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封神之路: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东晋是个转折

诸葛亮封神之路: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东晋是个转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050 更新时间:2024/1/5 2:13:57

唐国强饰诸葛亮

现如今在网络上经常会有关于诸葛亮军事能力的争论,其实这种争论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在《三国志》问世之后,便开了对诸葛亮形象的探究。

一、陈寿立场与《三国志》中的诸葛亮 《三国志》成书于西晋时期,其作者陈寿曾是蜀臣,后来入晋而修史。陈寿身为晋臣,修史时自然要站在晋的立场上,将晋所因袭的前朝魏当作正统。陈寿身为蜀汉旧臣,对蜀国的历史自然是很熟悉。但陈寿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描述蜀国的历史不会招致迫害,尤其是描述晋先世司马懿和蜀相诸葛亮分军对垒的这段敏感历史。

陈寿雕像

早在《三国志》以前,曹魏正元年间,王沈著《魏书》,书中时时不忘褒扬曹魏而贬低蜀汉,对于诸葛亮的描写,着力塑造其缺乏军事才能的形象。例如书中写: “亮粮尽势穷,忧恚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总体而言,就是为了突出诸葛亮北伐劳而无功。而三国时也有人评价诸葛亮: “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陆毅饰诸葛亮

怎么评价诸葛亮,对于陈寿来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修《蜀志》前,陈寿曾受命编《诸葛亮集》,编好之后,上奏朝廷的奏章中极力夸赞晋王朝的圣德,并力陈自己编书完全是如实记录,没有掺杂自己的观点。在编修《诸葛亮传》时,陈寿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他还评价:“ (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其中“奇谋为短”为后人所议论。由上可知,这种看法并不是陈寿的首创,他也是因袭前人的观点,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避祸。

诸葛亮

二、蜀国正统论下的诸葛亮 在东晋时期,出现了一位大名鼎鼎的史学家——习凿齿,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不一样的了解。他不再遵从官方一直宣传的曹魏正统论,而是公开地贬曹魏而褒蜀汉。他编的书名为《汉晋春秋》,即主张西晋直接承袭了东汉的正统,三国乱世并无所谓正统国家,曹魏、孙吴都是乱世的霸权国家,而蜀汉虽非正统,但是其一直努力兴复汉室,因而是“仗正”之国,应当受到赞扬。所以他对“一心扶汉”的诸葛亮高度评价,而对于汉祚仍存,但投奔孙权周瑜鲁肃等人则大加贬斥,称其为小人。

孙权

于是,在习凿齿的构建下,一个更光辉的诸葛亮形象出现了。例如我们所熟悉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就与习凿齿有很深的渊源。三顾茅庐,源于陈寿所记述的诸葛亮的口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传》记载:“ (刘备)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当时有很多人根据地域怀疑这一事情的真假,甚至有史书说诸葛亮是主动造访刘备,如鱼豢之《魏略》。习凿齿为维护诸葛亮,特意指明诸葛亮“ 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自此,诸葛亮和刘备二人之间的谈话即“隆中对”享誉千古。因习凿齿的画龙点睛,三顾茅庐和隆中对成为君臣知遇对谈的典范。

《新三国》经典名场面 三顾茅庐

习凿齿对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还有一件事就是对“七擒孟获”的记述,诸葛亮南征南中之事,《三国志》记载甚简略,甚至没有出现孟获的名字。而且从只言片语看,南中地区蛮人反抗很激烈,甚至在诸葛亮撤军之后仍时常反叛。但在《汉晋春秋》中,却记载了我们所熟悉的七擒七纵的故事。总之在南征中的武力全被掩饰,而是强调兵法中的“攻心为上”,纸面上呈现的都是诸葛亮的心思缜密、宽宏大量和用兵技术高超。

七擒孟获

诸葛亮一生最重要的军事行动,莫过于六出祁山。习凿齿也十分重视这段史事的书写。而他的叙述,相比陈寿《三国志》的记载,最明显的是关于将略的补充描写。《三国志》中对具体的行军作战,基本是简单略过,就算是诸葛亮的事迹,也只是简单说一下,如“ 九年,亮复出岐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而《汉晋春秋》中,此战叙述得十分详细。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斗勇的细节很多地方都被强调,而且他着重刻画了魏明帝对司马懿避战思想的灌输和命令,来突出诸葛亮的略胜一筹和战败的无奈。

六出祁山终失败

三、裴松之注中诸葛亮形象的丰富 东晋被南朝宋取代之后,宋文帝因为《三国志》记事过于简略,便命令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松之搜罗了大量可见的史书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的逸闻趣事,来补充《三国志》,其注文的体量远大于《三国志》原文。作为三国的重要人物,诸葛亮的事迹自然也被大大扩充。 裴注注重对诸葛亮“文韬武略,贤佐之才”特点的描写。例如裴注中引入了大量三国和晋国君臣对诸葛亮的评价,如晋武帝曾说: “善哉!是我得此人自辅,岂有今日劳乎!”意思是说,如果我能得到诸葛亮的辅助,处理国政何至于如此操劳。足可见诸葛亮之才能。

晋武帝

裴注尤其强调诸葛亮在蜀国的关键地位及其与刘备的君臣情谊。如其引入袁子对诸葛亮的评价: “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诸葛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这突出了在蜀国政权内,诸葛亮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并不是关羽、张飞等武将所能企及的。而诸葛亮受到刘备如此重用,一方面是因为其有治国之才,还有一个原因是其品德高尚,如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地百姓自发祭祀诸葛亮或为其立庙。裴注中有很多内容都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诸了葛亮的品德是无可挑剔的,以至于刘备对他十分放心。

