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北宋前期“礼崩乐坏”的基础上,为何会出现葬礼从俗?

在北宋前期“礼崩乐坏”的基础上,为何会出现葬礼从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473 更新时间:2024/1/16 2:35:03

自晚唐、五代始,社会纷扰、天下大乱,礼典废坏,不失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礼崩乐坏”。

宋兴以来,“四方之俗未闻礼乐”,从而导致冠昏丧葬问题丛生。“冠礼今不复议,昏礼无复有古之遗,而丧礼尽用释氏,独三年日月则类古矣。臣请集大儒鸿博之士,约古制而立今礼,使百官万民皆有等夷,便而易行。”

韩维曾说:“近世简弃礼教,不以为务,婚娶之法,自朝廷以及民庶,荡然无制,故风俗颓糜,犯礼者众,贤士大夫未尝不发愤太息。”此处“近世”,当指宋立国之后。

由此,赵宋立国不久,宋太祖便重视礼典的制订,其主要目的之一便是治理源自晚唐五代的社会乱象。

在礼典制度方面,宋太祖即位不久,命臣僚根据《大唐开元礼》,修撰《开宝通礼》二百卷,后又编撰《通礼义纂》一百卷,修撰礼书,制定朝廷五礼。其中,便有规范皇室、官员冠昏丧葬的方法。

可惜的是,宋初礼典文献大多散佚,而有关丧葬礼制的史料更是少之又少。据学界研究表明,宋初参照《大唐开元礼》修撰《开宝通礼》,其内容应无太大差别。

从《开元礼·凶礼》部分的目次门类来看,主要包括三品以上丧、四品五品丧、六品以下丧、公以下丧等条目,而未见有关庶民丧葬礼制的规定。于是,宋初亦延续着自唐玄宗开始的以法令处理庶人丧葬事物的方法,原则是降杀士礼用于庶民,是“礼不下庶人”的变通。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宋刑统》《宋史·士庶人丧》中偶有规范庶民丧葬行为的法令出台。不过,宋太宗曾在太平兴国七年颁布诏令,曰:“朕以士庶之间,车服之制,至乎丧制……宜令所司,更加详定。”

可见,宋初官方所制订的礼制实施并不顺利,社会上仍然普遍存在着僭越礼制的现象。

其实,这种现象由来已久,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修正。翻检唐代丧葬史料可知,品官丧葬厚葬习俗成风。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戒厚葬诏》:“虽送往之典,详诸仪制,失礼之禁,着在刑书……明加检察,随状科罪。”

《通典》卷八十六《荐车马明器及饰棺》又载:“王公百官,竞为厚葬……风俗流行,下兼士庶。”从资料所见北宋前期低品官墓来看,正六品王贻孙生前系宰相王溥之子,生前经历后周、宋初,多有“帝泽逾等”的待遇。

在其死后,使用了唐代高规格墓中常见的多个天井和过洞的斜坡式墓道,并在三重封门上部建有石质门楣,且阴刻有朱雀图案。不仅如此,其墓室所用仿木结构和壁面装饰内容,与宋太宗后陵基本相似。

这种葬法在象征地位和身份的同时,无疑属于一种僭越礼制的厚葬习俗。需要指出的是,宋初由于五代兴亡教训殷鉴未远,面对“内乱”及“心腹患”的重负,自宋立国,其“家法”便更加侧重于“防弊”二字之上。

如北宋建隆二年罢宿将典禁兵,令这些原本遥领诸藩的禁军将领“释去兵权,出守大藩”以各归本镇作为缓冲,由此腹心之患得以解除;

此后,随着文臣京朝官出知州县事、监临地方财务,节度使仰给于中央而“不食本镇租赋,”节镇权势受到了根本性的削弱;节度使“皆不签书钱谷事”“其事务悉归本州知州、通判兼总之”的制度,到真宗时全面确定下来。其后节度使通常不再赴镇,最终成为表示崇高级别、寄寓优厚待遇的荣誉衔。

从丧葬礼制的角度看,目之所及,宋初对于官民葬制的规定,应仍承袭“大唐制,诸葬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其棺椁皆不得雕镂彩画、施户牖栏槛,棺内又不得有金宝珠玉。”

此条出自《丧葬令》,作为法令对各级品官都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性和强制性。从考古资料所见北宋前期高品官墓来看,据出土墓志资料显示,安审韬曾任武宁军节度使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御史大夫,从二品。

吕远生前曾为五代后晋高官,入宋后仍入仕为官,卒时任邢洺滋州御史大夫,勋至上柱国,正三品,均是宋初地方大员。但从墓葬形制来看,两墓形制均采用了北方地区常见的宋代庶民葬法,即竖穴式墓道土洞结构。

此外,正七品李保枢墓则与同一时期的高品官员安审韬墓和吕远墓相似,采用了竖穴土坑墓形式的北方葬俗。

由此,从墓葬形制看,北宋前期的品官墓也存在着一种“守礼从俗”的葬法,即墓葬形制并未违反《丧葬令》“诸葬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的规定,同时,符合唐宋丧葬法令“诸丧葬不能备礼者,贵得同贱”的要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晚唐五代奢侈相尚,民间丧葬活动也不例外,故有前述太宗所颁详定礼典,禁止士庶厚葬的诏令。

《唐会要》卷三十八《葬》中记载了关于庶人丧葬礼数的明文规定,可作为考察庶民葬制的参考。“古之送终,所尚乎俭……不得作假花果及楼阁。”

中所言“下账”系指墓室中所设帷帐,或墓外别建的园宅。而所谓“珍禽奇兽、鱼龙化生”“园宅不得广作院宇,多列侍从”等则是说丧葬器物翻版阳间建筑和生活场景,这些均是官方礼典所禁止使用的。

