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鸿章临死前迟迟不愿咽气,部下在他耳边说了句话,才闭上双眼

李鸿章临死前迟迟不愿咽气,部下在他耳边说了句话,才闭上双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699 更新时间:2024/2/7 16:27:33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以曾国藩为首,然而,论及最后苦苦支撑清廷门楣的却是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这位曾国藩的弟子一生代表清廷与资本主义列强签订了三十几个不平等条约,将清廷上至国土、下至百姓卖得不知凡几,被当时人今时愤青骂为国贼。

可是,也有人对李鸿章推崇备至,敌国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便评价李鸿章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可以说,说李鸿章是国贼者有失偏颇。

李鸿章:集功过是非于一身的清廷擎天柱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谓是时代的悲剧,成败得失皆源于此。若非是清末这种非一人之力可挽救的朝代,放在任何一个朝代他都必是治世能臣。

兴办洋务受制于腐朽官僚tizhi体制,处处掣肘,空有架子;勾联外交,国弱气短屡遭欺凌,骂名满天下;引导近代教育,多方受阻中途夭折,只搭了个空壳;发展新军建立海军,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趁势席卷而来,二十年构建的军事成果付诸东流……诸般种种,几十年间李鸿章的个人努力换来的都是失败。

可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李鸿章的倡导与引导下,清廷这架腐朽不堪的老马车终归是挣脱了封建束缚,在近代化道路上迈起艰难蹒跚的脚步缓缓前行。

而如果历史能够假设,李鸿章在工业化、新军化、教育近代化等方面,只要一个获得全面成功,近现代中国可能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譬如,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获胜、清廷获胜,没有《马关条约》,不是日本而是中国跃居世界军事强国行列,在战败国日本的国土上洗髓敲骨发展壮大,与列强比肩,此后哪里会有列强入侵想打就打的被动局面,哪有后来的日军侵华战争?

无论李鸿章有多大的过失与错误,但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不能抹杀。

可以说,无论是洋务运动中敢为先师,还是谈判桌上与列强据理力争,李鸿章都堪称一位顶级高手,可惜的是时代没能给他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与空间。

李鸿章临死前迟迟不愿咽气,部下在他耳边说了句话,才闭上双眼

临终之前气难咽,放不下的不是权势,而是民族

1901年很独特,这一年澳大利亚成立、维多利亚女去世、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也是在这一年的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

没错,李鸿章又一次代表清廷与列强签下了会给他带来无数骂名和国家屈辱的不平等条约。这也是他人生中签订的最后一个条约,至此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也因此百年来担负全部骂名。

李鸿章这个垂垂老矣的老人再也承受不住内心中巨大的失落与痛苦,一生努力随着这个条约的签订悉数付之东流,悲乎哀哉。

李鸿章真的累了,本就染病在身,条约签订后他悲愤压抑,终于成了病魔压倒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三十年前恩师曾国藩临终前将挽救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重任交到了自己手上,自己那时意气风发,如今却终究没能挽大厦之将倾,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再也无力抵抗多灾多难了。

他终于还是卧床不起了,随着冬季来临,病情加重,甚至随手可能撒手人寰而去。据说,李鸿章病重的消息传开后,其心腹周馥这个后期洋务运动实际上的操盘手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李鸿章身边。

这一天是11月6日,李鸿章已经处于弥留状态,周馥呼唤他他能答应但已经无法张嘴说话。次日中午,一直守候在李鸿章身边的周馥见李鸿章似乎回光返照,两眼炯炯有神,张着口要说什么。他明白,这个老大人不行了,他只是放不下。于是他贴在李鸿章耳边强忍心痛与悲伤的说:“大人有何放不下,不忍去?未了之事,我辈可办,请放心去吧!”

真的可办吗?

真能放心吗?

周馥话语刚落,李鸿章忽然睁大双眼,两行清泪从眼角流出,嘴唇则喃喃颤动,神情哪有什么放松下去?是的,他没有放下,他放不下!他有的是不甘与不平,何以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注定有此一劫,我已尽了全力,却再撑不起来了!

不久李鸿章气绝身亡,终年78岁,阖府上下悲痛欲绝,一应老部下涕泪横流宛若天塌。

消息传来,深宫之中慈禧太后叹息道,“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真的是一语中的,此后不过十年,清廷土崩瓦解,北洋军阀登上历史舞台搞的这个国家乌烟瘴气,紧接着便是北伐战争、日本侵华战争,几十年内造成了千万人家破人亡,中华民族一如李鸿章临终前那样放不下的全是灾难。

李鸿章作为晚清四大名臣,历史地位毋庸置疑,从他过世以后清朝的节节衰退可以看出他对于清王朝的重要性。而说他是卖国贼,我想他更多的只是替清政府背锅的背锅侠而已!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得意弟子深谙为人为官之道,他在官场的纵横捭阖相较于曾国藩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充满了智慧和谋略,包括他和洋人之间的较量和谈判中也充满智慧和气节!

喜欢权谋的朋友可以入手这本《李鸿章全传》,看他如何运用智慧谋略纵横捭阖!

