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权年纪轻轻接管江东成为一方诸侯,看似风光无比,果真如此吗?

孙权年纪轻轻接管江东成为一方诸侯,看似风光无比,果真如此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906 更新时间:2024/1/19 23:04:18

相比十年寒窗苦读天下圣贤书籍,一生未必能得到一官半爵的当时寒门读书人,孙权真是碰上英勇无比的好父亲、好兄长,年纪轻轻就继承家业统领江东五郡(会稽、吴郡、丹阳、庐陵、豫章),成为人人羡慕的一方大佬,世人眼里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虽面子上看似很风光,但里子未必那么光鲜,为何这么说呢?

▲江东

兴平二年(195),兄长孙策从历阳渡江开辟江东之地起,至建安五年(200)去世,在江东时间仅为短短五年,且去世年初(200),豫章太守华歆举城投降而才平定豫章郡,之后从豫章郡分置庐陵郡。故此,孙策在江东期间内基本上是征战抢占地盘,以武力压制反抗,根本没有好好经营江东,或许孙策感觉到此点,临终前还嘱咐弟弟"举贤任能,以保江东。"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孙坚、孙策

确实此时,已抢占江东地盘,但未必百分之百保证江东之地就完全属于孙氏家族,有句话说得好"创业难,守业更难。"从此,考验孙权的命运之门已打开,平定不久的江东经营之路肯定有不少障碍物阻挡前进,路就摆在眼前,怎么走还得靠自己造化,结果无非有三种,其一为败光家业,其二为守住家业,其三为发扬光大使家业更上一层楼。当时的孙权还未必想过第三种情况,只一门心思想第二种情况。有人就会问,有这么难吗?确实当时情况不是很乐观,可以说相当严峻,逐步了解一下其一二。

属下臣僚

陈寿所撰写《三国志》中极其简单记录孙坚为"孙武之后",韦曜所撰写《吴书》中却记载为"坚世仕吴",但身为东吴四朝重臣韦曜,美化吴氏君王家族可能性太大,倒是南朝宋的刘义庆所撰写《幽冥录》中记载为"孙钟,吴郡富春人,坚之祖也。与母居,至孝,笃信,种瓜为业。"如此说来,孙坚为"瓜农"孙子,撇开这个身份正确与否,但可以断定孙氏家族并不是显赫的名门望族,而是后世人所称呼的寒门。

▲程普、黄盖

如"东汉末年武将多出身寒族,谋士多出身士族。"所言,寒门子弟孙坚能征善战,不久成为名震天下的"江东之虎",其部曲主要为淮泗精兵即江东而言江西之兵。孙策的军队是以老爹留下来的淮泗兵为核心发展壮大起来的,有程普、黄盖、韩当等将领。自然而然,孙权上任之后最倚重的也是这支淮泗兵团。

(朱)俊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俊并力奋击,所向无前。>>>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孙策去世之后,由其任命的庐江太守李术接纳很多从江东逃亡的人,于是孙权要求归还,但李术却说,"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直接抗命,不把"毛头小子"孙权放在眼里,公然反叛东吴集团。

其中,李术"多纳其亡叛"反过来说明,孙权刚接受江东之时很多人渡长江逃亡,又一面反映江东不稳定的局势,另一面反映人们对孙权"守业"的期望值很低,之所以提前过江自保。不久孙权讨伐李术,枭其首,徙其部曲三万余人,终扬眉吐气,顺便来一个"杀一儆百",起到很好震慑作用。

初策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策亡之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权移书求索,术报曰:"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权大怒,乃以状白曹公曰 …… 曹公不救。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馀人。>>> 《江表传》

东汉末年乱世中,像李术一样被武力所逼迫,无奈投降之后再反叛的事情比比皆是,如泰山贼昌豨多次反叛曹操;南中孟获多次反叛诸葛亮等等,非亲非故的降将为了自身利益再反叛之事,也符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私人性,无可厚非,毕竟人人都不是圣贤。

