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夷陵之战前后孙权对曹魏的态度导致曹丕在战后攻打孙权

夷陵之战前后孙权对曹魏的态度导致曹丕在战后攻打孙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211 更新时间:2024/2/9 9:18:00

当时的魏廷,大致有三种声音。

一是曹丕主张的,接受孙权称藩,并立即调集大军攻蜀。理由是:“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

二是王朗的建议,他也认为应该接受孙权的称藩。不过他不同意立即出兵,他觉得魏军应该伺机而动,待吴蜀两军相持不下时,派一大将攻蜀军要害之处,寻机一举灭掉蜀汉。“天子之军,重于华、岱,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

曹丕和王朗的观点,细节上虽有不同。但核心思想一样,那就是接受孙权的称藩,并以这件事为契机,弘扬魏国的正统性,以及曹丕帝位的合法性。

我们知道,当时魏国建立没多久,曹丕称帝也没多久。孙权如果能投降,的确可以让曹丕的合法性大大增加。最起码,从名义上来说,孙权称藩后,天下不服王化之地,就只剩下刘备控制的益州了。而既然曹丕接纳了孙权称藩,那魏军可不就只能打刘备了?

刘晔

第三种声音来自侍中刘晔。他的观点就与前两种截然不同了。

刘晔对所有人泼了一盆冷水,他说:“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刘晔的建议说完后,曹丕不乐意了。这与他的主张背道相驰。于是他再次强调:“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

刘晔也不服,便也坚持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让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

应该说刘晔的建议还是更有操作性的。因为他指出了关键点,即孙刘的不同之处。

虽然当时也存在这种可能性——那就是刘备和孙权听说魏国出兵,两边都不打了,共同对付曹丕。就像建安二十年(215年),听闻曹操拿下汉中,孙刘瞬间和解那样。

趁夷陵之战伐吴,也非板上钉钉的机遇。但不管怎么说,以当时情况而言,不动刀兵则罢。要动刀兵,伐吴明显比伐蜀要更有操作性。然而,刘晔说完后,曹丕还是不听。于是一时之间,讨论陷入僵局。

这时候,王朗充当和事佬,提出折中意见。

王朗

王朗说:“今权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无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

相比刘晔,王朗建议更符合曹丕胃口。最终曹丕采纳了王朗的建议,修改了自己原持有的联吴伐蜀之计,采取坐观成败策略。不对孙权用兵。

为了鼓励孙权,曹丕更拜孙权为吴王,此举相当于承认其割据的合法性。刘晔对此坚决反对,但曹丕不听。

通过以上史料记载,我们不难看出:

一、朝议时,魏与吴更亲近一些。大部分魏臣都认为应该帮孙权,对蜀汉用兵。

虽说益州易守难攻,魏军的主力也一直在东面防备孙权,部署在西线对付刘备的兵力确实不多。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魏国自始至终就没有打刘备的企图。毕竟史料当中已经清清楚楚写了“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并且西线兵力不足,可以从东线调嘛。只要想打,就不算什么难事。

二、刘晔的想法更实际一些。其他人都过于理想了。尤其是王朗,说什么雨水方盛,这完全就是为曹丕拒绝伐吴建议找借口。如果这也能成立,刘备就不该出兵。合着刘备军队就不受长江中下游的雨季影响了?

王朗那帮人之所以会如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吃准了曹丕的心中所想,主动迎合曹丕。

曹丕

那曹丕在想什么呢?

