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居正改革对明朝是希望还是毁灭?瞧瞧万历中兴前民不聊生的模样

张居正改革对明朝是希望还是毁灭?瞧瞧万历中兴前民不聊生的模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487 更新时间:2024/3/10 21:13:44

近代学者在研究张居正改革这段历史时,通常有两种观点:

1、张居正改革带来的腐败和弊政,是加速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

2、张居正改革减缓了明朝覆灭的速度,对加强明朝的综合实力,起到了显著的功效。

以上帝视角来看,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

【张居正】

前者认为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在给国家带来赋税收益的同时,也为官员贪污提供了新的名目,也就是——火耗。

张居正改革措施中“一条鞭法”规定,百姓按照该交的税额要以白银或者实物的方式收缴到国库,这个民间收来的散碎白银在入国库前需要重新熔铸成“银锭”,银子熔炼期间有一定的损耗,百姓需要按照缴纳的税额再收二成到五成的损耗费用,这就叫做火耗。

【一条鞭法】

后者是从张居正改革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出发,认为其缩减赋税名目,使百姓生活安定,国家财政增收,是利大于弊。

因为在张居正改革六年前,户部统计的数据中心表明太仓(明代储存财政赋税收入的仓库,包括钱财和物资)仅存银130万两,而应支官军俸银135万、边饷银236万、补发年例银182万,三项通计总支出银需553万两。

而经过张居正改革之后,户部的统计表明,太仓的存银达到700万两白银,存粮达1300万石,足以支撑国家数年的开销。

《明神宗实录》记载其成果:十年内海寓(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综(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询经济之才也。

由此可见,张居正改革对于明朝的贡献也是实打实的,总体说来,是利大于弊。

【张居正剧照】

曾因张居正在父母死后,不愿放弃官位回家守孝三年,而痛骂张居正是“禽兽”的邹元标,也在晚年为被废弃已久的张居正“新政”鸣不平,希望恢复新政。

聊完了张居正改革对国家财政的帮助,接下来咱们再聊聊民生方面。

2、张居正改革与民生

在张居正改革前,《广平治略》记载了这样一句当时形容赋税众多的民谣: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

七斗的粮食,六斗交给官府,这样的比例虽有些夸大之言,但也说明当时百姓生活方面确实是存在着很大问题的。

追根溯源,除了民间地方官吏收入过低,存在贪污受贿的现象外,最大的原因还是百姓需要维持几十万皇室宗亲的供奉,负担太大了。

【明代官员工资表】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于皇室宗亲的政策便是“限制权力,富养到你玩物丧志”,这条政策在朱棣夺建帝的权之后,贯彻得更加彻底。

皇帝此举,出自想要消磨宗亲的野心,让他们安于富贵,可长此以往,随着明朝宗室人员数量的不断增长,国家财政的压力也日益加大。

这一局面使得明王朝的纳税体系出现了很严重的弊病:占据国家绝大多数阶层的皇亲,不仅没有纳税,反到要国家耗费大量财富去养闲人。

长此以往,国家财政先扛不住了。

面临着这样百废待兴的局面,张居正的大方针在开源和节流的选择上,如果要缓和阶级矛盾,势必会动摇地主和皇室宗亲的利益。

咱们看他政治和经济上的措施:

政治上,张居正“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具体落实下去,就是整顿吏治、裁剪冗官,每半年对地方报上来的政绩进行一次考察,凡是不合格的便降级处理。

经济上,张居正采取“测量土地”,明确交税大头和精简赋税、推行统一赋役两种方式并行的手段,维护普通百姓的利益,好做到“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均,将来国赋既易采纳,而小民如获更生”。

【张居正】

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实施后,确实给万历朝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明王朝灭亡的节奏。

但由于他本人贪污受贿,打压异己的行径,也使得其得罪了很多人,这次改革最终也在他死后以失败告终。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万圣节本是西方的鬼节,为孩子却在这天玩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

农耕文明是如何产生的?农耕、海洋和游牧文明的差别是什么?

明朝时物价水平怎么样?当时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

更多文章

  • 土木堡之变明朝精锐尽失,皇帝被俘虏,于谦如何挽大厦于将倾?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于谦土木堡之变原因,土木堡之变明朝精锐为何不堪一击,土木堡之变于谦为什么要杀朱祁镇

    今天,我们便来讲一讲关于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死棋下活,逆风翻盘这件事。一、大明朝的危机——土木堡之变于谦为官清廉,一生刚正不阿,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当初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率近三十万大军加后勤人员合计五十万,远征瓦剌,却没想到惨败而归。此战不仅明英宗做了俘虏,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

  • 南宋为北宋续命百年,为何南明仅享国38年?认同感很关键!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为什么承认南宋不承认南明,南明与南宋的历史,南宋和南明谁厉害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南宋和南明都是在经历外族入侵后建立的,但南宋存在超过百年,更是在蒙古大军攻打四十年才被灭亡,而南明从开始到结束,前后不过38年,便被大清灭亡,同样是难逃的汉民族政权,为何南明不能像南宋一样给政权续命百年呢?笔者认为,南明和南宋不同的命运结局有着复杂的原因,笔者今天将从二者建立前后

