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聪明的人,不是摆脱了愚蠢的自己!而是学会了让聪明的自己和愚蠢的自己相处!
下面小卓子就通过这个谁都知道的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来讲讲怎么样成为一个真正聪明的人?
1、长安跑路:聪明人陷入了怎么选都不对的愚蠢陷阱!
2、朝堂议事: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发现正确的决策?
3、梦回长安:如何做一个聪明的自己?
图片来自电影《妖猫传》
01.长安跑路:聪明人陷入了怎么选都不对的愚蠢陷阱!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三日,天刚蒙蒙亮,有一群穿着华丽的人背着行囊,行色匆匆逃离了皇宫。
他们是李隆基、贵妃、皇子皇孙、杨国忠、陈玄礼、高力士以及仆人若干。
来到了马嵬驿,禁军再也不愿意走了,情绪一上来,就开始清算杨国忠和杨贵妃。
李隆基扎心了: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此时此刻的李隆基一屁股坐在地上,想不通:
1、商量弃长安这件事的时候,俺明明衡量过利弊的,弃长安也是从大局考虑,为了防止“君王死社稷”的风险问题;
2、一上路就遇到了新问题,逃亡队伍吃的喝的要靠沿路的官府接济,仰人鼻息很容易断粮,大家一听要饿死,立刻就想各找各妈,弃朕而去。
于是想着谨慎一点,不动用皇令了,毕竟有二心的人一路相随,不安全,于是李隆基也同意一部分走了;
3、按理说剩下的就该是听话的了,却没想到到了马嵬驿,大家又开始闹了。行,当着我的面杀丞相杨国忠,我忍;怎么连贵妃也不放过呢?
4、马嵬驿第二天,朕心惊胆战,害怕再走下去,自己可能都要被杀。但又想着不妨大胆一点,继续往前冲一下,西行!可是没想到太子李亨却玩起了自立门户的把戏。
图片来自电影《妖猫传》
一路都在认真决策,最终却成为政治边缘化人物。
李隆基的难题像极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困境:
考虑了A问题,结果B问题又冒出来了;
解决B问题的时候想着不要再犯解决A问题时候的莽撞,谨慎一点,结果错过了时机;
好吧,谨慎看来也不行,那就大胆冲一把,结果又踩雷了。
不都说能够复盘前车之鉴,不蛮干的人都是聪明人吗?
更何况是李隆基,这个知人用人一把好手的顶级聪明人,为什么到最后还是无法摆脱现实的困境?
就在李隆基不得其解的时候,想起了逃往第一天一位城边的老人对他说的一句话:陛下,安禄山包藏祸心已久,在您身边曾经有很多提醒您的声音,为什么当时的您就是听不到呢?
李隆基这才明白:当初的朝堂之上,一直充盈着两种声音,一种是聪明地早早预警;另一种就是愚蠢地弃长安。
他沦落至此,不是他本人聪明不聪明,而是当两种声音都有的时候,他却只听到一种!
02.朝堂议事: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发现正确的决策?
故事来到了安禄山反叛阶段,李隆基想到每个标志性事件发生的时候,朝堂上就坐满了人,出现很多声音:
图片来自《妖猫传》
比如安禄山反叛第7天,朝廷确认了这件事后,杨国忠跳出来说:区区安禄山小儿,不足挂齿,陛下,你看着吧,不出十天半个月就把他的头颅奉上;但群臣的反应却是“相顾失色”。
再比如封常清败走洛阳的时候,三次派信使到长安打算向朝廷汇报一线战况;可是耳边总有人说“瞧瞧这个封常清,当初不是说要取安禄山首级给陛下吗?是不是眼瞅着自己完不成,打算主动求饶苟活?”
又比如潼关失守后,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都看出了急切出关的巨大风险:哥舒翰手下虽然有20万大军,但是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战斗力不强,守关可以,出关难啊。但是杨国忠却坚持说安禄山此时此刻已经黔驴技穷了,再不出关收拾他,更待何时啊?
图片来自《妖猫传》
李隆基站在一边,看着这朝堂上吵来吵去的人,思考着每个事件发生的时候,面对这么多的声音,他是根据什么判断要听哪个,不听哪个?