根据后来曹丕的一番操作来看。曹丕当时看重的,是所谓的大国风度,是他接受孙权称藩以后,对后来者的示范效应。他作为篡汉者,心里还是犯虚,不自信。联合东吴对付刘备,附和他巩固统治的需求。

毕竟刘备当时已经称帝,“无可救药”。而孙权名义上还是汉臣。还可以争取。

至于趁虚而入,先打谁的问题。曹丕一点都不在乎。魏强而吴蜀弱,吴蜀绑在一块也比魏国弱小。曹丕觉得以自己的实力,打谁都是手拿把攥!他压根不在乎能不能抓住时机灭蜀或灭吴。这点从他后来对孙权用兵,可以明显看出。

而正是因此,所以曹丕最后采纳了王朗的建议。坐山观虎斗,既不调兵遣将灭吴,也不调兵遣将吞蜀。反正就是什么都不干。

后来发生的事,我们都知道。

夷陵之战后,孙权果如刘晔所言,对曹丕开始怠慢。到了后来,更是翻脸不认人,有不承认曹丕是自己宗主的意思。曹丕大怒,派人到东吴问责,孙权先是派人赔礼认错,拖延时间。待拖了两个月后,又继续不理曹丕。

孙权

被孙权一番戏耍,曹丕真的怒了,欲亲自讨伐东吴。刘晔见曹丕被愤怒冲昏头脑,立即劝曹丕不要出兵。他的理由是“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但曹丕不听,指挥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讨伐孙权。结果败兴而归。

两年后,曹丕在没有机遇情况下,再次不顾劝诫,二度兴兵伐吴。结果又是铩羽而归。

不久后,曹丕病死。曹叡继位。

曹叡采纳群臣建议,对外防御,对内恢复生产秩序,发展经济。从而奠定了后来司马氏一统全国的实力基础。

对吴蜀防御,休养生息策略,其实贾诩早年也对曹丕提过。“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汎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

总的来说,刘备惨败,益州空虚,所以就要打刘备,这是正常人的理解。但是在曹丕看来,无所谓刘备怎么样,也无所谓孙权怎么样。

孙权请藩,朕同意了。那就该伐蜀。孙权竟然敢戏耍朕,是可忍孰不可忍!朕就要教训他!蜀,不伐了。朕要伐吴。打仗还看时机?我泱泱大国,带甲之兵几十万。朕想打谁,还看机遇?朕不需要!这便是火烧连营,刘备惨败,魏国为什么不趁势进攻,而是进攻孙权的原因。

更多文章

  • 卫青去世后汉武帝清除其势力出现的“卫氏悉灭”指的并非家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卫青死时汉武帝多少岁,河东卫氏是卫青后代吗,汉武帝电视剧卫青

    卫青去世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平阳公主的生卒年月不详,但肯定不是在卫青死后就“立刻被杀”的。另外,巫蛊之祸时卫青家族确实受到牵连,但那是他去世十几年后的事情了,也不是举家被灭。至于说卫青犯错,翻遍史书也找不到蛛丝马迹。汉武帝对卫青有知遇之恩,卫青也处处给汉武帝长脸卫青随母亲姓卫,他父亲姓郑,名季

  • 卫温等人出海寻找到夷州,次年却被孙权以“违诏无功”之名杀害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孙权杀卫温,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吗

    从《三国志》的叙述来看,彼时吴主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出海寻找夷洲和亶洲,目的是和徐福的后裔取得联系。而寻访徐福后裔的目的并未明说,从字面上看孙权派两人到海外去开疆拓土,好比后来西方人开拓海外殖民地一般,因为彼时亶洲居民已过万户,地方一定不小,但因条件所限,卫温等人无法抵达山遥水远的亶洲,只到达较近的夷

  • 萧何推荐韩信既是公心,也有私心驱动的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萧何举荐韩信为大将军,萧何评价韩信完整版,刘邦对韩信萧何的评价

    萧何并不会未卜先知,他之所以看中韩信,其一是因为对方体现出了当时汉军所稀缺的素质;其二,则是有私心驱动的因素。简而言之,既是慧眼识珠,也是互相需要。首先,当初韩信在项羽手下时,是能够接触决策层的智囊人员。我们都知道,韩信在史书中亮相时,是一副背着剑到处晃荡、无所事事的形象,甚至处于社会底层的屠户都敢

  • 荀彧被杀使汝颖士人汲取教训,默许曹操做出更越轨之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荀彧一死曹操汉中大败,曹操荀彧对话完整版,曹植顶撞荀彧曹操猛扇曹植耳光

