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临终前仍不忘嘱托大家:子龙不可重用!他为何这么说?

刘备临终前仍不忘嘱托大家:子龙不可重用!他为何这么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347 更新时间:2024/1/16 0:22:26

按理来说,刘备对于他们五人应该是绝对的信任,尤其是在关羽、张飞去世之后,赵云作为跟随刘备时间最长的将军,纵使不像诸葛亮那样封为托孤老臣,也应该在蜀国拥有者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实则不然。

在刘备临终前,他竟然嘱咐其他人,说“子龙不可重用!”

是他伤重得神志不清了?还是其中另有隐情?他真的不怕伤了众人的心吗?他又为何会留下这样的话语呢?

一、刘备遗命“子龙不可重用”

关羽一生勇武,最后却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

在多次向孙权投降无果后,最终带领着残余部队想要冲出重围,但奈何双方兵力悬殊,关羽只能自尽

关羽身死,可谓直接影响了蜀汉的发展。

为了给关羽报仇,刘备向孙权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为了响应刘备的计划,张飞也是加紧准备,想要与刘备进行配合。

怎料,由于张飞过于急躁,对手下的严厉引起了他们的不满,于是他的两个手下便趁着张飞熟睡将他杀害,转投了孙权麾下。

张飞的身死让本就恼怒异常的刘备彻底失去了理智,他不顾众人的劝阻,坚持向孙权发起了进攻,甚至连他的左膀右臂赵云,以及他最信赖的军师诸葛亮都没能拦得住他。

凭借着一腔怒火,蜀国的军队士气高涨、连战连捷。

可是最后,却被孙权用的小将陆逊,来了一个火烧连营。若不是刘备等人跑得快,或许就要身死当场了。

纵使刘备逃过一劫,可是蜀国的大部分有生力量,也经此一役损伤殆尽。

刘备在白帝城修养之时,已经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因此便叫来了几位心腹商量后事。其中就包括了对蜀国未来发展的规划。

在他诸多嘱托当中,有一条让人们捉摸不透,那就是“子龙不可用”。

赵云赵子龙,为了蜀国打野抛头颅洒热血,立下了无上战功,这不仅在蜀国是人尽皆知的事情,甚至于整个天下对于赵云的事迹都耳熟能详。那么刘备,为什么要在自己死后,可以限制赵云的发展呢?

其实二人之间早有芥蒂。

二、“记仇”的刘备

赵云七进七出单骑救主,为刘备保下了尚在襁褓之中的刘阿斗。当时的刘备对于赵云可谓是感激涕零,甚至还高喊着“为了你,险些伤我一员爱将。”

这幅场面,任谁看来都足以证明刘备对于赵云的重视。

在那之后,便一直与刘备形影不离,成为了刘备的左膀右臂。仿佛有赵云在侧,刘备就有了跟任何人“叫板”的底气。

不难发现的是,在刘备发起对孙权的讨伐时,有两个人并没有随他同去,一位是他最信任的军师诸葛亮,另外一位就是赵云。

按理说如此大规模的行动,作为智囊的诸葛亮,以及在当时作为主要战力的赵云,不可能会缺席,但是偏偏刘备就勒令他们二人驻守,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正是因为二人曾组织过刘备的这次讨伐行动。

诸葛亮身为蜀国军事,他从战略的角度给刘备提出意见,以当时的情况,不适合出兵伐吴,但是奈何刘备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因此哪怕是诸葛亮的劝说,他也听不进去。

诸葛亮无奈,只好给刘备作出战略安排,以尽量让此次战争的结果,对蜀国有利。

相比于诸葛亮,赵云劝阻刘备的方式,可要强硬了许多,他直接批评刘备。

当时的蜀国跟吴国乃是盟友关系,如果蜀国突然对盟友发动攻击,这明显违背常理,而且他们此时最大的敌人是魏国,不应该贸然内耗。

从大局观上来讲,赵云说得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他丝毫没有考虑到,当时的刘备已经处于暴怒状态,关羽、张飞,可是他的结拜兄弟,他们兄弟三人从无到有、白手起家,情意深重。而且他们还是刘备真正的左膀右臂,无论于公于私,他们的仇不能不报。

所以刘备果断地让赵云驻守,此次伐吴行动,也让他坐上了冷板凳。

三、刘备的“以防万一”

当然仅此一件事,他也犯不上将赵云提出核心圈,最主要的是,赵云与刘备的想法,一直不合。

早在刘备平定益州之后,刘备与众人讨论如何论功行赏之时,二人就齐国冲突。

刘备等人想要将益州的土地,封赏给有功之臣,大部分的将领都支持刘备的这一举动,但是赵云却坚持反对,甚至还引经据典地讲出了霍去病的故事,给刘备狠狠地教育了一番。

刘备虽然表面上点头称是,采纳了赵云的意见,但是心里却将赵云画上了一个重点号。

赵云的意见实,际上是因为他从一个平民的角度出发,他考虑的是如何为百姓谋福,做真正的仁义之师,而刘备则考虑的是如何让将领死心塌地地为他卖命。

二人的思维方式相佐,就注定了赵云日后,可能会对刘备的相冲突。

刘备活着的时候,他可能还会限制住赵云,可是如果刘备死了,那么日后“扶不上墙的刘阿斗”,又如何让赵云心甘情愿地俯首称臣呢?