  • 明朝末年,崇祯若能拿出一万两黄金给他,或许上吊的就是李自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自成对崇祯说的话,李自成给崇祯的一封信,崇祯十三年李自成

    大明国号来源有许多,一般认为跟宗教有关,来源是“明教”,还有人认为是出自“白莲教”、“佛教”等。明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像明朝一样反复地中兴,从即将灭国又回到盛世,明朝经历过许多次中兴,很难说什么时候是最好的时期。万历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在那时候确实算得上是盛世,但谁能想到,这出现

  • 赵匡胤曾遇到3件事,他“窝囊”处理,但却获得史学家一致好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结果太祖见了他之后他却说了很多没用的话,太祖很生气。而且他竟然还顶嘴了,太祖生气之下便随手拿着一样武器敲掉了他2颗前门牙。但是他却这样做了,他竟然擦去嘴边的血,之后便弯下腰。将自己的门牙给捡起来之后认真装入袖中。太祖冷哼了一声说:“难道你还想作为证据来告朕吗?”他却淡淡地说:“我自然告不了你,但是史

  • 第一功臣却下场凄凉,朱元璋为何要对他疑心重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唯一没杀的功臣,朱元璋不杀功臣朱棣能赢吗,朱元璋功臣

    在历史上有过不少这样的案例,在一起并肩作战的时候,身边的所有人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而非常团结的去对抗着敌人;为了同一个理想有无数的士兵为你拼命,所以在当上皇帝之前经常可以看到那些掌权的人和帮助他争夺皇位的兄弟们一起把酒言欢的场面。但是真正到了登上皇位之后,这些就慢慢的有了变化;皇帝不会再将他们看成最好的

  • 明朝此战太牛,一战灭了一个国家,我国多了一个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最厉害的一战是哪一年,老梁讲明朝历史40分钟,明朝十六帝顺序列表

    在我国的史上,战争其实是非常多的。话说当初在历史上就有一场规模非常大的明、越(安南国)之战,当时两国对此战所投入的兵力竟然高达了百万之上,这也可以说它是古代史上发生在东南亚地区的规模最大的一战。不过当时明朝的实力是非常强的,竟然想要来侵犯,那么自然就是自找苦吃。结果令人并不惊讶,因为这一战的结果是,

  • 为什么李世民敢造反逼李渊退位?朱棣却不敢这样对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世民敢反李渊朱棣不敢反朱元璋,刘邦李渊赵匡胤朱元璋哪个更强,李渊和朱元璋的关系

    在历史上有很多皇帝,他们非嫡非长,而且也不是皇帝指定的继承人,他们最后坐上皇位显然是踏着亲人的鲜血走过来的,而在这些人里,李世民显然是那个最出名的。李世民在玄武门兵变杀了两个兄弟,之后又逼李渊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但是之后同样军功累累的朱棣为什么又不敢想李世民那样逼自己的父亲退位呢?首先来说说李渊和

  • 一武将靠这8个字,从唐朝活到宋朝,侍奉过13个皇帝最后富贵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北宋传奇十大名臣,历史上唐朝最显赫的武将,宋朝最著名将领的历史故事

    候益出身农家,唐昭宗时期候益投奔晋王李克用,李存勖征战的过程中,候益多次身先士卒、擒获敌将,李嗣源即位后敬其忠勇,升了候益的官职。后唐灭亡后,候益投奔后晋,官至节度使,后晋灭亡,候益接受辽国的册封。因为接受了辽国的册封,候益不敢投奔后汉,转而投蜀国,后蜀军被打败,进退两难的时候听说刘知远去世,一顿游

  • 李善长已经77岁,又没有过错,为何朱元璋还要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元璋杀了李善长吗,历史中朱元璋有没有杀李善长,朱元璋为啥要杀掉李善长

    李善长已经77岁,又没有过错,为何朱元璋还要杀了他?我们知道其实太祖对功臣们封的最高的爵位是“公”。而他一生中一共封了34个“公”,而在这其中,李善长排在首位的。由此看来。其实太祖对李善长应该是非常肯定而又重视的。太祖在对他进行封爵的时候,在当时下诏的时候太祖还特别说,他虽然没有立过什么攻城拔寨这样

  • 同样是皇帝,为何宋朝喜欢窝在宫中,蒙元喜欢打仗打猎?千年传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蒙元归属过宋朝吗,宋朝对蒙元的评价,鄂尔多斯蒙元文化资料

    宋朝和蒙元分别是中原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宋朝继承的是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自周朝礼制以来,到汉朝“举孝廉”,经魏晋风流,在到隋唐盛世,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经过千年文化熏陶,早已将崇文抑武的精神深刻地浸入到民族的骨髓中。特别是赵匡胤陈桥兵变,兵不刃血夺取皇位后,杯酒释兵权将崇文抑武作为国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