孙綝

然而,发生了让孙权大跌眼镜的事情。孙坚长兄孙羌次子即孙权堂兄弟,交州刺史、平南将军孙辅,担心孙权守不住江东而遣使者与曹操暗中来往,图谋不轨,不久被人告发,斩杀其近臣,部曲分派给其他军队,孙辅流放到东部地区幽禁,数年后去世。

还有,更让孙权瞠目结舌的事情,只出现一个"孙辅"尚可理解,事实上却不止一个,定武中郎将孙暠即孙坚之弟孙静长子,又一个堂兄弟,既然想趁孙策去世而混乱之际,夺取会稽自立,幸亏富春长虞翻及时制止而夺权未遂。后来其孙子孙峻、孙綝两人搞起废帝、残杀宗室等等不人道的行径,祸害东吴政权不少,由此看来,难道叛逆行为也隔代遗传?有待研究。

不管臣僚李术还是亲属孙辅、孙暠的反叛行为,只能说明一点,与孙权还未形成利益紧紧相连的相互依附的牢固君臣关系,只为自己切身利益而行事根本不在乎孙氏集团的存亡,还侧面反映出孙氏集团实力不够强大而让人不够安心,使人易出现非分之想。

避难有识之士

江东五郡毕竟不是巴掌大的社区菜市场,不能仅仅依靠淮泗兵团及跟随父兄的旧臣管理江东,还必须补充新鲜血液才能治理好江东。精明的孙权是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但现实并非只有美丽风景。

刘繇

当时,北方地区战乱不断而很多有识之士逃亡到江东地区避难。由于门第观念极深,通常出身于士族的名士们从心底里瞧不起寒族人士,因而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与宗室刘繇、名士华歆、经学大咖王朗,在江东任职时"士友多南奔"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如孙策攻破会稽,王朗的宾客许靖、桓晔、袁忠等"浮海南投交阯",未留在江东为孙策效力,反而投奔交趾。

兴平中,(刘)繇为杨州牧……移居曲阿。值中国丧乱,士友多南奔, 繇携接收养,与同优剧,甚得名称。>>>《后汉书·刘宠传》

还有,东莞(今山东沂水)人徐奕,当时避难至江东,被孙策礼聘为官,但不太愿意,改名换姓回老家,被曹操辟为掾属;被曹丕称之为"社稷之臣"的广陵海西人徐宣,避乱江东,拒绝孙策任命回老家,后来效力曹魏政权,官至司隶校尉;广陵东阳人陈矫,同样避难在江东,不应孙策礼聘回老家,被广陵太守陈登聘请为功曹,后官至三公之一司徒。

由此可知,当时威震江东的孙策也不被大多数名士们认可,何况刚刚继承家业的"无名小子"孙权。中原战乱而避难至江东的有识之士群体数量庞大,原本对于思贤若渴的孙权来说,求之不得的好机会,但现实未必如此。他们对无甚名望的孙氏家族没有足够信心,加之一想到孙策不善待名士之举不自觉独自颤抖,故此,只是持观望之态,没有积极投奔到孙权麾下为东吴集团效力。

王朗

时有高岱者,隐於馀姚,策命出使会稽丞陆昭逆之,策虚己候焉。闻其善左传,乃自玩读,欲与论讲。或谓之曰:"高岱以将军但英武而已,无文学之才,若与论传而或云不知者,则某言符矣。"又谓岱曰:"孙将军为人,恶胜己者,若每问,当言不知,乃合意耳。如皆辨义,此必危殆。"岱以为然,及与论传,或答不知。策果怒,以为轻己,乃囚之。知交及时人皆露坐为请。策登楼,望见数里中填满。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吴录》

