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史补》记载:“韩愈好奇,与客登华山之峰。度不可返,乃作遗书发狂恸哭。华阴县令百计取之,乃下……”
唐朝文学家韩愈(字退之)和宾客一起游览华山,登上去之后,回头一看:“艾玛!这可咋弄嘞?”
原来,上山容易下山难,老韩发现下面陡峭险峻,望着万丈深渊,两腿发软,不敢下山了。韩愈觉得自己一定会死在山上,一时间万念俱灰,取出随身携带的纸笔,挥笔写下遗书,继而嚎啕大哭。
地方官华阴县令得知消息,派人上去,以棉被包裹着韩愈,用绳子救下来。
韩愈自此声名大振,而华山因老韩而更加火爆了,人们在老韩嚎哭的地方刻字以示纪念——“韩退之投书处”。
明朝时期,山西有个叫赵文备的长寿老人,他登上华山的时候,已经整整一百岁了,当他听到人们讲述韩老师的往事,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
老人一时兴起,在山石上刻字留念——“苍龙岭观韩退之大哭辞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
明代有个“韩粉”在《太华山记》中为韩愈辩解说:“昔昌黎痛哭,非为纰漏。盖山水极穷,笔所不能绘,脉所不能传,唯有痛哭,足以抒发其胜耳。”——当年韩愈痛哭,是因为他对华山之美难以用语言文字形容,当时哭泣是抒发情怀最好的表达方式。
其实,韩老夫子的哭也没啥值得嘲笑的,文人也是人,文豪不等于神仙,老韩“哭山”倒显得很接近人间烟火的质朴可爱。
苏轼
《高斋漫录》记载:有一次,苏轼出任陕西凤翔府节度判官的时候,和商州县令章惇一起结伴游览仙游潭。
两人来到两山之间一处悬崖峭壁,仅有一独木桥可以通过。
章惇建议苏轼在对面的峭壁上题字留念,老苏说:“俺恐高症犯了!”
章惇身手敏捷走了过去,用绳索拴在对面一棵树上,一头拴在自己的腰上,悬在半空中,题写道:“章惇苏轼来游”,而后原路返回,神色不变。
苏轼却后脊梁冒冷汗,两腿发软,还忘不了调侃章惇:“老章,你敢冒险过独木桥,就一定敢杀人啊!”
清代学者、文人、史学家毕沅曾在陕西担任巡抚,有一天,他在幕僚的陪同下,来到华山游玩,兴致勃勃登上了华山苍龙岭,极目远眺:“蒿咦排背鬼冯逛哦!”
老毕下山的时候傻眼了,这么陡峭,如何下去啊?
不一会儿心跳加快,最终无法承受恐惧之重,忽然间嚎啕大哭,泪雨滂沱而下,并要求写下遗书,堪称学习韩愈好榜样的典型人物。
有人建议老毕说:“你看着中间,不看两边,就能轻松下山了!”老毕还是死活不敢挪步。
陪同的幕僚中有人提议,把老毕灌醉了,醉得人事不省之后,裹上毯子,众人合力用绳索吊起,将他抬下山。
毕沅后来专门拨了一笔款,用以拓宽苍龙岭上山的小路,让人们走起来恐惧感大大减轻,也算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了。
几位文学大师之所以恐高,在于心思缜密,比起常人更加敏感,才会有过于夸张的表现而已。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