    荀彧投附曹操,是以“乃心王室”为政治抱负的。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让董昭就“晋爵国公”事密咨荀彧,荀彧窥透其用心,断然表示反对。他因此遭到曹操冷落,被迫自杀。此后,荀攸授职魏国尚书令,不久去世。以荀彧投附曹操和曹操掌握汉献帝为契机,“颖川士人集团”较早形成与曹操的联合,是曹操势力得以兴盛的一个

  • 秦穆公功绩并不特别突出,司马迁对其描写细致有受董仲舒影响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董仲舒个人资料,董仲舒十句名言,秦穆公功绩

    《左传·隐公十一年》云:“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郑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这是有身份有威望的君子评价郑庄公的话。大意是说,郑伯的过失,在于既无有效的政令引导,又无威严的刑罚规范,以致大臣不睦,发生了公孙阏在背后射杀了颍考叔的事情。庄公明知是公孙阏所为,但因其是有名的貌

  • 张良陈平在战略上的布局是刘邦最终获胜的关键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邦四大谋士张良陈平,张良陈平谁是刘邦的第一谋士,陈平排位在张良之上

    项羽此战,以3万对阵56万,摧枯拉朽,成为后世骑兵作战的经典战例。项羽又派人从沛县掳来汉王的父母妻子、儿女,把他们扣留在军中做人质。当时,诸侯们见楚军强大,汉军被打败,又都背离了汉王而去帮助楚王。这时,萧何督促关中粮草兵马赶往前线,韩信也在沿途收拢溃散士兵,与刘邦在荥阳屯兵,止住了溃退之势。随后,在

  • 夜郎在西南夷中势力最大,汉朝便将其纳为郡县,宋朝仍有夜郎县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汉朝和夜郎关系,夜郎是在汉朝的哪一边,汉朝在夜郎设置的郡县

    据《史记》记载,到西汉时,关中及中原人也把居住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西南夷”,其中占地最广、势力最大的就是夜郎国,它大约位于今天的贵州西北部及四川南部一带,核心在今天的贵州司马迁描述夜郎人“耕田,有邑聚”。由此可见,古夜郎人是定居民族,聚族而居,以农耕为生。史载,汉武帝时派遣使者唐蒙出访夜郎国

  • 这水潭的水收不完,考古专家一考察,原来水下葬着的是诸葛亮哥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东平湖水下考古,四大古墓诸葛亮之墓,福建是水下考古福地

    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总是会被孔明先生的计谋所吸引,一直到现在也在我们中间流传着他的故事,而他也被我们认为是历史上最聪明的人。其实他这种聪明是遗传的,诸葛家族的每个人在当时都是非常有能力的,最有名的就是诸葛亮,诸葛诞,诸葛瑾分侍三国。而其中孔明先生的哥哥诸葛瑾也是非常有能力的,不知道大家对于孔明先

  • 刘备手下五虎将,此人实力最菜,可名声很大,别被电视骗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备手下的五虎大将,刘备五虎大将资料图片,刘备封五虎将纪录片

    想当初剧版的情节是:夏侯渊被斩就是这黄忠抓住了夏侯渊的心理,使用了一计而反败为胜。他趁夏侯渊春风得意不重视敌人的时候,暗地里烧了夏侯渊军队的粮草,正当夏侯渊忙着收拾残局是乘其不备拿下了夏侯渊,并将他就地处决斩于马下。说到这里大家肯定觉得是黄忠寂寞用的好,可以审时度势,但是却忽略了骄兵必将败的一个常规

  • 董卓死后,吕布和貂蝉过的幸福吗?从本质上来说,貂蝉并不爱吕布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事实上,貂蝉认识董卓和吕布是有原因的,当时貂蝉是王允的义女,王允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于是利用了貂蝉的美色,向董卓和吕布献媚。这才让这个女子从此改变的自己的一生,也改变了两个男人。从这个观点来看,貂蝉其实是非常被动的,不管是选择吕布还是董卓,对于她来说,事实上都是会陷入被动的位置。其实王允表面上将貂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