东北与东胡系的优势,就是中原和草原有性繁殖的结果。中原有中原的优势、草原有草原的优势,而这两种优势恰恰在东北这个地方实现了充分交流。而这种交流,有赖于东北的地理特点。

东胡系的民族,既不是纯粹的游牧文明,又不是纯粹的农耕文明。游牧与农耕的分野,首先不是一种文明和文化的分野,而是地理和气候的分野,具体就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高于400毫米的地区,就可以发展农耕经济,发育农耕文明;而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就只能发展游牧经济,发育游牧文明。

但是,恰恰在中国的东北部和俄罗斯东南部地区,出现了特例。因为这里濒临海洋,所以北部是森林和草原、南部是可以农耕的地区。因此,东北是一个草原和农耕交汇的地区。在这个地理基础上,东北可以演化和容纳草原和农耕两种文明形态。

继承发展

上海博物馆馆员、人类学者张经纬,在《四夷居中国》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关键通道的概念。即板块之间地理形成的,可以连接不同经济类型进行物质交换的固定道路或地带。如河西走廊、茶马古道以及辽西走廊等。

辽西走廊,恰恰发挥了关键通道的作用。

中原的粮食、草原的战马以及明清之际的东北人参,在这里实现了充分的物质交流。随带物质交流的,还有人口、技术以及生活方式的交流。所以,注入东北的,既有物质资源又有文明资源。而这些资源,都能够为东北以及东胡系的文明演化提供助力。东北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中原和草原两种文明的继承和模仿。

辽西走廊,同时还是沟通关内与关外的军事要道。隋文帝反击突厥、八道出击;唐太宗反击突厥、五道出击。他们的战场可以从辽东一直规划到陕甘。但是,隋炀帝征高句丽,必须聚兵于涿郡,然后再从辽西走廊挺进东北。所以,东北,既有关键通道的交流优势,又有自我发展的安全保障。

因此,东北还具有地理上形成的形胜优势。

04.东北在博弈上的后发优势

要实现演化,需要交流,因为自力更生的演化效率太低。也许你刚刚自我演化到农业文明,别人已经演化到了工业文明。从竞争的视角来看,演化需要在交流中继承。

东北,恰恰能够实现这种交流中继承。

而且,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它既可以交流继承中原文明,又可以交流继承草原文明。

正是这种文明的交流,使得东胡系获得了一种二元视角。它们既能能够看到中原文明的优势,也能够看到草原文明的优势,而且都能继承。

而这种视角,或者说是演化的优势,是单纯的中原文明和单纯的草原文明所不能具备的。这是一个演化逻辑上的充分条件。单纯从演化层面上来说,东北的演化优势,是有之必然的。但是,放在博弈竞争的格局下,东北要放大自己的演化优势,却只是一个必要条件,无之必不然,但是有之未必然。因为东北的争霸发展,一直面临来自中原和草原的竞争威胁。

秦汉之际的东亚草原上,生长着三股势力。一股是草原系的匈奴、一股是东胡系的东胡,还有一股类似于东胡系的大月氏,位于河西走廊这个关键通道上。在中原和草原泾渭分明之时,最纯的草原势力东平东胡、西驱大月氏,草原系就是最强者,东北只能臣服。

在汉武帝之时,中央帝国达到了武力巅峰,于是汉武帝挥兵东北,不仅巩固辽东,而且继续向东挺进、开辟汉四郡。在中原实现绝对碾压之时,中原就是最强者,东北也只能臣服。

但是,放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下,东北总会崛起。因为它既具备演化优势,又具备博弈的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一个条件是获得先发者的信息;一个条件是拥有作为后发者的出手权。

东北对草原和中原的双向臣服,就是在获得先发者的信息。

臣服草原、接受草原逻辑,则东北能够认识和理解游牧文明,并在演化中不断加强。臣服中原、接受中原逻辑,则东北能够认识和理解农耕文明,并在演化中不断加强。演化是一个大尺度的问题,地质演化是以亿年为单位、生物演化则是以百万年为单位,但是以主体间共识为基础的文化或文明演化,则是以几十或几百年的为单位。

