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德宗开始,大唐就开始多次征伐河朔三镇,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原因就在于河朔三镇上上下下已经彻底军事化了,在一个以军功为主的朝代里,对于一个对真正有能力的军事主官来说,只要能有几州地盘,数十万百姓,就完全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将境内资源全部军事化,国主义化,并可以练出一支令人心惊胆战的精兵。在其境内所有的百姓都是潜在的兵员,从中挑选精锐为战兵,然后境内所有的资源都用来养兵备战,不能当兵、作战的人则只能种地、做工沦为底层工具。说白了,只要经营得法,就可以练成精锐数万人左右的精锐战力,就有了立足于乱世的资本。如果再有易守难攻的形胜之地,就足以形成割据实力。后世的建州女真实际上就是另一个河朔三镇。
还有一点就是河朔三镇尊奉唐朝为尊,没有造反当皇帝的意思。不过是想关起门来当“土皇帝”。自己挣钱自己花,不愿意向朝廷缴纳赋税。还有一个让唐朝皇帝不愿意触及的一个问题,就是河朔三镇的百姓要缴纳的赋税不高,起码比交给朝廷的要低,而且河朔三镇的税赋不用“转移支付”,所以河朔三镇老百姓应该比唐朝皇帝治下的百姓“幸福”。因此老百姓对河朔三镇的这些军头是很认同的。
在谁的治下不吃饭。当然,河朔三镇的节度使也不是不想和朝廷一样 ,而是实在是不能,因为一旦盘剥过重,河朔三镇肯定就得内乱。河朔三镇之所以长期游离于唐朝中央之外,很大原因就在于河朔三镇军头们把河朔三镇治理得很好。唐朝北部边疆的安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河朔三镇来维护的。如果没有河朔三镇。唐朝未必能做得更好。
唐朝中央政府对这些割据的藩镇无可奈何,只能采取姑息政策, 因此他们与中央矛盾并不十分激烈。而一旦有时机,唐朝中央政府必然要通过军事手段收复河朔三镇,每次朝廷武力征伐都以惨淡收场,最终不了了之不说,还相当伤面子。所以改用以藩镇制衡藩镇的办法,在靠近河北三镇的地区设置了诸多藩镇,遏制三镇的扩张。河朔三镇在在中原藩镇的制衡下,不得不安分守己,各守封疆,保持着一种脆弱的和平状态。
那些手握兵权的骄兵悍将们,在利益的驱使之下,自然会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河朔三镇在面对客观上存在着危机的情况下,有着一致的利益关系,为此他们只能暂时搁置争端,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利益同盟。三镇取得了一种共识:"魏亡,则燕、赵为之次矣。及闻代易,必合为一心,盖各为子孙之谋,亦虑他日及此故也"。虽然他们之间有过矛盾,但是在面临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还是结成了一事实上的同盟关系。
而随着黄巢之乱爆发,李克用和朱温军事集团的崛起,结成了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河朔三镇与中原藩镇间的平衡关系就此打破。河朔三镇的的节度使的能力又不足以自保,在三镇割据初期,他们拥有辖区内财赋不上缴中央的特权,使得他们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自卫。而当中原内乱,中原藩镇之间的经济联系断绝,其经济实力自然衰落,再加上军事上的弱化,使得三镇无法在两大集团的夹缝中长期生存,灭亡是必然的。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