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时,唐明皇不像是大唐帝王,有点像是叛军派来的“奸细”

安史之乱时,唐明皇不像是大唐帝王,有点像是叛军派来的“奸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241 更新时间:2024/1/14 22:21:29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一派势如破竹,迅速占领洛阳。而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退守潼关 。之后,大将哥舒翰接替。然而身在潼关的众人终究还是没能抵御安禄山的进攻,潼关被破。而这场失败,看起来皆因玄宗鲁莽插手。

然而叛军的得势,哪里仅因为玄宗在潼关战事中的瞎指挥呢?整场安史之乱,玄宗都算得上是罪魁祸首。

安史之乱的主谋,是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地节度使的安禄山和河北节度使史思明。而“节度使”,产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原本在唐初,中央设立了六百多个折冲府,且将超过三分之一的兵力都部署在关中,用以保护都城。

可这部署到了唐玄宗手上,就变成了大量将士都驻守边关,且高级将领中少数名族颇多。当时安禄山手上的兵力就有快二十万,而直属于中央的部队,不及安禄山的一半。

也就是说,在玄宗自己的安排下,中央在兵力上基本无法对节度使形成有效的压制。所以安禄山之流,一旦有谋反之心,便能做出谋反之举。

而安史之乱之所以落在安禄山和史思明头上,也算是玄宗纵容的结果。在玄宗执政早年,开元盛世到来,天下大治。因而玄宗逐渐怠政,杨贵妃也声名鹊起。

而玄宗的懈怠,给了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可乘之机。这些为己不为民的奸臣,为了满足一己私欲,祸乱朝纲。李林甫为了打击文臣,巩固自己的地位,建议玄宗重用安禄山等藩臣武将。因而身兼三地节度使这样的好事,才能被安禄山碰上。

而杨国忠和安禄山的私人嫌隙,在玄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之中,越闹越大。等到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干脆以“忧国之危”,奉密令讨伐杨国忠为由,于治所发兵。

而在战争爆发后,玄宗依旧不让人“省心”。当时退守潼关的封常清和高仙芝,手下大军多不是正规军队,而是临时拉来的市井子弟。因而二人出于实力和战术考量,决定死守潼关,绝不出关。可是这时候玄宗脑门一热,觉得宦官的诬陷很有“道理”,便一纸令下,将这二位大将处死。

群龙无首,潼关危在旦夕。玄宗又赶鸭子上架,将养病的哥舒翰送到潼关。到达之后,哥舒翰这位老将还是尽心尽力了。他依仗潼关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加强防御。叛军为此调集军中老弱病残,打算上演一出“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苦肉计。而这次,玄宗依旧我行我素地中招了。

哥舒翰和前两位大将一样,打算以守为主。可玄宗硬要其出兵,不停遣使逼迫哥舒翰出城。而这一出城,便中了叛军埋伏。哥舒翰等人手下二十万唐军,随后逃回城的,不过八千人。

在潼关的系列战役中,玄宗压根就不像是大唐帝王,而像是叛军派来的“奸细”。潼关之战,唐朝两员大将被玄宗错杀,一人被俘。大唐江山没守住,还赔了夫人又折兵。

晚年的玄宗,真真配不上他早年的英武。安史之乱从爆发,到给大唐带去无法弥补的损失,唐玄宗帮安禄山等人出了太多的力。韩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大唐到了玄宗手上,便也是如此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史思明没有安禄山重要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在叛军集团中,安禄山是个带头大哥的角色,整个叛乱就是他主导的。带头造反与跟着造反,是质的不同。安禄山打开了叛乱的画布,然后绘制山河,而其他人只能是学徒级别的存在,在画布上着色。就业务表现而言,安禄山阶段是安史之乱的巅峰时期。大唐的主要名将和重兵集团,几乎都是在这一阶段被消灭的。而且,叛军攻占两京,直

  • 为防止王爷造反,清朝王爷不准出京,明朝王爷不准进京,哪个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朝为什么不能让王爷进京,明朝的书生进京赶考,明朝举人进京考进士

    古代造反的有两种人,第一种人是农民,因为农民吃不饱饭,就造反了;第二种人是王爷,皇帝要削藩,触及到王爷的利益,王爷自然不干,于是就造反了。中国古代皇帝除了跟大臣斗之外,还要跟王爷斗,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中央统治。古代王爷起兵造反是经常发生的事情,皇帝为了防止王爷造反,也是想出了各种办法。比如