所以,当东胡系发展到鲜卑称雄之时,东北也就在博弈中实现了自身的演化优势。东北这个后发者,获得了中原和草原两种文明的信息浇灌。

中原和草原的竞相角逐,总会在合适的时候交出他们的出手权,而交出的出手权自然就要落到东北和东胡系民族身上。

汉武帝开汉匈大规模战争,到了东汉之时,草原被彻底打服。但是,单一视角的中原政权却在打残匈奴之后,放弃了对草原的统治。没有外部威胁的中原文明,随即遭遇了内部统治危机,诸侯割据、士族堕落以及皇室内斗。于是,中原自己将自己打残。

曾经的草原大帝国匈奴,已经烟消云散;曾经的中原大帝国大汉,已经奄奄一息。他们都没有力量再出手,于是五胡乱华,中原和草原一起进入无序的乱世。这时候,东北和东胡系的鲜卑,拿到了出手权。鲜卑人,不仅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的政权最多,而且最终再博弈中生出,建立了统一北方的北魏政权。

05.大脑是个硬件问题,文化或许也是一个硬件问题

菲兹杰拉德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而且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但是,有时候不是谁想拥有一流智力就能拥有的。因为,你的大脑可能出了硬件问题。

1996年,美国人查尔斯惠特曼先杀了自己的妻子和母亲,再跑到大学开枪扫射,打死16人、打伤12人。查尔斯留下了一个纸条,说他不想杀人,但是他控制不了自己。后来解剖发现,惠特曼大脑的杏仁核因为受到肿瘤压迫而不能正常运行。

为什么有的人就要及时行乐、为什么有的人却能克制享受,这里面不仅有大脑的问题,还有遗传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和演化的问题。这一切,可能不是靠什么坚毅力就能解决的,因为都是硬件问题。

为什么文明更发达的中原系,不能具备二元视角?为什么武力更彪悍的草原系,不能建立二元政权?

把菲兹杰拉德的话,不恰当地扩大隐喻一下:检验一流文明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在文化中同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而且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可能,不是中原政权和草原政权不想,而是他们不能。因为他们不具备东北所拥有的地理硬件优势。

具备两种地理气候的东北,能够发展两种经济方式;发展两种经济方式,则能够兼有两种生活方式;兼有两种生活方式,则能够发育两种文明形态;发育两种文明形态,则能够融合两种文明,获得一种演化优势。而正是这种演化优势,使得东胡系获得了二元视角,而能够建立兼顾中原和草原的二元政权。

这就是东北的演化优势。

演化优势,能够让东北逐渐做大;博弈优势,能够让东北后发制胜;而做大和制胜之后,就会把自己的演化优势放大到中原和草原:具备二元视角而建立二元政权。

中原政权,首先看到的威胁是草原;草原政权,首先看到的威胁是中原。要么中原政权率先出手,要么草原政权率先出手,而先出手的中原和草原,都为后发制胜的东北提供了模仿的机会,这里既有演化可继承的资源,也有博弈所需要的模仿信息。

如果中原政权能够向草原输出暴力的同时,也能够向草原输出秩序,那么东北不会有机会。如果草原政权能够向中原输出暴力的同时,也能够向中原输出秩序,那么东北同样不会有机会。然而,先出手的中原和草原,都不具备演化所提供的二元视角的优势。所以,彼此博弈之后,他们都站不住,都会给东北以再次出手的机会。所以,东北总能后发制胜,这种机会是中原和草原留给它的。

东北具有地理和博弈格局下的演化优势,这是一个贯穿传统中国历史尺度的问题。

所以,李世民穷其一生不能解决东北问题,大唐终其一世也不能解决东北问题。大唐以后,中国历史的矛盾,就一直在东北这个地方纠结。中原与草原的矛盾,可能逐渐具体到中原与东北的矛盾。蒙古大元的崛起,可能只是草原的最后辉煌。大元历时98年后,东亚天下是中原和东北争霸,而草原或许只是配角。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何以成功创造277年的朝代?明承元制和儒家化是根本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明承元制”和“儒家化”是朱元璋成功的根本所在元朝在儒家化过程中对吏治、税收、荒政等方面的应对失败才导致元朝灭亡。而作为元朝错误政策影响下的老百姓,朱元璋在推翻元朝过程中及成功后,对前朝的革新也进行了重要吸取从而实现了新的改革。朱元璋一方面继承了元朝的某些政策,一方面又更加系统、强硬地推行了元朝的一