刘备在他临死之前,才会命令众人,子龙不可重用,就是怕他日后兵强马壮,有足够势力之后,对蜀国产生危害。

事实上如果不是赵云为蜀国建立的功勋太多,如果不是他对刘备、刘禅父子都有救命之恩;如果不是当初赵云面对曹操的招揽依然行忠义之事,那么赵云的下场很可能就跟魏延相同了,也不再是不受重用那么简单。

反观赵云,当时他的年纪已经偏大,并且因为常年征战,身上也有多处暗伤,能够清闲地度过余生,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更多文章

  • 三国:从天子任命到表奏天子,袁绍打头,大家伙跟上,东汉不为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东汉袁绍,东汉战争袁绍图片,许攸劝袁绍迎回天子

    基本上从这个时候起,虽然东汉朝廷还存在,且从董卓入京到东汉灭亡,东汉朝廷还继续存在了30年,但他实际上已经亡了。所以,《三国演义》以这几回的内容为开篇。诸侯讨董卓时,还有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山东诸侯组成联军会盟时,袁绍不通过朝廷,自己给自己任命官职了,《三国志·魏书六·袁绍传》中记载:“绍自号车骑将军

  • 李斯——华夏制度鼻祖,本可名垂千古,结局却是被腰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斯腰斩,秦朝宰相李斯死于腰斩解释,秦相李斯为何被腰斩

    李斯,字通古,是汝南上蔡人。他是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 ,拜荀子为老师,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决心要找当时最有潜力的君主予以辅佐。李斯认为人无所谓能干不能干,当时才俊辈出,拥有聪明才智的人很多,而一个人能否富贵,更重要的是要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在一通“SWOT”分

  • 刘备一生到底错过了多少人才?四位谋士,五位武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备五大谋士排名,刘备错过的四个谋士,刘备手下第一谋士

    一、陈群首先,在刘备错过的四位谋士中,陈群的能力可以说是最强的一位,甚至不输蜀汉丞相诸葛亮。陈群出自颍川陈氏,早年被刘备辟为豫州别驾。虽然曾经是刘备的手下,但是,曹操入主徐州时,陈群就改换门庭了。跟随曹操后,陈群获得重用。曹丕登基称帝后,陈群历任尚书令、镇军大将军、中护军、录尚书事。曹丕驾崩后,陈群

  • 东吴最后一任交州刺史,平定叛乱,击败西晋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一首先,陶璜,生卒年不详,字世英,丹阳郡秣陵县(今江苏南京)人。陶璜的父亲陶基曾担任交州刺史,因为这一缘故,陶璜对交州的情况非常熟悉,这也为他接下来平定叛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发动了消灭蜀汉的战役。而就东吴来说,交趾太守孙谞因为残暴不仁,引起百姓的不满。同年,郡吏吕兴

  • 司马懿造反时,皇太后选择支持,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司马懿和皇太后,司马懿夺权成功吗,司马懿是怎么被夺权的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懿发动兵变时,一个女人的帮助可谓至关重要,她就是曹魏的郭太后。那么,问题来了,皇太后为什么不帮助曹爽和曹芳,反而支持司马懿这个外人呢?一具体来说,公元249年正月,曹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对此,曹爽不仅自己跟随,还将掌管禁军的兄弟、亲信也带在身边。在司马懿看来,这是一个不能错过

  • 从封侯拜相到身首异处,李斯为何与“千古名臣”渐行渐远?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丞相李斯简介,千古名臣李斯简介,李斯到底是良臣还是奸臣

    李斯当时还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帮助统治者树立起了一个至高无上的集大权于一身的皇帝形象,并且将其系统化形成制度。李斯等人将皇帝独尊的思想影响不断扩大,使得“君无戏言”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李斯的功绩来看,他确实能够被称得上是“千古名臣”,其一生都在实践着法家思想,为秦国的统一和王朝

  • 诸葛亮为什么喜欢用鹅毛扇?原来其中内藏乾坤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诸葛亮鹅毛扇的秘密,诸葛亮的鹅毛扇有什么作用,诸葛亮为何总拿着鹅毛扇

    在民间的传说当中,诸葛亮每次出场都是身穿八卦衣,手持鹅毛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八卦衣和鹅毛扇的来历。传说诸葛亮少年时,师从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因为学习刻苦,不但深受司马徽的赏识,就连师母对他也是疼爱有加。诸葛亮为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很是花了一点小心思。古代没有时钟,计时通常

  • 马超投靠刘备后傲慢无礼,张飞设一计,马超顿时心悦诚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马超归顺刘备张飞来找马超,新版马超和旧版马超,马超妈妈喂马超吃马草

    俗话说:“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在很多人眼中,张飞就是一位五大三粗、头脑简单的猛将军,因为不管是在正史《三国志》中,亦或是小说《三国演义》里,张飞都是一位堪比万人敌的人物。不过,世上并没有超人,张飞再是勇猛,若是没有一点脑子,也不可能做到一方统帅。在历史上,张飞、关羽、刘备三人的关系确实很好,正史

  • 帮助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李斯,为何会被具五刑夷三族,还遗臭好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斯点评秦国不能一统,李斯五刑是哪五种刑法,李斯死前受的五刑

    后来吕不韦倒台,他却凭着在吕不韦麾下混出的名声,投靠了新的东家嬴政,这个他,就是在后世名声严重两级分化的李斯。第二,一统六国,不是你把人家打趴下就行了,你还要消化所得,然后稳稳地站住脚,像蒙古铁骑那样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算真正的一统,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秦朝建立之前,中原的国家虽然都在周朝的名下

  • “千古能相”助秦始皇开创天下大统一,却落得腰斩牵连三族灭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始皇三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发生的历史事件,秦始皇统一的三大战争

    图片来自于《忘川风华录》手游李斯死于公元前208年,至于他的出身年份,由于他前期如沧海一粟,所以生在哪一年也没人关注了。他大概生于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一个贫穷家庭,曾做过籍籍无名的刀笔小吏,也算一名公务员。李斯在茅房看到老鼠吃屎时,见到人和狗过来立即就被吓跑了,他又看到粮仓里的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