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匈奴子民如何看待王昭君?莫高窟的一幅壁画揭露真相,令人动容

匈奴子民如何看待王昭君?莫高窟的一幅壁画揭露真相,令人动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404 更新时间:2023/12/28 7:49:29

汉元帝仅凭画师的画像就判定昭君相貌丑陋,遂将她嫁与匈奴以巩固邦交;可叹昭君那优美动听的琵琶音律,只能弹奏胡曲,曲中分明藏有哀怨,死后也仅在荒郊上留一座青坟。

昭君出塞的典故家喻户晓,那么这位为国牺牲的女子,匈奴是如何对待她的?她又是否真的如诗中所说充满悲怨?

这一切我们都可以从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画中找到真相。

深宫“怨”

公元前54年,嫱出生于南郡的一户平民之家,虽然家境一般,但父母也是老来得子,因而对这个小女儿很是宠爱。

“峨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随着年龄的增长,昭君出落得越发美丽,才貌双全的她声名远扬,当地的官绅听闻其美貌,便想方设法将其送入皇宫。

颜师古《汉书注》引应劭曰:“郡国献女未御见,须命于掖庭,故曰待诏。”公元前38年,16岁的昭君入掖庭,成为汉元帝的选妃。

据传闻,汉元帝后宫妃嫔众多,无法亲见,选妃时只让画师呈上画像,根据画像决定宠幸与否,因此宫人皆贿赂画师,以求画师将自己画得好看一些。

而昭君一身傲骨,独不肯行贿赂之事,所以呈给汉元帝的她的画像,不仅不及昭君美貌的十分之一,甚至还被进行了丑化。

《后汉书》记载:“(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久居深宫不得召见,又加之昭君样貌才气样样出众,自然成了众多妃嫔针对的对象。就在昭君以为自己要在这样的阴郁中度过一生时,她却迎来了一生中最大的转机。

昭君出塞

汉元帝在位之初,正是西汉强盛之时,此时西汉势力渐强而匈奴势力渐弱。

竟宁元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第三次来长安觐见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巩固两国邦交。也是在这次宴会上,呼韩邪自请为婿,求取西汉公主。

汉元帝哪里肯舍得自己的女儿去往胡地那样的荒凉之地,遂将“丑陋”的王昭君赐给呼韩邪。

而当昭君面圣时,汉元帝见其美貌,惊奇不已;又见其举止优雅,心里忍不住哀叹。另一边,呼韩邪对于这样一位美丽的未婚妻自然也是十分满意,同时还许下了永保边塞安宁的承诺。

去往匈奴的途中,昭君行至塞外,看着一望无际的沙漠,感受着刺骨的寒风,她此去远离家乡,归期未定,不禁悲从中来,忍不住抚起了琵琶,其音律优美动听,琴声悲戚苍凉,就连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都忘记了摆动的翅膀,一只只落在了塞外的平沙之上。

和亲“明妃”

昭君到达匈奴以后,被称为宁胡阏氏,她并没有像其他的和亲公主那样,生活凄惨,而是得到了胡人的爱戴和敬仰。

昭君和他的第一任丈夫呼韩邪共同生活了三年,两人生了一个儿子。三年后,即建始二年,呼韩邪去世,昭君给汉帝上书,请求回归家乡。但汉朝皇帝却令昭君“从胡俗”,继续留在胡地。

看到归国无望,无奈之下,昭君又依照胡俗嫁给了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

身为一个传统的汉人,在夫死后从其子,这对昭君来说,确实是不小的精神折磨,饱受思乡之苦不说,还要面对伦理纲常的折磨,昭君身为一名女子,为了家国大义能做到如此地步,让人敬佩又令人心酸。

