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之后,历任唐朝皇帝耗费国力,却为何始终平定河朔三镇

安史之乱之后,历任唐朝皇帝耗费国力,却为何始终平定河朔三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674 更新时间:2024/2/7 16:27:33

唐德宗开始,大唐就开始多次征伐河朔三镇,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原因就在于河朔三镇上上下下已经彻底军事化了,在一个以军功为主的朝代里,对于一个对真正有能力的军事主官来说,只要能有几州地盘,数十万百姓,就完全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将境内资源全部军事化,国主义化,并可以练出一支令人心惊胆战的精兵。在其境内所有的百姓都是潜在的兵员,从中挑选精锐为战兵,然后境内所有的资源都用来养兵备战,不能当兵、作战的人则只能种地、做工沦为底层工具。说白了,只要经营得法,就可以练成精锐数万人左右的精锐战力,就有了立足于乱世的资本。如果再有易守难攻的形胜之地,就足以形成割据实力。后世的建州女真实际上就是另一个河朔三镇。

还有一点就是河朔三镇尊奉唐朝为尊,没有造反当皇帝的意思。不过是想关起门来当“土皇帝”。自己挣钱自己花,不愿意向朝廷缴纳赋税。还有一个让唐朝皇帝不愿意触及的一个问题,就是河朔三镇的百姓要缴纳的赋税不高,起码比交给朝廷的要低,而且河朔三镇的税赋不用“转移支付”,所以河朔三镇老百姓应该比唐朝皇帝治下的百姓“幸福”。因此老百姓对河朔三镇的这些军头是很认同的。

在谁的治下不吃饭。当然,河朔三镇的节度使也不是不想和朝廷一样 ,而是实在是不能,因为一旦盘剥过重,河朔三镇肯定就得内乱。河朔三镇之所以长期游离于唐朝中央之外,很大原因就在于河朔三镇军头们把河朔三镇治理得很好。唐朝北部边疆的安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河朔三镇来维护的。如果没有河朔三镇。唐朝未必能做得更好。

唐朝中央政府对这些割据的藩镇无可奈何,只能采取姑息政策, 因此他们与中央矛盾并不十分激烈。而一旦有时机,唐朝中央政府必然要通过军事手段收复河朔三镇,每次朝廷武力征伐都以惨淡收场,最终不了了之不说,还相当伤面子。所以改用以藩镇制衡藩镇的办法,在靠近河北三镇的地区设置了诸多藩镇,遏制三镇的扩张。河朔三镇在在中原藩镇的制衡下,不得不安分守己,各守封疆,保持着一种脆弱的和平状态。

那些手握兵权的骄兵悍将们,在利益的驱使之下,自然会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河朔三镇在面对客观上存在着危机的情况下,有着一致的利益关系,为此他们只能暂时搁置争端,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利益同盟。三镇取得了一种共识:"魏亡,则燕、赵为之次矣。及闻代易,必合为一心,盖各为子孙之谋,亦虑他日及此故也"。虽然他们之间有过矛盾,但是在面临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还是结成了一事实上的同盟关系。

而随着黄巢之乱爆发,李克用朱温军事集团的崛起,结成了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河朔三镇与中原藩镇间的平衡关系就此打破。河朔三镇的的节度使的能力又不足以自保,在三镇割据初期,他们拥有辖区内财赋不上缴中央的特权,使得他们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自卫。而当中原内乱,中原藩镇之间的经济联系断绝,其经济实力自然衰落,再加上军事上的弱化,使得三镇无法在两大集团的夹缝中长期生存,灭亡是必然的。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鸿章临死前迟迟不愿咽气,部下在他耳边说了句话,才闭上双眼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鸿章讲话原声,易中天谈李鸿章,李鸿章临死提醒慈禧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以曾国藩为首,然而,论及最后苦苦支撑清廷门楣的却是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这位曾国藩的弟子一生代表清廷与资本主义列强签订了三十几个不平等条约,将清廷上至国土、下至百姓卖得不知凡几,被当时文人今时愤青骂为国贼。可是,也有人对李鸿章推崇备至,敌国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便评价李鸿章是大清帝

  • 安史之乱、靖康之耻、土木堡之变,哪个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这么说,肯定有人不服。安史之乱是内部叛乱,靖康之耻和土木堡之变则是外部入侵。内乱的影响,怎么可能比外侵的影响还大?尤其是靖康之耻,直接打出了一个女真大金,赵宋王朝失去了半壁江山。之后的连带影响,则是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蒙元灭南宋。靖康之耻,怎么可能屈居次位?而土木堡之变,明朝的皇帝和多半个朝堂,都被蒙古

