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朱元璋与刘邦还是比较相似的,两人都是从布衣通过打拼一步步的成为了天子。西汉在汉武帝时期将匈奴胖揍了一顿,一雪当年和亲的耻辱,大汉王朝的腰杆子硬了起来。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在对抗外来侵略时,依旧是展现了其强硬的气节。
“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每一个朝代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但就看大明对外的气节来看,却也是比清朝强了不是一星半点。朱元璋能从布衣做到天子,得益于手下的这一群“骄兵悍将”,常遇春就是朱元璋手下一等一的悍将,就这么说吧,蓝玉如此骄横之人,在常遇春面前也只是个弟弟。
但是常遇春并不是一开始就跟随朱元璋的,他的“职业生涯”还有几分神秘色彩在里面。
年少孔武有力的常遇春,不安于现状
“打铁还需自身硬”,常遇春身高臂长,武艺高强。他本是农民家的孩子,和那个年代大多数孩子不一样,他爱好习武打仗,对于种地没有什么兴趣,而且他的身板子天生就是为打仗而生的。元朝末年,起义反元成了时代的潮流,各地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元潮。
乱世出英雄,常遇春走出村庄,加入了刘聚的土匪组织。他加入刘聚其实想法很简单,因为当时刘聚也算是反元义军的一股,人员力量也比较小,很容易就接纳了他。他们在抗元的同时还干点打家劫舍的勾当,混的每天也是吃喝不愁。
眼见着刘聚就陶醉在这种日子里,并没有发展壮大逐鹿中原的想法,这一点让常遇春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的目标是成为英雄,干一番大事业,并不是每天就陶醉在酒肉之中。于是他开始考察天下的义军组织,开始自己的跳槽之旅。
有了这次的经验,常遇春要选一个明主,同一个坑里不能跌倒两次不是。当时朱元璋率领的义军兵强马壮,名声也比较好,于是常遇春就打算投奔朱元璋。
田头偶遇,创造另类版的“毛遂自荐”
这就和面试一样,你作为一个小员工,从人事部走程序进入公司,等到你一点点的混起来还不得到了猴年马月了。要想短时间起飞,就要和公司老板谈。给他留下好的印象,能省几年时光。于是常遇春经过冥思苦想,创造了一场与朱元璋的偶遇,也成为了一段佳话。在《明史·常遇春传》是这么记载的:
(常遇春)困卧田间,梦神人被甲拥盾呼曰:“起起,主君来。”惊寤,而太祖适至,即迎拜。时至正十五年四月也。
说常遇春离开刘聚之后在田间睡觉,梦中迷迷糊糊的就被唤醒“赶紧起来,主君来了”,一睁眼正好看到朱元璋,于是俯身跪拜,加入朱元璋的大军。
常遇春的这一番说辞很让朱元璋喜欢,古代能成大事的必须有点神秘色彩笼罩其中,当时的朱元璋还没有一统天下的实力的,他也只能是边走边看。常遇春的一番说辞无疑给朱元璋打了一针强心剂,对身边的将领也很受用。这样朱元璋就没有理由拒绝常遇春,而且还会对他有特别的关注。
绝对实力碾压,常遇春自此飞黄腾达
攻打衢州的时候,常遇春主动请战,亲自上阵,身先士卒,仅仅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攻打下了衢州城。
这一战让朱元璋更加的相信,常遇春就是上天派他来辅佐他成就大业的,感叹道:吾得一勇矣。随后常遇春在朱元璋手下那是如鱼得水,鄱阳湖之战,九华山之战,甚至最后直捣黄龙的灭元之战,都没少得了常遇春的身影。
在之后,朱元璋还将常遇春的大女儿给朱标作了太子妃,但是无奈朱标早死,常遇春早亡,为大明王朝增添了无数的变数。如果朱标和常遇春都不死的话,那么大明王朝将会是一个崭新的样子。
后记
常遇春粗中有细,投奔也搞得这么神秘气息十足,从而吸引了朱元璋的注意,从而为之后的绽放奠定了基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常遇春真的是有才华,有才华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才行,如果将他安排到后勤喂马,那么最终是不是能有这一代名将,还真的不好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