点击链接购买正版!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靖康之耻、土木堡之变,哪个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这么说,肯定有人不服。安史之乱是内部叛乱,靖康之耻和土木堡之变则是外部入侵。内乱的影响,怎么可能比外侵的影响还大?尤其是靖康之耻,直接打出了一个女真大金,赵宋王朝失去了半壁江山。之后的连带影响,则是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蒙元灭南宋。靖康之耻,怎么可能屈居次位?而土木堡之变,明朝的皇帝和多半个朝堂,都被蒙古

  • 安史之乱不可怕,如果之后唐玄宗不犯大错,唐王朝还能续命很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由于李隆基执政后期对于边防重镇的带兵将领权利没有进行制约,对于这些将领的防范制约也是麻痹大意,造成安禄山史思明等掌握重兵的节度使有了反叛的实力,并且逐渐生出了反意,最终在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在很短的时间内,安史叛军就从河北边镇打进了潼关,造成京城长安难以防守,李隆基只得匆匆离开长安,逃

  • 曾国藩:考试被当众羞辱,建湘军险被害,人知耻而后勇终会有大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曾国藩考试真实经历,曾国藩解散湘军,曾国藩湘军高手

    中国有两个半圣人的说法,其中两圣是孔子、王阳明,还有半个圣人则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但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在30岁之前还是平庸之人,却在之后立功、立德、立言,成为半个圣人,这是怎么一回事?这要从曾国藩经历的4次“奇耻大辱”上说起。庸人曾国藩庸在哪里?自小背书不行,科举也不行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在

  • 武则天退位时,群臣皆喜,有一人却当场痛哭,1年后才知其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的狠辣和阴毒不仅仅表现在她以残忍的手段折磨并杀掉了后宫劲敌,还对她的前朝政敌从不姑息怀仁。更可怕的是,她因惧怕自己的地位不稳而不惜对自己的亲生儿女痛下杀手。武则天为了自保和上位不择手段人尽皆知,而她在晚年的时候虽然希望武氏一脉能够传承国祚,但她非常明显地感知到时局和朝臣们都不情愿天下继续姓“武

  • 武则天儿子戏弄大臣,赐他50岁奶娘为妻,洞房时大臣直呼皇上万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人就是窦怀贞,窦怀贞出身高贵,他的祖父窦玄德是唐朝一个大人物,被称“左相”。不过,他和祖父大不相同,祖父厚善良谦虚,而窦怀贞却是一位卑鄙狡诈的小人。当时韦皇后与安乐公主都在干预朝政,窦怀贞珍以此为契机,对攀附韦皇后。为了向韦皇后证明自己是的忠心,还把名字改成了窦从一。从此窦怀贞借着这股东风可谓是

  • 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这哥们搞艺术是天才,当皇帝就是个棒槌。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在《宋人轶事汇编》里面,有一个关于赵佶出生的故事,据说在公元1082年,赵佶的父亲宋神宗,曾经到秘书省观看过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并再三赞叹李煜的儒雅神态。不久之后,他的第十一个儿子赵佶就出生了,大家都说说这孩子应该就是这个李煜转世,今后肯定是成就非凡呢。早在这个赵佶之前,宋神宗就已经物色好了帝国的接

  • 出于可怜,朱元璋随手救下一小乞丐,最终他的家族守护大明300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那一年,这个小乞丐8岁,此后,入了朱元璋的门,他的生活比之以前非常好,朱元璋夫妇待他如亲生子女,这样朱英深受震动,视朱元璋夫妇为亲生父母,在战乱中,朱英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当别人的童年都是花蝴蝶时,他见证了这个世界的冷漠与残酷。1362年,18岁的朱英正式被朱元璋任命为帐前都尉,参与战争,也许是耳濡目

  • 杨贵妃给安禄山洗澡,为何唐玄宗不但不生气还给予了赏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他可以说是站在朝代繁华时期的最高点,但之后也因为他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宠信奸佞,最后引发了唐朝衰退的最大导火线“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繁华落尽、哀衰四起、一蹶不振。众所周知的大唐王朝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是鼎盛至极,周边各国都视大唐为偶像膜拜,俯首称臣、连年进贡,且不断派遣使臣来到大唐学习各种文化。而大唐

  • 写了近万首诗的陆游,很少填词,一出手便是千古佳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一说起宋朝的文学,我们第一反应肯定是宋词。宋词确实是唐诗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座不可逾越的的巅峰。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宋代顶级文人,都是词人,比如说欧阳修,比如说陆游。这是因为在当时,诗被认为是承载文化传承的黄钟大吕,而词作不过是供人消遣的雕虫小技,所以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谈到了他对于词的不屑一顾:坐

  • 武则天是死于谋杀吗?陕西出土一块碑文,专家找到真正的死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图片来源网络武则天在执政期间,教化人民,施政得当,善待百姓,重用人才,经济也得一定的发展,从整体来看,还是非常不错的。就这样一位女皇帝,在她晚年的生活里有些不着边际,到后来,连一些朝政也不过问,逐渐让大周朝衰退。在这期间,借助男宠之事,便处决了一些有功之臣,这里面也包括自己的亲人。据《新唐书》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