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京挖出东晋父女合葬墓,墓中放着上百颗药丸,化验结果让人气愤

南京挖出东晋父女合葬墓,墓中放着上百颗药丸,化验结果让人气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270 更新时间:2024/1/25 2:22:36

秦始皇派遣徐福出东海寻找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寻求不死丹药,汉武帝晚年沉迷炼丹,为了追求长生不老,最终最终引发了巫蛊之祸,北宋宋真宗赵恒为了长生不老东封西祀,下令修筑玉清昭应宫,最终导致赵恒之子宋仁宗赵祯从小就吃丹药,长大以后子嗣不昌,最后子孙断绝。

除了皇帝以外,很多臣子也很喜欢丹药,比如赵恒时期为赵恒修筑玉清昭应宫的丁谓,自称是仙人丁令威的后人,天天就与丹药为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风气迷乱,丹药之风盛行,比如东晋散骑常侍王彬。

这么说可能没人知道他是谁,但是他的侄子应该所有人都熟悉,王彬的兄长王旷有一个儿子名叫王羲之,几人都出自东晋豪门琅琊王氏,刘禹锡《乌衣巷》写到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指的便是琅琊王氏。

在东晋,只要你是琅琊王氏的人,皇帝为了拉拢你,都会想方设法地为你封官,但王彬虽然出身豪门却不是一个铺张浪费的人,史书记载王彬朴素方直,虽然身份显贵,却总是穿着布衣,喜欢吃素菜,住在普通的农舍里,没有很多的爱好。

然而就是王彬这稀少的爱好里却有一个要命的爱好,王彬晚年喜爱黄老之术,追求长生,几乎每天都要服用几幅五石散,所谓五石散便是一种由根据隋朝名医巢元方的说法,是‘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五种石头的粉末。

传闻三国时期曹操的养子何晏因为沉迷女色,整日状态消沉,精神萎靡,但吃过五石散后,立刻就变得精神抖擞,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五石散的五种原料几乎都含毒,大部分毒药都会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以至于会出现一种精神百倍的感觉,但何晏是曹操养子,既然他都如此肯定,服用五石散的风气也就被传了开来。

而王彬不仅喜欢五石散,还会吃很多奇奇怪怪的丹药,我国古代的有些丹药和如今的养生产品一样,实际上就是稻谷粉末,有一些靠谱一点的是一些的是用草药制成的药丸,但更多的却是一些含有铅、汞一类的剧毒之物,长期服用就会出现诸多病症。

王彬晚年身体却直转急下,以至于开始服用五石散和丹药过了五六年便突然离世,想念51岁,其实以王彬因为吃丹药吃的晚,三十多岁才开始吃,再加上作息、饮食健康,王彬中毒并不严重,但是王彬的女儿却不同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南京发现了一座古墓,起初考古队也就以为是一座普通古墓,墓穴中有一男一女,起初还以为是一对夫妻,男方50岁左右,女方接近60岁,身旁还放着近两百颗丹药,但是很快考古队就发现了不对劲,根据墓穴上的文字显示,男性遗骨是东晋文人王彬,而女性却不是王彬的妻子,而是王彬的女儿王丹虎。

通常来说,父女是不能合葬的,唯一的例外是女儿一直都没有嫁出去,然而《晋书》中确实没有王丹虎出嫁的记录,而根据考古学家根据王丹虎的遗骨的检测,王丹虎致死都保持着完璧之身,这在古代豪门大族里是很少见的。

通常来说,魏晋南北朝的女性十四岁以后就会成婚,因为当时的女性主要作为的是一种政治联姻的工具,如琅琊王氏这样的东晋大族,自然不可能免俗,那王丹虎的人生就很奇特了,身为琅琊王氏的女儿,年近六十,却没有成婚,王彬本人竟然也不反对,要知道王丹虎的两个妹妹都是出嫁了的,王丹虎没能出嫁只能有别的原因。

经过专家的勘测,很快就得出一个让人愤怒的言论,王丹虎的遗骨中大片大片的呈现为乌黑色证明王丹虎生前曾大量服用过含有剧毒的物质,结合王丹虎身边的两百颗丹药来看,不难推断出王丹虎经常食用的就是丹药。

而王丹虎作为一位未出阁的女性,想搞到丹药是很难得,唯一的可能性是这些丹药都是王彬给的,并且丹虎也不是王丹虎的名,而是王丹虎的字,也就是说丹虎这两个字是王彬后天给的,王丹虎起码十五岁以前,就在王彬的诱导下食用过大量所谓的灵丹妙药了。

王彬作为一个普通人,追求长生不老是本性,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年老后服用丹药无可厚非,可王彬作为父亲,却没能在女儿面前起到一个榜样,反而是带着女儿一同服用丹药,从考古学家根据王丹虎遗骨的推测来看,王丹虎的晚年必定是病痛缠身。

别看王丹虎在那个年代能活到接近60岁就把这当作丹药的功劳,王彬一家都极为长寿,王丹虎的两个妹妹,王翁爱和王隆爱都是长寿之人《南京出土六朝墓志》记载王丹虎的两个妹妹都活到了八十五岁,如果不是丹药,王丹虎起码有一个健康的晚年,也起码能再多活一段时日。

更多文章

  • 袁天罡算出武则天篡位,李世民为何不杀她?只因此人泄露天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武则天出生遇到袁天罡,袁天罡是武则天老师吗,武则天杀了袁天罡