昭君嫁给复株累单于后,两人年纪相仿,能聊的话题也多了起来,从某种层面来讲,对这位远离家乡的女子也算是一种慰藉。

婚后二人育有两女,生活也算和睦,只是十一年后,复株累单于去世,两人的相伴也到此为止。昭君整日郁郁寡欢,不到两年的时间,她就随夫君去了。

壁画揭示的真相

虽然昭君到匈奴不过十几年时间,但是她对两族的贡献不可不提。

昭君和亲,结束了汉匈长达百年的战争,为两族百姓争取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同时也为匈奴带去了先进的汉朝技术,促进了两方的文化交流,实现了文化繁荣,匈奴也因此向更文明的社会发展。

对于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和亲公主,百姓们对她自然是十分感恩戴德。在《王昭君变文》中有这样的记载:“单于是日亲临哭,莫舍须臾守看丧。……衙官坐位刀剺面,九姓行哀截耳也。”

昭君出殡当日,场面非常之浩大,单于亲自到场追悼并大哭,在场的衙官拿刀划自己的脸,众多百姓们悲至深处,纷纷用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也许很难理解,百姓官员们爱戴昭君,但为何要以近乎“自残”的方式来祭奠她?是不是《王昭君变文》作为文学创作,有夸张的成分?

其实这一切,我们都可以从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画中找到答案。

敦煌158号窟的壁画名叫做:“各国王子举哀图”,这幅画描绘的是当时各部族哀悼佛祖释迦牟尼的画面,可以看到画面中几个胡人或是以刀划脸,或是以刀割耳,抑或是将刀插向自己的胸口。

事实上,这是胡人殡葬的一种习俗,并且是最高级别的,而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祭奠昭君,足以证明昭君在胡人百姓们心中的地位。

所以说,通过这幅画,再加上《王昭君变文》中对昭君丧葬仪式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胡人对昭君的态度,他们以最高的礼节对待昭君,很难让人不动容。

一位女子为了守护两国和平,离开家人,远嫁异国他乡,她在这样的处境中承受的不只是思乡之苦,还有两地文化和习俗差异的折磨。

可以说,昭君的美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气,但是这样一位有着家国抱负的女子却凭一己之力实现了两国多年的和平,胡人对昭君的礼仪让人动容,而这位和亲公主的民族气节更是让人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王朝频繁更迭,谱牒学在这一时期发展兴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西晋后期,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又使南北方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形成了历史上对峙而立的南北朝时期。北方有陆续建立的十六国以及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南方有东晋、宋、齐、梁、陈。直至589年,隋灭陈才最终统一了南北。谱牒学在这一时期发展兴盛,由多种原因促成。一、王朝频繁更迭从曹丕称帝到南北统一,历

  • 武则天发明的三种刑罚,名字格外好听,却一个比一个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武则天发明的十大刑罚,武则天用了什么残忍的刑罚,关于武则天发明的刑罚都有哪些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有这样一位身份比较特殊的皇帝,她就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提到她很多人都有一定的了解,先是作为李世民的妃子,之后因受其冷落,转而和李世民的儿子李治相爱,在李治登基继位后顺势成为皇后,后来又从自己的儿子手中夺得了唐朝的政权。虽说武则天谋划了多年,也一一清除了前行路上的

  • 隋炀帝的女人多硬气?16岁入宫,24岁还没见过皇上,直接上吊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隋炀帝对女人的态度,隋炀帝的真实简历,隋炀帝兄弟姐妹几人

    人们若要形容皇宫妃嫔众多,经常会用到“佳丽三千”一词,而实际上,某些帝王的后宫佳丽人数远远超过了三千。就拿晋武帝司马炎来说,其后宫妃嫔女眷的人数一度超过了2万人,而据《新唐书》记载,在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后宫女眷竟逾4万多人。在后宫女眷数不胜数的情况下,皇帝对待自己的女人们难免会顾此失彼,一部分妃子即

  • 唐太宗:大唐何时亡?袁天罡:猪上树时,李世民真的听懂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世民与袁天罡密谈,李世民问袁天罡唐朝灭亡时间,唐太宗去世哪一年