江东世家大族

当初,庐江太守陆康没有借给袁术三万斛米而结仇,于是袁术派遣孙策攻取庐江,一个月之后陆康去世,其宗族百余人逢此战乱及饥荒,死了近一半。陆氏为吴郡名门大族,就这样与孙氏家族结下仇恨。

孙策平定吴郡,会稽人吴军太守盛宪,避难至外地。孙权掌权之后,继续迫害他,盛宪与孔融关系较好,孔融特地写《论盛孝章书》,求情于曹操,于是曹操打算征盛宪为都尉,但为时已晚信还未到手,盛宪被孙权所杀;孙策攻打会稽时,太守王朗派遣会稽人周昕等率兵迎战,结果被孙策所杀。

虞翻

这也许是无奈之举,盛宪、周昕等人坚决反对孙氏家族入主江东,之所以孙氏家族只能拿起屠刀斩除挡路者。但总不能杀光江东旧势力,俗话说"强龙斗不过地头蛇",身为外来户孙氏家族暂时能靠武力强行治理,但不是长久之计,不能光挥大棒,还得加胡萝卜,于是孙策采取了一些缓和关系措施。

虞氏家族为会稽名门望族,孙策攻击时,正值父丧的虞翻返回来想协助王朗,反被王朗劝导回家照顾母亲。平定会稽之后,孙策仍聘请其为功曹,以朋友之礼相待,还亲自拜访虞翻府第,拉拢虞氏家族。

孙权掌权之后,内部还未稳定,主要实行拉拢政策,重用曾经的仇家陆氏子弟陆逊及吴郡名门望族顾雍等等。

陆逊

陆逊年少时双亲去世,寄养在从祖庐江太守陆康家里,他比陆康儿子陆绩年长几岁,故此,成为实际管理陆氏家族的领头人,于是孙权有意拉拢陆逊缓和与陆家关系。之后任命"无名之辈"陆逊为大都督指挥夷陵之战,取得完胜。首先陆逊具有卓越军事才能是取胜的关键点,但若无孙权的有意拉拢、提拔,则不会有此结果,故此,对于双方来说是双赢,陆氏维系其家族的兴旺,孙氏稳固其统治。

还有,孙权被朝廷授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之时,但未去就职而是让吴郡人郡丞顾雍,全权代理治理。之后,顾雍把母亲从吴县接到武昌,孙权亲自祝贺并在庭上拜其母,公卿大臣都参加宴会,后太子孙登又前来庆祝。孙权给足面子,还顺便向江东世家大族传递其和平共存的念头。

孙权称吴王之后,第一任丞相为青州北海人孙邵,在任上供职三年后病死。头一次设立丞相之时,众人都推举张昭,之所以众人都认为,此次丞相一职非张昭莫属。然而出乎意料,以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不任用张昭,而让资历、威望上无法与张昭相比的顾雍担任丞相,其实真正的目的在于,任用江东本土世家大族子弟,缓和与江东旧势力的利益冲突。

顾雍

山越族

所谓山越人"本亦越人,依阻山险,不纳王租,故曰山越。"当时,山越人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特别是江东的统治中心,扬州特别多。他们"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战斗力极强的他们很少愿意依附官府而是自己搞独立王国,时不时还侵扰官府。

当初,孙策渡江开拓江东之时,曾经跟周瑜说,"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说明孙氏进入江东之时,就把征服山越之事与攻取吴郡、会稽郡等大事相提并论,给予很大重视。孙权继位之后,也实行此政策"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周瑜

如陈寿所言"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是以孙权不遑外御,卑词魏氏。"之后孙权委身称臣于曹魏,未完全征服山越其中原因之一, 与山越族的矛盾一直存在很久。

外部状况

孙策去世之时,外部的焦点都集中在两位巨无霸大佬袁绍和曹操PK 中,袁绍意在一举消灭曹操,也不采纳沮授的循序渐进消灭敌人的建议,一意孤行,相对实力弱的曹操聚集兵力,驻守在官渡迎接大战。

