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周游列国一次遇险之后,他向三个弟子问了同一个问题

孔子周游列国一次遇险之后,他向三个弟子问了同一个问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353 更新时间:2024/1/17 9:10:20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李元辉

公元前489年,六十三岁的孔子正带着弟子们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野外讲学,忽然,吵嚷声四起,一大群人将他们团团围困。

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孔子及其弟子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从八年前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开始,孔子及弟子们就曾多次遇险。

在宋国的匡邑,被当地的士兵和百姓围住五天;继而得罪了小人司马桓魋,孔子被迫化装出逃;在卫国蒲地,蒲人曾经扣留了孔子;到郑国,孔子与弟子们走散,一个人站在东城门下,被人辱骂像条丧家狗……

[var1]

每次危险,最终都被化解。但这次遇到的困难之大,却是孔子及其弟子们未曾想到的。围困孔子的背后主谋,是陈国、蔡国的大夫们;原因是陈蔡两国的施政措施不合孔子的主张;导火线是楚国派人聘请孔子;采取的措施是,不分日夜,重重围困,限制行动,断绝粮草。他们围困孔子的大致逻辑是,如果孔子在楚国被重用,那么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最好的办法是,围困孔子,让他到不了楚国。

因为无法行动,再加上多日无食可进,有些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心情十分沮丧,心志开始动摇。

[var1]

是啊,我们都是博学多才、品行高尚之人,为什么会沦落到这般地步!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

孔子望着茫茫夜空,也不禁长叹。当初,五十六岁的他,带着一班雄心勃勃的学生,带着推行儒家政治主张的理想,带着希望得到重用的豪情,开始在许多国家之间奔走。

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大,无论到哪里,带给他的除了失望,就是危险。

[var1]

孔子也知道,在春秋时代诸侯兼并的大形势下,整顿军事、整饬法令成为各国国君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而自己提倡的“仁”和“礼”在当时根本没有实行的条件。

但孔子就是不放弃,不抛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在围困之地,孔子为了提振弟子们的信心,除了给大家讲学、朗诵、歌唱、弹琴之外,还进行了著名的“三问。”

[var1]

说起来是“三问”,其实是用同样的问题,询问三个弟子。

困境之中的“三问”,除了试探和提醒弟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举动坚守自己的信仰。

一问子路。孔子问道:“难道是我们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子路说:“大概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是我们的智谋还不够。”

孔子摇头。

二问子贡。孔子问道:“难道是我们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子贡说:“老师的学说太博大了,所以天下不能容纳老师。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标准呢?”

孔子继续摇头。

三问颜回。孔子问道:“难道是我们的说学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颜回说:“老师的学说博大精深,与不被天下接受没有关系。一个人不研修自己的学说,那是自己的耻辱。研修的学说不被人所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天下接受,方显君子本色!”

孔子听了,颜回伸出了大拇指,欣慰地笑了。

[var1]

他立即派子贡设法混出包围圈,到楚国去搬救兵。楚昭调动军队来迎接孔子,围困终于解除了。

颜回的回答,说出了孔子心中的梦想和人生的信念。

是的,作为一种伟大思想的创造者,即使遭受再多再大的艰难困苦,也不能曲意逢迎,也不能降低心中的期望,也不能动摇高尚的理想。胸有大志的孔子,一生都在为维护礼乐制而东奔西走着,他苦苦寻找着自己志向的出路,不论遇到任何危险,他都毫不退缩,也不会怨天尤人。

不忘初心,坚守信仰!

他的信仰就是他的志向,是支持他一路前行的动力和源泉。他相信,终有一天,他的思想会大放光芒,与日月同辉!与山川共存!

10年之后,孔子去世。600年后的西汉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终于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华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var1]

孔子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光芒四射的思想,也在于他风雨兼程、百折不挠的执着精神。

更多文章

  • 宋襄公泓水之战中的举措是愚蠢至极还是“贵族精神”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襄公简介,宋襄公败的原因,宋襄公泓水之战所发表的言论

    什么叫贵族精神呢?让我们先从宋襄公的故事讲起。读过《毛选》的人都知道宋襄公的泓水之战。通过那一战,宋襄公被标上了“蠢猪式的仁义”的标签,成了后世中国人嘲笑的对象。《韩非子》中是这样记载这个故事的。宋襄公率领四国的兵马打到齐国去。齐国一批大臣一见四国人马打来,就投降了宋国,迎接公子昭即位。这就是齐孝公

  • 晋文公流亡时,他卷跑了所有公款;晋文公东山再起,他来索要高官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晋文公流亡时跟着的人,晋文公流亡,晋文公流亡故事读后感