  • 北宋最危险的问题是什么?不是草原胡人,而是五代十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在司马光这种保守派来看来,北宋与契丹、西夏,就是富邻居与穷邻居的关系。如其提出了处理周边国家关系的十六字方针:待之以礼,结之以恩,高其墙垣,威其刑法。又是礼、又是恩、又是威,但却没有一个打字。这就是北宋处理周边国家的关系攻略,目的是寻找一种和洽的相处方式。你再看看隋唐与高句丽的关系:大隋四征高句丽,

  • 李鸿章出使俄国,皇后当着他面做1件事,李鸿章脸红:真不要脸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李鸿章的癖好,李鸿章出使欧美的真相,当年李鸿章和哪位日本大臣的对话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他领导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军起义,建立北洋水师,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被慈禧誉为“再造玄黄之人”,正是李鸿章的努力和付出,才让清朝续命几十年。不过李鸿章的争议性也是非常大,很多人骂他是“卖国贼”,签订了《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

  • 安史之乱时,潼关兵败背后:亢奋的朝廷、大将的作死和饥饿的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大敌当前,先是不分青红皂白,冤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顶级名将大佬;后来叛军止步潼关之前迟迟无法攻克,郭子仪等人出兵侧击、颜真卿等人又在河北各种补刀,一时间,叛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唐玄宗竟然又出来折腾了。按照咱们现代人的看法,就算哥舒翰当时在潼关躺平啥都不干,只要他老老实实守好关门不出去,安胖

  • 安史之乱之后,历任唐朝皇帝耗费国力,却为何始终平定河朔三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从唐德宗开始,大唐就开始多次征伐河朔三镇,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原因就在于河朔三镇上上下下已经彻底军事化了,在一个以军功为主的朝代里,对于一个对真正有能力的军事主官来说,只要能有几州地盘,数十万百姓,就完全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将境内资源全部军事化,国主义化,并可以练出一支令人心惊胆战的精兵。在其境内所有的百

  • 李鸿章临死前迟迟不愿咽气,部下在他耳边说了句话,才闭上双眼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鸿章讲话原声,易中天谈李鸿章,李鸿章临死提醒慈禧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以曾国藩为首,然而,论及最后苦苦支撑清廷门楣的却是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这位曾国藩的弟子一生代表清廷与资本主义列强签订了三十几个不平等条约,将清廷上至国土、下至百姓卖得不知凡几,被当时文人今时愤青骂为国贼。可是,也有人对李鸿章推崇备至,敌国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便评价李鸿章是大清帝

  • 安史之乱、靖康之耻、土木堡之变,哪个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这么说,肯定有人不服。安史之乱是内部叛乱,靖康之耻和土木堡之变则是外部入侵。内乱的影响,怎么可能比外侵的影响还大?尤其是靖康之耻,直接打出了一个女真大金,赵宋王朝失去了半壁江山。之后的连带影响,则是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蒙元灭南宋。靖康之耻,怎么可能屈居次位?而土木堡之变,明朝的皇帝和多半个朝堂,都被蒙古

  • 安史之乱不可怕,如果之后唐玄宗不犯大错,唐王朝还能续命很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由于李隆基执政后期对于边防重镇的带兵将领权利没有进行制约,对于这些将领的防范制约也是麻痹大意,造成安禄山史思明等掌握重兵的节度使有了反叛的实力,并且逐渐生出了反意,最终在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在很短的时间内,安史叛军就从河北边镇打进了潼关,造成京城长安难以防守,李隆基只得匆匆离开长安,逃

  • 曾国藩:考试被当众羞辱,建湘军险被害,人知耻而后勇终会有大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曾国藩考试真实经历,曾国藩解散湘军,曾国藩湘军高手

    中国有两个半圣人的说法,其中两圣是孔子、王阳明,还有半个圣人则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但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在30岁之前还是平庸之人,却在之后立功、立德、立言,成为半个圣人,这是怎么一回事?这要从曾国藩经历的4次“奇耻大辱”上说起。庸人曾国藩庸在哪里?自小背书不行,科举也不行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