    文|小羽我们普通人对于预言占卜大多都是不相信的,因为预言术相当于神学,谁会准确的预测到未来会发生的事呢?但是在唐朝的时候,李世民让袁天罡和李淳风编写了一部《推背图》,这本书准确的预测了中国两千内的王朝更替,甚至20世纪的日军侵华战争也在这本书里面,笔者都认为这本《推背图》是真的很神奇,同样的,袁天罡

  • 宋代沿袭唐朝,官品服色的尚紫渊源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官员服饰颜色,唐朝官服设计特征,唐朝紫色官服是几品

    而色彩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直观区分人身份高低的作用,成了等级的标志。宋朝品色服制度,在修缮了唐代品色服制度的色彩,过于细化,而导致服色僭越现象的弊端后。将各个颜色,所对应的身份之间的关系,都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摈弃了唐代品色服,通过深浅所分化的八种色彩等级模式,改为了四种色彩,做到了极大程度上的简练。

  • “六军不发无奈何”,逼死杨贵妃的“六军”,到底是什么来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香港老片杨贵妃,杨贵妃韩国,陈玉莲版杨贵妃

    说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想必许多人都不陌生,然而这段爱情故事却也不那么光鲜。贵妃杨玉环原本是寿王李瑁的王妃,也就是玄宗皇帝李隆基的儿媳妇。但受制于人伦礼法玄宗皇帝并不敢直接将杨玉环带入宫廷,而是下令让她出家当道士,道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年),玄宗皇帝给儿子另立了一个王妃,之后便将杨玉环召入

  •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负主要责任的应该是士族还是寒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五胡八王,士族和寒门

    在中华民族浩浩荡荡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历经了多次的改朝换代,大大小小的政权不断更迭。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之后,以司马懿为首的司马政权得以建立西晋王朝,然而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统一仅仅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昙花一现。公元291年,晋惠帝皇后贾南风乱权干政,一场持续了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拉开序幕。一、士族

  • 唐朝的战力不输于元、清,为何面对吐蕃,却打得如此艰难?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对吐蕃的几次大败,唐朝打得过吐蕃吗,吐蕃为什么能与唐朝抗衡

    唐朝的鼎盛时期,其实正是吐蕃国发展的鼎盛时期,雪域高原上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吐蕃王朝大一统的时代。这个时候的吐蕃王朝具备了同唐、回屹对抗的实力。但是唐朝的初期吐蕃的实力还没有达到统治整个雪域高原的实力,因为还有一个鲜卑人吐谷浑创建的政权,横在突厥和大唐之间。突厥也是向大唐递交了友好的国书,并迎娶了文成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佛教的发展,是如何达到高峰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重视佛教

    不论是哪个文明,自古以来皆有神话。神话跟统治权,本是密不可分。而随着第一阶段的神王体系崩溃,宗教信仰才会随之诞生。说得更准确一些,当人们确实体会到现实(王)与超现实(神)的区别后,文明将会出现两个以上的统治者。大汉天威,是一个建筑在“真命天子论”上的王朝。而东汉三国两百年,逐渐在演绎着人人可能是天子

  • 李白最深情的一首诗,居然是写给这个骗子的,小学生背得滚瓜烂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白写给妻子的离别诗,李白写给三年级学生的诗,李白最长又最难背的诗

    在世人眼中,李白是鼎鼎大名的诗人,而李白自己最引以为豪的是他的“剑术”,而非“文才”,就连他向别人的自我介绍中,都特别强调“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关于这一点,《新唐书·文苑传》中有证明,说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李白自幼就有一种侠客情结,25岁时便开始仗剑走天涯,据李长之的《李白传》记

  • 唐朝一位美貌才女,被父亲送入道观修行,导致她被乱棒打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四大才女杀两人,唐朝豪放才女图片,唐朝才女鱼玄机完整版

    李冶从小就长得天生丽质,而且很有才华,后来她之所以去道观,主要还是因为父亲的思想,李冶六岁时写下了一首诗: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父亲一看到这句诗,就把她送入道观里,原因是这首诗里的“架却”跟“嫁却”同音,以后对她的出嫁定然不祥,而且这首诗也体现出六岁一个女孩子,心中紊乱的情愫,父亲思来想去,这孩子

  • 隋朝灭亡当真杨广的错?其实根本原因在杨坚,房玄龄早就看透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隋朝只有杨坚和杨广吗,隋朝杨坚杨广的下场,杨坚 杨广

    “替罪羊”不是一个好词,但是在历史上被这么冤枉的人也不少,例如我们的“炀帝”杨广。现在提起杨广的历史,无一不是“好战欺民,昏庸无度”的评价,甚至绝大部分的人认为,隋朝之所以覆灭,基本就是因为有杨广这个祸害,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房玄龄一言道出根本,不在杨广,在杨坚。晚年多疑杨坚出生于公元前541年,在

  • 隋朝二世而亡,是因为隋文帝废了杨勇而错选了杨广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再来分析一下问题的主角杨勇。作为最开始的太子,杨勇并没有积极地建功立业,为自己接任大统做着准备,而是在太子之位就迷失了自我,以为自己已经高枕无忧。做事开始不计行为后果,任性妄为。身在太子之位,竟然逾越礼制接受百官朝见,足见杨勇作为大统继任者的心智不全。杨勇作为太子,明知隋文帝喜好节俭,竟逆皇命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