诸侯势力图

虽曹操曾扬言征讨东吴,那只是向外界展示,现在其力量充足,不仅能迎战袁绍还有余力征讨东吴,目的在于向世人显示其力量强大,其实就是心虚的表现而已,还好在张纮的劝谏下,借坡下驴,实际上曹操无暇顾及东吴,反之孙策死之前,还曾"阴欲袭许,迎汉帝。"这才是当时的真实情况,不管怎样,对于孙权来说,没有外部强敌的侵扰而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之事。

曹操闻孙策死,欲因丧伐之。侍御史张纮谏曰:"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雠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操即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资治通鉴》

身为老邻居"坐谈客"刘表,无太大野心,不会轻易主动进攻,对于刚上位的孙权绝对是"好邻居"。相反,孙策死之前进攻江夏,打败黄祖,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虎、(狼)韩晞已下二万馀级,其赴水溺者一万馀口,船六千馀艘,财物山积。"只因广陵太守陈登,联络严白虎余党策划侵扰江东,于是孙策撤回丹徒准备征讨陈登,但不幸遇刺身亡。

孙权

结语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并非想象中那样风光无限,而是布满荆棘-内部反叛、有识之士的观望、山越族反叛、与世家大族的矛盾、外部威胁等等,幸好父兄留下张昭、周瑜、程普、黄盖等能臣,加之后来加入的鲁肃、诸葛瑾等精英的支持下,终于开拓属于自己的路,勇往直前,终究不仅保住家业,还发扬光大,超越父兄成为叱咤风云的三国三巨头之一。

更多文章

  • 关羽真的是大意失荆州吗?其实整个过程中,刘备、诸葛亮都有错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关羽怎么大意失荆州,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关羽的死与刘备诸葛亮有关系吗

    首先,关羽之败,与刘备分兵入蜀、孙权趁机背叛盟约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当时刘备准备取西川,和庞士元、黄忠、魏延领马步兵五万,起程西行。后诸葛亮亲自统兵入川,赵云和张飞分走的兵力又有两万五千人。孙权兴兵攻荆州,刘备如果发两川之兵以救荆州,曹操即会派兵去取汉川,造成两面夹击之势,令刘备首不能顾尾,因此刘备

  • 官渡之战曹操虽胜,但袁绍的实力仍强于曹操,可他为何未卷土重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官渡之战前袁绍曹操实力对比,袁绍官渡,曹操官渡战袁绍简介

    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是,这时袁绍正为平定叛乱而焦头烂额。此战失败后,河北很多郡县都望风脱离袁绍,这对袁绍来说无异于伤口撒盐。所幸他在河北根基尚稳,这些叛乱很快被平息,但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他的减分项。另一个影响较大的原因是,袁绍在此战中损失了大量人才。此战不是在袁绍领地的中心区域发生的,所以对治

  • 夷陵之战时,刘备为何不带上诸葛亮?魏延:“我,最有发言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夷陵之战刘备带诸葛亮还能输吗,夷陵之战刘备怎么带诸葛亮,夷陵之战刘备和诸葛亮哪个厉害

    不难发现,在刘备一生经历过五场大战,其中夷陵之战对于刘备来说影响是最为强烈的,也是最为严重的。一旦打败,将会令整个集团,损失惨重,甚至会毁掉自己半生的劳动成果…夷陵之战的重要性,对于刘备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刘备不得不以百分百的精力来对付孙权(夷陵之战的目的其实就是打败孙权,然后一统江东,最终集两国之

  • 姜维北伐,到底有多少人反对?连诸葛亮的儿子都不支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诸葛亮与姜维北伐次数,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北伐几次,诸葛亮和姜维为什么北伐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姜维的整体能力,尤其是治国上的能力比不上全面的诸葛亮,另一方面,则是姜维北伐中原期间,遭到了比较激烈的反对。换而言之,诸葛亮北伐期间,反对的声音不是太大。但是,等到姜维北伐中原时,反对的文臣武将却相对较多,甚至连诸葛亮的儿子都不支持姜维北伐中原。那么,问题来了,姜维北伐,到底有