  • 安史之乱不可怕,如果之后唐玄宗不犯大错,唐王朝还能续命很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由于李隆基执政后期对于边防重镇的带兵将领权利没有进行制约,对于这些将领的防范制约也是麻痹大意,造成安禄山史思明等掌握重兵的节度使有了反叛的实力,并且逐渐生出了反意,最终在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在很短的时间内,安史叛军就从河北边镇打进了潼关,造成京城长安难以防守,李隆基只得匆匆离开长安,逃

  • 曾国藩:考试被当众羞辱,建湘军险被害,人知耻而后勇终会有大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曾国藩考试真实经历,曾国藩解散湘军,曾国藩湘军高手

    中国有两个半圣人的说法,其中两圣是孔子、王阳明,还有半个圣人则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但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在30岁之前还是平庸之人,却在之后立功、立德、立言,成为半个圣人,这是怎么一回事?这要从曾国藩经历的4次“奇耻大辱”上说起。庸人曾国藩庸在哪里?自小背书不行,科举也不行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在

  • 武则天退位时,群臣皆喜,有一人却当场痛哭,1年后才知其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的狠辣和阴毒不仅仅表现在她以残忍的手段折磨并杀掉了后宫劲敌,还对她的前朝政敌从不姑息怀仁。更可怕的是,她因惧怕自己的地位不稳而不惜对自己的亲生儿女痛下杀手。武则天为了自保和上位不择手段人尽皆知,而她在晚年的时候虽然希望武氏一脉能够传承国祚,但她非常明显地感知到时局和朝臣们都不情愿天下继续姓“武

  • 武则天儿子戏弄大臣,赐他50岁奶娘为妻,洞房时大臣直呼皇上万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人就是窦怀贞,窦怀贞出身高贵,他的祖父窦玄德是唐朝一个大人物,被称“左相”。不过,他和祖父大不相同,祖父厚善良谦虚,而窦怀贞却是一位卑鄙狡诈的小人。当时韦皇后与安乐公主都在干预朝政,窦怀贞珍以此为契机,对攀附韦皇后。为了向韦皇后证明自己是的忠心,还把名字改成了窦从一。从此窦怀贞借着这股东风可谓是

  • 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这哥们搞艺术是天才,当皇帝就是个棒槌。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在《宋人轶事汇编》里面,有一个关于赵佶出生的故事,据说在公元1082年,赵佶的父亲宋神宗,曾经到秘书省观看过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并再三赞叹李煜的儒雅神态。不久之后,他的第十一个儿子赵佶就出生了,大家都说说这孩子应该就是这个李煜转世,今后肯定是成就非凡呢。早在这个赵佶之前,宋神宗就已经物色好了帝国的接

  • 出于可怜,朱元璋随手救下一小乞丐,最终他的家族守护大明300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那一年,这个小乞丐8岁,此后,入了朱元璋的门,他的生活比之以前非常好,朱元璋夫妇待他如亲生子女,这样朱英深受震动,视朱元璋夫妇为亲生父母,在战乱中,朱英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当别人的童年都是花蝴蝶时,他见证了这个世界的冷漠与残酷。1362年,18岁的朱英正式被朱元璋任命为帐前都尉,参与战争,也许是耳濡目

  • 杨贵妃给安禄山洗澡,为何唐玄宗不但不生气还给予了赏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他可以说是站在朝代繁华时期的最高点,但之后也因为他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宠信奸佞,最后引发了唐朝衰退的最大导火线“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繁华落尽、哀衰四起、一蹶不振。众所周知的大唐王朝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是鼎盛至极,周边各国都视大唐为偶像膜拜,俯首称臣、连年进贡,且不断派遣使臣来到大唐学习各种文化。而大唐

  • 写了近万首诗的陆游,很少填词,一出手便是千古佳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一说起宋朝的文学,我们第一反应肯定是宋词。宋词确实是唐诗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座不可逾越的的巅峰。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宋代顶级文人,都是词人,比如说欧阳修,比如说陆游。这是因为在当时,诗被认为是承载文化传承的黄钟大吕,而词作不过是供人消遣的雕虫小技,所以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谈到了他对于词的不屑一顾: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