渐渐地,在李隆基的脑袋里,他看到了一个清晰的故事:我是个英雄,我有资本享受胜利的果实。
天宝十三载(754),70岁的李隆基志得意满看着他的盛世,这一年,帝国户口统计结果5280万人,达到有唐一代的高峰。
于是这个老头就对高力士说:朕老了,盛世也有了,朝中的事情都丢给宰相,边疆的事情都丢给将士,是时候让我无忧无虑地过日子了。
他步入了好大喜功的封闭倦政行列了。
“好大”让他在听到安禄山反叛的时候,觉得一个只会跳胡旋舞的300斤的胖子能翻起多少浪?于是杨国忠这个家伙的声音就显得十分好听,说的话也十分有道理;
“喜功”让他的开边无休无止,哪怕杜甫都写出了“反战”诗《兵车行》,“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于是在他知道封常清竟然打不过300斤的安胖子、哥舒翰这个名将畏畏缩缩不敢出关的时候,就觉得这帮人都是找借口,他们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图片来自《妖猫传》
其实,这个吵吵闹闹的朝堂就像是我们的大脑,这里面有嗓门大但没道理的杨国忠,也有有道理但声音轻的封常清、郭子仪、李光弼等,到底哪一方获胜呢?就看这个大脑的主控官李隆基更善于把哪一方的话包装成自己喜欢的故事。
这就是李隆基这个聪明人陷入窘境的原因,也是我们还不够聪明的原因——
为了迎合内心的故事,我们的大脑喜欢倾听同一种声音。
声音证明了故事的合理性,而故事的合理性又会吸引更多这类声音。这就是熵增,最终引发整体的无序。
表现出来就是干了蠢事。
03.梦回长安:如何做一个聪明的自己?
在李隆基生命最后的几年中,他饱尝形单影只的孤独,权力、亲情、爱情、友情、尊严、自由,他曾试图一一握住,但是又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陆续从指缝溜走。
可以说,李隆基用一个始终不愿撒手的盛世英雄梦,终结了现实中真正的大唐盛世。
图片来自《妖猫传》
如果梦回长安,他或许在面对安史之乱的时候会有另外一番操作,那时候高力士、杨贵妃都还在身边,其乐融融。
李隆基的故事讲完了,作为看故事的我们,或许可以有更多的认识——如何避免熵增引发的整体无序?
1、思维自律。
诚如我们的大脑会为了迎合我们内心的故事而偏听偏信编故事,那么为了避免盲从,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思维的自律。
简单来说就是有一个聪明的“我”看管愚蠢的“我”。
橡果资本的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管理着上千亿美元的资产,他的思维自律的经验就是建立双我思维。
具体操作是:把自己的思维分成两层,“第一层思维的我”想法和别人差不多;“第二层思维的我”要把第一层所有人的意见都考虑在内,甚至能进行和别人完全相反的逆向思考。
图片来自《妖猫传》
比如他曾经面对一家公司的股票,“第一层思维的我”会这样说“哇,这是一家好公司,赶紧买。”
但“第二层思维的我”会反驳道“当人人都知道这是一家好公司的时候,就不是一个好的标的了,因为股票的价格过高了。我们还是卖出股票吧。”
看到了吗?只有多一个我,才能建立自律的思维体系,才能独立、批判性地做决策。
2、进行熵减
天下万物大道至简,既然知道封闭会引发熵增,熵增最终决定无序,那么我们就要反其道而行,打开自己,通过交换实现熵减,最终达到有序。
图片来自《妖猫传》
我记得黄执中参加一期节目的时候讲过这么一个笑话:
有个人问道:为什么我和他同时期进公司,人家收入涨得这么快,而自己却停滞不前?”
黄执中看着他,笑笑说:那是因为你都忙着和别人抬杠去了。
这个人一脸怒气:我哪有!你乱说!
这个人就是我们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的人:一辈子只用一个故事解释天下所有的事情。
偶尔成功,那只是运气好;大概率都是活在套子里的,窘迫又无奈。
我常常觉得那些总在和外界交换的人才最有可能看清楚这个世界的样子。
因为他们每交换一次信息,就相当于拿起锤子把原本自己内心的故事敲敲打打一番。
不断交换就是不断打磨的过程,最终内心的故事和世界真实的样子无限接近,他们做出的决策才更经得起现实的考验。
图片来自《妖猫传》
尾记:
我们总爱说这样的话:任凭世间变幻,内心鱼鱼雅雅。
其实,更多时候,世界本身鱼鱼雅雅,是我们脑袋的故事让世间变幻不断。
来吧,清明已至,气清景明,不妨倒掉你脑袋中陈旧的故事,好好睁眼看一看这个本来就很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