  • 李世民下令让400名死囚回家,要求秋后自觉回来问斩,结果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玄武门之变武力夺权得位不正,但在执政期间,李世民雄才大略对内宽赋薄税贤明治国开创了贞观之治,对外灭东突厥亲征高句丽,灭薛延陀,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可以说,李世民的文治武功都是非常出众的,堪比秦皇汉武。可以说,在初唐,李世民创造了很多奇迹。但是在李世民创造的奇迹里面,释放死囚这一事件最具传奇

  • 朱元璋以15子换天下功臣,傅友德:我们爷们的脑袋,送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难道朱元璋不怕这些人造反吗?不怕吗?首先,杀又不是一波波地杀,总有人会心存侥幸。像冯胜、傅友德这样的人总会觉得自己和皇帝近心存侥幸。其次,自己的儿子们已经大了,可以独当一面了。儿子们大了,北元也失去了威胁,朱元璋开始屠戮功臣:屠戮功臣时间分析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时间主要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

  • 明朝时南京何价值?这要从千古一帝赵匡胤说起,培育忠心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赵匡胤为什么是千古一帝,北宋的问题怨不着赵匡胤我一直在提一个观点“明朝北宋化”问题。在“千古一帝除秦始皇外谁有资格戴?宋太祖可以,朱洪武不行”一文中,有许多人从疆域角度、对外(这个对外是中国政权内的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含义说,与晚明、晚清时期的对外族入侵是本质的不同)反抗角度反对“赵匡胤是千古一帝

  • 李建成不是平庸之人,为何会被无名小卒出卖,最终让李世民上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明确实是一个有勇有谋、文韬武略的君王。太子李建成比起他来,稍微逊色一些,但是翻阅典籍,发现李建成其实也并没有影视剧中演的那么不堪。作为太子,不学无术是不可能的,反倒文韬武略也甚是精通的。那么为什么身为太子,自己也不是平庸之辈,为什么会被李世民占尽先机?最后竟然死在了玄武门之变之中?其实,玄武门之

  • 李世民手下大将程咬金,真的是只会三板斧的莽汉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对程咬金的印象应该是这样的:傻憨憨、又高又壮有力气、心地善良又孝顺、只会三板斧。程咬金只会三板斧的典故尤其经典,《隋唐演义》中说,程咬金做梦梦到神仙教了他三十六路天罡斧,而程咬金醒来后只记得其中的三板斧,分别是掏耳朵、挖眼睛、剔牙齿。没临战场不管是神仙还是还是小兵,只用三板斧来回打,而且每次出招

  • 明朝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论朝廷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的邱道隆和清朝的乾隆都看出了朝廷存在的价值葡萄牙帝国在占领马六甲藩属国后,通过海盗式掠夺、走私经济等形式,在与中国明朝的交往中看到了巨额利润。从而希望通过殖民占领方式打败明政府,但经过交往他们又迅速改变了主意。葡萄牙帝国系统通过使节建立两国间的“正常经贸关系”,像印度那样逐步殖民。这些阴谋不但被

  • 明朝唯一掌吏部管兵部双尚书,在唾骂中完成军事改革重担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嘉靖决定向西方学习武器发展嘉靖之所以决定仿制佛郎机,一方面是因为军方推动;另一方也是明廷发现大明军事力量过于薄弱了。两次对葡萄牙冲突之后,1523年又爆发日本浪人在中国大地横冲直撞的争贡之役。再加上之前的正德朝在1519年的朱宸濠造反。这两次战役也展现出明军的各种问题。因此,明朝无论文武还是皇权都认

  • 历史上的仁君有很多,但五代十国的后蜀末帝孟昶却始终让人意难平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后蜀开国)清泰元年,公元934年。这一年,原后唐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引兵自立,在蜀中成都府建国后蜀,当上了开国皇帝。孟知祥不是什么割据一方的草莽英雄,而是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女婿,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大姐夫。中晚唐时节,中原大地上率先涌出了两位枭雄,一位河南朱温,一位河东李克用。朱温篡唐自立,建立了后梁王朝,

  • 汝窑瓷器 灿若星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金融博览·财富》汝窑瓷器,在我国辉煌绚烂的制瓷史中占有独领风骚的地位,素有“汝窑为魁”“宋瓷之冠,名瓷之首”之称。李苦禅先生就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在民间,也有“纵有家财万贯, 不如汝窑一片”的说法,由此可见汝窑瓷器的珍惜程度。现在,让我们走入时光隧道,一起领略汝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