  • 项羽自白你以为我真的打不过刘邦?只是我不想继续争罢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邦项羽简介,周老师讲项羽和刘邦,项羽封刘邦为汉中王

    今天,我很有必要要为自己辩驳一下!一,垓下之战我必输吗?在公元203年的那场战争,其实胜利的一方,是我!对于大家的笑声,我也是能够理解,毕竟最后我自杀于江边,但这当中有很多你们是不了解情况的!今天我就跟你们讲一讲!首先,在战斗的过程中,我先是把刘邦的荥阳给围困了!刘邦的部将纪信假冒刘邦来投降,给他争

  • 同样是五虎上将,关羽不服马超也瞧不上黄忠,为何唯独认可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黄忠赵云马超关羽谁的武功最高,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关系,马超黄忠赵云哪个先来哪个后来

    第一,诚如关羽所说“子龙久随吾兄”:刘备麾下众多名将中,除了关羽和张飞之外,估计就是赵云跟随刘备的时间最久了,赵云早在公孙瓒麾下就和刘备认识,赤壁之战期间就真正投效于刘备麾下,其余黄忠魏延是刘备在荆州时招揽的人才,马超是刘备攻取西川时才归顺的。赵云算得上是元从旧部资格都比他们老,而且那时的刘备实力并

  • 九锡如何成为了篡权的工具,诸葛亮险些因此被陷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诸葛亮和九锡,段九锡简历,民国九锡先生是谁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言皓九锡其实应该叫做九赐。九锡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给予大臣规格最高的一种赏赐,它主要包括车马、衣服、虎贲、乐器、纳陛、朱户、弓矢、铗钺、柜鬯九类物品,这九种物品的象征意义远高于实用意义。古代天子经常会用带有礼仪性的赏赐来表彰有功劳的臣子,而赏赐又有三六九等之分,而“九”这个数字在中国

  • 司马懿想要夺权,为何夏侯玄听令了,而夏侯霸逃亡到了蜀汉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夏侯霸个人资料,夏侯霸墓,司马懿军权交付夏侯霸

    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开创了多条线路一起进攻曹魏,负责镇守西边这条线的就是夏侯霸,而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回去复命,把镇守在西边的夏侯霸召唤了回去,这时候把夏侯霸召唤回去对夏侯霸来说可并不是什么好事,明显就是想要算计夏侯霸。而跟夏侯霸一起镇守的另一位将军,夏侯玄选择了听从司马懿的命令,他回朝了,表面上司

  • 汉景帝妃子上厕所遭遇野猪,侍卫抗旨不救,太后为何赏大臣百金?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景帝妃子上厕所遭遇野猪,汉景帝妃子如厕时野猪闯入,汉景帝死前和太后对话

    三国乱世,我们并不陌生。而对于刘备则更是家喻户晓,刘备在乱世之中一直以汉室后裔自居,他也以终结乱世光复汉室为己任。那么刘备究竟是谁的后代呢,史料中记载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至于是否真实,这点我们无需考证,因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刘备找到了自己的祖先,并且以此来奠定自己的合法位置,但在乱世

  • 项羽自刎后,为何被乱刃分尸?只因刘邦一道命令,汉军都疯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邦晚年谈项羽不过乌江,老梁说项羽刘邦,周老师讲项羽和刘邦

    这件事说起来还得怪刘邦!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原来刘邦深知项羽武艺高强,为了激励将士,彻底解决项羽,他特意颁布了极高的赏格,“赏千金、封万户侯”。所以项羽虽然在垓下突围而去,但却遭到了汉军疯狂的追击,“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一路上将项羽手下的兵将斩杀殆尽。来到乌江岸边后,项羽率领余下的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