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却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个去哪儿了?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却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个去哪儿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546 更新时间:2024/1/17 13:59:58

十三陵中的陵寝大部分是皇帝死后由下一任皇帝下旨修建,少数陵寝如永陵是在皇帝生前就开始动工。十三陵研究者胡汉生曾介绍说:“明代陵寝讲究‘法先王’,陵寝建造时不能跟先王有太多区别,连细节上都相差不大。这六座陵寝中,除了永陵规模最大,其他几座在面积上基本相近。”

然而这个相近只是表面的形态,背后的故事则大不相同。

朱棣时期明朝的盛景不同,到了明熹宗朱由校时期,由于宠信魏忠贤不理朝政,到他去世的时候,明朝已是风雨飘摇。

明熹宗朱由校

朱由校死后没有子孙可以继承大统,于是只好传位于五弟信王朱由检,即崇祯帝。十月,崇祯帝开始主持修建德陵,因为当时大明王朝的财政状况已是不忍直视,所以崇祯帝只好东拼西凑地筹钱,然而就算如此也只拿出50万两白银。这个数字听起来挺大,但是对于修建帝王陵寝来说,即使一切从简,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钱虽然不够,但陵寝不能不修,于是工部向崇祯帝建议:先修建地面建筑,剩下的钱财通过大小官员捐俸、向地方加派征收等途径补齐。这话说的委婉,但也差不多是古代版的“众筹”,而且四处“借钱”的目的是为了修一个昏庸皇帝的陵寝,也是十足讽刺。

“明代营陵经费,初时取于国库,中叶出现了事例银,时有‘卖官营陵’的讥讽,到了营建德陵,则捐助、加派、无所不用其极。明代营陵费用的三部曲,是明朝经济由盛到衰的一个缩影。”学者胡汉生说。

除了银子不够,陵寝要用的石料也不够。当时的魏忠贤已经被崇祯帝扳倒,有人便建议拆掉各地魏忠贤的生祠,以供石料。崇祯帝觉得有损皇家声誉,最终没有采纳这个意见。

德陵经过五年的艰难施工,于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竣工。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皇太极派遣武英郡王阿济格、饶余贝勒阿巴泰率领八旗劲旅向明朝进犯,攻入昌平后焚毁了德陵。清兵北撤后,崇祯帝下令重修。

明十三陵 德陵

胡汉生说,按照清代《帝陵图说》中的记载,德陵的修建质量十分低劣,清朝康熙年间,德陵的祾恩门,檩椽几乎都快要折断,祾恩殿“不崇高,不坚致,湫隘狭小,效献陵而过之”。乾隆五十年(1785年)和五十二年(1787年)清廷曾对德陵进行修缮,但只修葺了中轴线上的明楼、棂星门、三座门、祾恩殿和祾恩门等建筑,其他建筑并未涉及。

德陵的祾恩门、祾恩殿因原建筑毁坏较严重,乾隆时期进行重建,从遗存的柱础石分布情况看,重建时都缩小了尺度。1920年2月,乾隆时改建的祾恩门被当地村民烧毁,祾恩殿亦在之后的战乱中被拆毁。2002年,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德陵残坏的建筑进行修缮,祾恩门则按清代的遗迹进行了复原。

明熹宗的德陵是明代营建的最后一座皇帝陵寝,他的继任者,末代皇帝朱由检以自缢煤山为结局,没来得及给自己修建陵寝虽然德陵看起来一片凄风苦雨,但相比崇祯帝来说已经算是足够幸运。

崇祯帝本想选择河北遵化的马兰峪作为最后归属,但苦无开工吉时也再无金钱,只好作罢。如同他想力挽狂澜地拯救明朝的梦破碎了一般,他本人最后的归宿也令人叹惋——登基17年后,朱由检拒绝逊位自缢煤山,死时仅有太监王承恩殉葬。两天后,人们才发现这个僵硬的尸体,崇祯帝被抬到东华门示众,十几天后,大顺政权将他与周皇后合葬于昌平田贵妃墓,即如今的十三陵思陵。

崇祯帝煤山自缢

清代嘉庆帝评价说:“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神宗之怠堕、天之愚闇。”

明成祖亲自选择的风水宝地并没能给明朝逆天改命,崇祯帝下葬后,世间再无大明王朝。

如果我们回首数一下明朝在位过的皇帝,会发现从朱元璋(明太祖)到朱由检(崇祯帝),明朝共有16位皇帝。然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明朝皇帝的陵寝,却是“明十三陵”。

另外三位皇帝去哪了?