需要说明的是,宋墓已由“椁墓”转“室墓”,“墓为真宅”的样貌颇为明显。加之,此时流行使用纸明器、仿木建筑、墓室壁画等替代实物的丧葬传统。由此,考古资料所见北宋前期庶民墓墓道中使用的彩绘土雕楼宇、仿木结构的彩绘砖雕砖室,无疑也属于厚葬习俗。

综上可知,从墓葬形制看,北宋前期的品官墓和庶民墓更多地体现出丧葬从俗的现象。即仍然延续着晚唐五代时期的丧葬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不仅沿袭使用了僭越礼制的厚葬习俗,而且也多遵从民间葬俗使用了地方葬法。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杨贵妃和唐玄宗恩爱14年,为何一直没有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年纪太大。杨贵妃早年间嫁给了唐玄宗的儿子,可唐玄宗见到自己儿媳妇后,就像被迷了心智一样,她硬是从儿子手中夺走了杨贵妃。那会唐玄宗已经是一个糟老头子了,杨贵妃才20出头,他们相差34岁。杨贵妃被正式册封时,唐玄宗已经60岁了。这个年纪的唐玄宗精力不如从前,很难生下一男半女。杨贵妃自身的问题。杨贵

  • 在元朝统治时期,山东进士做出哪些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元朝继承唐宋以来选官制度,继续开设科举,同时在科举上又有所调整,其中最突出的分为左右两榜,以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有利于理学的推广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同时大省区定额分配制直接影响到后来明清科举。今山东地区处于北方中原地区,在元代属中书省管辖,是元代“腹里”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四等人制来看,山东

  • 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为何在历史上的评价如此低?也不看他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晋明帝司马绍听了之后,用手蒙着脸伏坐在床上说道:如果真如您说的那样,晋朝的天下又怎么能长久呢?从司马绍的话来看,他认为晋朝夺取天下的手段太过狠毒,会导致晋朝的国祚不会长久,当时的东晋已经偏安长江以南,只能算半壁江山了,作为后世子孙,司马绍说出这样的话肯定是不孝的,但是没有祖宗的作为,哪来的晋朝呢?司

  • 在元朝后期,进士以死守节,维护元朝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元代科举开始于中后期,中期的社会政局相对稳定,虽爆发过农民起义,但朝廷完全有能力镇压。元末顺帝统治时期,权臣伯颜专权,朝局不稳,上下行贿,导致民怨沸腾,沉积已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时爆发。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南北红巾相继起事。元朝却无力镇压,由南到北渐渐丧失对地方的控制权。元代进士是元末农民战争中维

  • 唐朝一贪官当了15年宰相,最后皇帝派兵抄他家,却搜出64吨胡椒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在灵武继位。元载因生性机敏,善于奏对,受到唐肃宗的器重,后来官拜御史中丞(唐朝丞相),统领群臣长达15年之久。元载做丞相前期,帮助皇帝铲除权臣,勤于政事,还是有一点建树的,但到了其统政后期,却开始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培植亲信,排除异己,凡是想求官仕进的,都要向他的儿子、亲

  • 在借鉴北宋法制原则后,西夏制定的《天盛律令》有何特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党项族自唐以来羁縻于中原王朝,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制度上不断致力于法制的建设,治事多有规程、封建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到李元昊登基后,对中原文化非常的仰慕,通过学习汉学,对西夏文字进行改造,推动了该民族的汉化程度。不过他们还是很好地保留了传统的民族性,西夏中后期的仁宗治国是他们的综合实力达到了顶峰。经济

  • 唐太宗李世民到底有多神?他病逝后番将一心求死要为他以身殉葬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不停地劝,说我们早就没有活殉葬这种制度了,你想死也不行呐。结果,这位番将更加来劲了,不等众人说完,他起身就要撞柱自杀,被众将士一拥而上撂倒在地。没办法,唐高宗李治拿出唐太宗不许其殉葬的遗诏,这才作罢。这位忠军将领叫契苾何力,甘肃张掖人,铁勒族契苾部人,他祖上三代都是铁勒部落可汗。公元632年,契

  • 在万历年间,东吁王朝不断侵扰,明缅宗藩关系逐渐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明缅宗藩关系在经历了从洪武年间到宣德年间的蜜月期,正统年间到嘉靖十年的动荡期,从嘉靖十年以后开始逐步走入了衰落期。嘉靖十年后,东吁王朝在缅甸中部兴起,相继消灭了白古、阿瓦等割据政权,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分裂局面,缅甸得以重新统一。东吁王朝是一个军事封建色彩比较浓厚的王朝,在统一缅甸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走

  • 隋文帝可以比肩秦始皇吗?结束了370年的乱世,当真是一代圣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这两位都是中国古代最靓的仔,俗话说得好,人红是非多。秦始皇和隋文帝都这么优秀了,居然还是能找到不少槽点。秦始皇为人诟病的,当然是焚书坑儒。那么隋文帝杨坚呢?他身上又有哪些值得吐槽的地方呢?其实还是蛮多的。一,隋文帝杨坚,本身就是篡位出身。按照《史记》的记载,秦始皇嬴政的出身,其实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说

  • 朱棣篡夺了朱允炆的帝位,如果皇帝是朱标,朱棣还会篡位成功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朱棣他是一个特别有能力的人,但是他在朱元璋的心中,并不是最理想的继承人。在当时,朱元璋指定的太子是儿子朱标,但是朱标却因为不幸去世。但是当时的朱元璋,他宁愿把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朱允文,也没有把皇位留给朱棣。而朱棣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正是因为抢夺了侄子的皇位,才成为了明朝的一国之君。那么,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