    但吕、郤各族的党羽甚众,虽然见了赦文,却仍不敢相信国君。很快,国内谣言四起。晋文公也整日忧心忡忡,如坐针毡。怎样才能快速治理好这个烂摊子,他一时也没有好的对策。[var1]忽然有一天清晨,有个叫头须的人来到宫门外,要求见晋文公重耳一面。头须以前是重耳身边的一个跟班,工作是保管财物。当年晋惠公追杀重耳

  • 孔子也是个“骑墙派”,国君问话不给肯定态度,三方都不得罪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var1]因此,孔子提出“堕三都”(拆掉三桓封邑的城墙)时,鲁定公知道这是要削弱三桓的势力,很是兴奋。但他由季氏扶植即位,怕贸然行动会落个像哥哥那样的下场。所以,他想试探一下孔子是彻底投靠三桓而架空他呢,还是和阳虎一样能争取过来对付三桓?《论语》里记载了鲁定公和孔子的两次对话。第一次,鲁定公的态度

  • 孔子的弟子给百姓施粥,孔子得知后掀翻粥摊,将弟子大骂一顿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孔子的弟子给百姓施粥,孔子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有哪些,孔子与多个弟子谈话

    [var1]孔子听说这件事,立刻派子贡去倒掉他的稀饭,打碎他盛饭的器皿,并且质问子路说,这是鲁国国君的百姓,你为什么给他们饭吃?子路没想到孔子竟然会做出这种有失仁爱的事来,他义愤填膺,冲到孔子面前恨恨地说,先生难道不想让我实施仁爱吗?我子路之所以拜你为师,就是为了向你学习仁爱。仁爱,就是爱天下人,和

  • 井陉之战:兵仙韩信如何以3万大军大败20万敌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井陉之战韩信资料,韩信打仗经典战役,韩信井陉之战的获胜原因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佯顺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者也。(孙子兵法)井陉之战是楚汉战争时的一场著名战役,韩信在此战仅用3万大军就击败陈余20万大军,威震河北,为扭转楚汉战争的局势做出重大贡献。那么韩信是如何以少胜多的呢,船长为你细细

  • 管仲可谓是营销界的老祖,就连英美垄断钻石矿藏这招都是学管仲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管仲营销,管仲的管理思想,管仲经济思维方式

    英、美垄断钻石矿藏,哄抬钻石售价,赚全球男人的钱—这伎俩管仲早就玩过了。他的代表作是把石头变成顶级奢侈品,让各国诸侯和贵族削尖脑袋哄抢。当时有个地方叫阴里,专门出产一种玉石,是王室祭祀专用璧的材料。管仲建议加强阴里的防御工事,修了三层城墙、九道城门,然后命工匠在里面把玉石做成一个系列,分五个等级,各

  • 古代人有没有户籍?聊聊秦国的户籍制度对后世有何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国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起源于秦国吗,新会迁户籍和入户籍需什么资料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其有爵者乞无爵者以为庶子,级乞一人,其无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随而养之军。——《商君书·境内》说起户籍,每个人不陌生,因为从出生那刻起,我们就有了自己的户口,看着我们的户口簿和身份证,似乎这是我们对户籍制度最为浅显的理解。户籍,又称户口

  • 韩愈、柳宗元与刘禹锡本是“大唐铁三角”,为何后来韩与二人疏远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关系,刘禹锡和柳宗元资料,柳宗元与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对比

    三位文豪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常在公务之余饮酒赋诗,堪称“大唐铁三角”。尤其在韩愈揭开“古文运动”的序幕后,柳宗元立刻发声力挺,并创作了《黔之驴》《种树郭橐驼传》等摆脱俗套、言之有物的文章。韩愈对柳宗元极为赞许,二人携手掀起新派文学的狂澜。[var1]然而好日子没过多久,韩愈就出事了。他先是上疏炮

  • 管仲生活奢侈,被批评乱了规矩;晏子生活简朴,被批评是逼迫下级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孔子一辈子的事业就是“克己复礼”,按照这种“礼”的仪式,人们的行为、日常生活的用具、娱乐方式等等,都要符合尊卑贵贱的等级身份要求。一次,管仲用只有周天子或诸侯才能用的仪式进行祭祀,孔子心中也非常不爽,他批评管仲逼迫君主,使他的君主不知该怎么做了。孔夫子的担心当然是有道理的,当管仲僭用天子

  • 孔子成教育家是无奈之举?因被大国排挤,才无奈搞起教育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孔子教育弟子,孔子教育人的方式,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

    孔子是鲁国人,但他的祖国简直就是一个让人绝望的国度:谁也惹不起不说,还常常被当成周边大国的受气包。鲁国国小势弱,和楚国好了,晋国就怒;和晋国走近了,楚国就来打;怠慢了齐国,齐军就打过来。挤在三大强国的夹缝中,日子实在不好过。[var1]孔子觉得,国家要富强,首先需要人才。也许,这就是孔子铁了心要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