    这样的人也是当时的一种文化,被后人称为玄学。袁天罡就是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在唐太宗的身边,为他答疑解惑。作为君王,唐太宗自然有很多疑问需要袁天罡替他解答。比如:“大唐何时灭亡”?对于唐太宗的疑问,袁天罡是这样回答的:“猪上树时”。似乎什么都没说,似乎什么又都说了,这还是要看别人是否能理解正确。

  • 《唐朝诡事录》没看够?别着急,全明星阵容的《大唐狄公案》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大唐狄公案播出时间,唐朝狄公案,唐朝诡事录免费观看全集高清

    我的印象是武则天和狄仁杰。4《神探狄仁杰》可以算是将古装侦探题材推向了高潮,还创作了《我隐隐约约》、《元芳,你怎么看》等著名梗,2010年徐克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让迪仁杰的角色是热门IP。此后,各类“狄仁杰”网络电影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衍生作品,《《唐朝诡事录》》可以说是十月最强黑马剧。不仅首播前

  • 电影中的僵尸都身穿清朝官服,难道僵尸在清朝才有?原因只有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为什么中国的僵尸都穿着清朝官服,清朝僵尸vs日本僵尸,电影中的僵尸为何穿着清朝衣服

    在清朝民间僵尸需要持续修炼才能达到一个很高的级别。正如很多僵尸一样,历经千年不腐,才能就可以幻化成形,而当时的官员一般是穿着自己当官的官服下葬,醒来后不能自己换衣服,就只能穿着官服,形象就这样被传说和影视剧固定了。早年间的僵尸电影制作成本低,演员表演浮夸,没能在市场之中掀起什么风浪。 但直到上世

  • 清朝的“铁帽子王”,第一代最强,末代几乎是败家子,甚至卖国贼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末代铁帽子王的下场,清朝8大铁帽子王,清朝铁帽子王及其功绩

    首先,雍正、乾隆、同治、光绪四朝,又有四位亲王因种种原因被赐予世袭罔替待遇,称为“特封”。这四位王爷分别为: no.1怡亲王一代怡亲王:允祥,康熙第十三子,在雍正朝负责督理河工水利、办理西北两路军机,立下了很大功劳。死后被封为怡亲王,世代罔替。末代怡亲王:毓麒,毓麒是溥仪的侍读,喜欢京剧但不会理财

  • 清朝武官到底穿什么衣服上朝面圣?从衣服上图案可看出官职的高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武官官服图案级别,清朝正一品武官,清朝武官官服

    补服,又称补褂。“补子”就是在褂子的前胸后背所缀着的一块布。清明时期当朝官员会在补子上绣有不同的飞禽走兽用以区别官阶的高低。补服从明代是兴起,清朝在沿用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革。如文官的补子上绣飞禽,武将的补子上绣猛兽,品级不同,禽兽有别,以显示清朝严谨的官制,也可以说是补服里的衣冠政治。 补服上的补

  • 清朝末年犯人审判,并不在衙门手里,而是中间的这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衙门审判过程,清朝处置犯人,清朝十三衙门

    在租借犯罪的人基本都会送到中国衙门进行审判,表面上看来中国人自己决定内事,实际上更多的时候却在外国人的手里。如上图中,中国人的建议仅供中间那个人参考,真正决定判罚的是中间的那个外国人。 那时候带枷锁的犯人一般是犯小罪的,而佩戴枷锁目的是警示他人。枷锁上还会表明犯人是哪个县的。 另外行刑的时候,

  • 清朝最惨烈的鸿门宴,八大将军开心赴宴,还没动筷就被砍下人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说古代哪顿饭吃得最让人感到惊心动魄,想必大家都会想到鸿门宴。只是楚汉争霸时的那场鸿门宴,远没有清朝的这一场更有杀机。据说清朝的这场鸿门宴,八位大将受邀出席,可他们却连筷子都还没有动,头就被咔嚓掉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1863年,太平天国运动虽江河日下,但仍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苏州守城的八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