文章开头提到过,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前,明朝是定都南京的。因此,朱棣之前的两位皇帝都葬在别处。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后称帝南京,他的陵墓孝陵就建在了南京城外的钟山脚下。孝陵的形制仿照唐宋两代的陵墓修成。陵占地达22.5公里,围墙内亭台楼阁,殿堂巍峨,南朝七十所寺院不在烟雨里而在孝陵禁苑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每头鹿颈间挂有“盗宰者抵死”的银牌。为了守卫孝陵,内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有五千到一万多军士日夜保卫。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都曾亲往谒陵,还特设守陵监二员,四十陵户。

朱元璋孝陵神道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后,其孙朱允炆被赶下皇位后不知所踪。有传闻说惠帝为了避祸,出家做了僧人,属于明朝的一桩悬案。既然活不见人,当然十三陵中也没有他的陵寝。

除了朱棣之前的两位皇帝,另一位没有葬在十三陵的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于是他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复辟,又坐回了皇位。而朱祁钰被害死之后,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因此也没有葬在十三陵中,而是以王礼葬于北京西郊的金山。成化年间宪宗为他恢复了帝号,王坟因此改为帝陵,时称景皇帝陵寝。

朱祁钰

从明太祖的孝陵,到明成祖定下的长陵,再到借钱修缮的德陵,最后收结于崇祯帝的思陵,明朝由波澜壮阔的盛景到凄风苦雨的末路从十三陵中便可窥得一角。看一眼山环水绕的十三陵,再联想到崇祯帝自缢的树枝,其中风云变幻令人不禁唏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铜雕人物主题雕塑——文天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元军主帅劝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绝。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文天祥知道国家灭亡了,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它的意思是 :”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不会死去呢

  • 铜雕范仲淹人物雕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宋史范仲淹传》云:“仲淹泛通六经, 长于《易》。"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不少著名作品,包括《严先生祠堂记》及《岳阳楼记》等,后者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为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穷

  • 西游记:唐太宗能够复活,除了一张大过天的关系网,还因为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太宗的简介,西游记唐太宗魂游地府,唐太宗李世民完整版

    唐太宗答应救触犯天条的泾河龙王,故意留住负责斩首的人曹魏征下棋,没想到魏征在睡梦中灵魂出窍,斩了泾河龙王。龙王认为太宗食言,欲找他讨说法,被观音制止后便去了地府告状,要和太宗三曹对案。俗话说,“阎王要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唐太宗突患大病,挣扎了几天,又是派秦叔宝尉迟恭把守,又是贴鬼符,还是被阎

  • 奇女子萧绰:败宋太宗俘杨业,逼宋和盟,堪比吕后与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景宗身体多病,难以承担繁重的朝廷事务,因此,萧绰就有了介入政坛的机会她以过人的才识,代替景宗决断处理国内的政治、军事大事。在这个处理朝政的实践中,她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为日后的大显身手奠定了基础。公元983年,景宗病死,年仅十一岁的圣宗即位做了皇帝,萧绰被尊封为承天太后。由于圣宗年幼,不能处

  • 【世文联】宋代十大窑系第十二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世文联】宋代十大窑系第十二集“FOWCAAS” Top Ten Kilns Of The Song Dynasty - Episode 12

  • 西州会计文书中唐代的会计、审计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最早有文书记载出现审计的国家是,唐代审计机关是什么,唐宋时期的会计结算方法

    唐代的会计思想用现代会计术语来解释,簿记是指会计工作的帐务处理工作,包括填制凭证、结算帐目、编制报告等。中国古代的簿记思想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单式簿记时期,二是复式簿记时期。单式簿记是指采用单式收付记帐法,单向记录钱物的收付,其主要特征是帐簿仅按经济业务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流水式的进行记录。笔者认为

  • 李清照可以跟丈夫离婚吗?宋朝的法律竟然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文 | 郑渝川本号原创首发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与自己深爱的丈夫赵明诚志同道合,堪称神仙眷侣。但靖康之变后,因长期颠沛流离,赵明诚病逝,李清照改嫁张汝舟。张汝舟娶李清照,却只是觊觎其随身珍藏品,但发现妻子并无多少财产后,遂施以家暴。李清照为了达到与张汝舟离婚的目的,向官方举报张汝舟伪

  • 《聪明一休》里的将军,出家后致力对明朝贸易,被封国王却遭骂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并一统日本的足利义满于1394年将征夷大将军一职传给年幼的长子足利义持,而他自己则出家为僧,并隐居于建有著名金阁的“北山第”。名为隐居但实际仍牢牢掌握幕府实权的足利义满在解决国内问题之后,接下来便雄心勃勃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对明朝的贸易上。足利义满,对,就是一休里面的将军日本九州岛博多

  • 为何说明朝的暴力统治完全属于另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朱明太祖接替的蒙元,是一个征服的朝代。蒙古人在中国的统治,乃是建立于暴力的基础上。蒙元各种驻军,包括驻防万户和“签军”,驻屯在各处以武力监督汉人。蒙元的统治阶层,几乎不包括汉人在内,也不在意政权有无社会基础。因为外来的征服者有自己的老家支撑其暴力统治,还可以调用别处的军力帮助他们压制汉人。忽必烈以

  • 《江南逢李龟年》:读懂这首诗,才算真正读懂杜甫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诗杜甫江南,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古诗,李龟年和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想必大家都可以倒背如流,它就是唐代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有人说这首诗描写的是历史上最美的重逢,短短四句,写尽了盛唐的繁华灿烂,也写尽了转盛而衰的凋败。两个久未谋面的老友,重逢在落花时节,这样的场景,到底有多美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