刘备与诸葛亮

文史君说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盛行,更为诸葛亮的故事传说镀上了神秘主义色彩,一些民间传说中甚至将诸葛亮塑造成得道高人救济世间的形象。宋代以来市民阶层兴起,三国故事成为市民中喜闻乐见的话题,如宋代的话本《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可以说是全书的核心,尤其是其忠贞被无限放大。 到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更是被神化,他的所有污点和错误,如失街亭等基本全被抹去,而且将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光辉事迹全编排到诸葛亮头上。从《三国志》到裴注,再到《三国演义》,可以说正是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共同探索,诸葛亮的形象越来越光辉。

参考文献 [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 王文进:《习凿齿与诸葛亮神话之构建》,台大中文学报,2019年12月。 董文雅:《论诸葛亮形象的演变》,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我从李世民亲爹的身上,发现了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诸葛亮北伐详解图解,李世民评价诸葛亮原文,诸葛亮和李世民谁聪明

    因此也有人说,诸葛亮这是以攻为守,拒敌于境外,这样的好处是,能把早晚都要打的仗,给提前打完,省的对方主动进攻时,再破坏了蜀汉的基础设施和正常生产。这个说法靠不靠谱呢?骆驼认为不太靠谱。因为蜀地多山且少路,只要把一些关键节点给防住,没有空军和盾构机的曹魏,几乎不太可能对蜀地造成致命的伤害。可能有人可

  • 32岁的李世民娶了65岁的萧皇后?萧后不仅是丈母娘还是伯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世民和萧皇后的关系,李世民为何要娶萧皇后,萧皇后嫁给了唐太宗吗

    萧皇后是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曾孙女,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女。因为八字相合,嫁给了杨广,成为晋王妃。杨广篡位后,萧氏成功当上了皇后。由于杨广大兴土木,导致民不聊生,百姓纷纷站出来反抗,最后被胡人宇文化及所杀。隋炀帝去世后,萧皇后成为了宇文化及的妻子。不久之后,窦建德率军攻破聊城,接回了萧皇后,并纳为妃嫔。因为

  • 武则天称帝后还追封了8位男皇帝 有两位出自上古第一大姓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武则天死后下一个皇帝是谁,历史上武则天死后谁当皇帝,武则天称帝后的重要事件

    很多人好奇,武则天为何要追封皇帝呢?其实这跟唐朝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唐朝也追封了8位皇帝,像老子李耳就是唐圣祖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就是德明皇帝。武则天建立武周后,当然也要追封皇帝,既然唐朝追封8位,她也追封了8位。这八位分别是:武士彟、武华、武俭、武居常和武克己就不多做介绍

  • 李世民的一次言而无信,造就了历史上最意外的驸马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世民驸马,正史中的驸马李世民,李世民招秦怀玉为驸马

    然而,有个驸马,运气好到爆棚,本来公主根本轮不到他的,就是因为机缘巧合,让他白白捡了这个便宜。他叫做长孙曦,是唐朝初年长孙家族的子弟。当时的长孙氏是名门望族,后宫有长孙皇后,朝堂之中有长孙无忌。但也因为这个原因,作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不会愿意看到后族势力过大。所以,长孙氏其他子弟的晋升就比较艰难了。

  • 跟魏征学会这三招,你也能让领导乖乖听你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高情商约领导吃饭三招,领导让下属乖乖听话,魏征论诚信

    然而,像魏征这样敢于“犯颜直谏”的硬骨头,历朝历代都有,虽然数量不多,但几千年累积下来也浩浩荡荡,然而却没有一个人能像魏征这样受到推崇、重用,而是动不动就被砍了脑袋,甚至被夷三族、九族。除了唐太宗“善纳雅言”的因素,魏征又有哪些别人不具备的东西呢?综观魏征跟唐太宗共事的17年,之所以能让太宗心甘情愿

  • 武则天驯马的故事,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是她吹牛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则天谈驯马,武则天驯马手段讲解,武则天驯马只需三样

    那么这个故事的来源是什么呢?这个故事首次出现来自于《旧唐书·吉顼传》,吉顼是武则天一手提拔的,但是后来却极力维护李氏,在唐中宗复位后拜相。有一次,吉顼在与武懿宗争功,他能言善辩把长相丑陋的武懿宗说得无言以对。武则天看到侄子受辱,非常不高兴,说了以下的话:太宗有名马狮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 朕为宫女侍

  • 天后临朝:困顿的武则天,如何实现第二春?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武则天晋升天后,武则天谈二圣临朝,武则天怎样到达权力巅峰

    今天我们来说一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武则天,权力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天后临朝。此事发生在公元674年,用这一年作为分水岭去看待武则天这个人,恐怕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如果在公元674年,武则天得个什么病死了,那么她在历史上的评价将会是像长孙皇后一样,是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富国强兵的贤内助。因为在此

  • “一片冰心”的王昌龄被人害死,宰相为他报仇,还留下一句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冰心与王昌龄,王昌龄死亡细节,王昌龄30首诗

    说起古代文人的黄金时代,我们往往向往的是宋朝。那时朝廷重文轻武,文官俸禄高,而且还不随便杀害上书言事的士大夫,让许多后世文人心向往之。其实,在唐朝时,引言获罪的人很多,但真正因言而死的文人却并不少见,这与明清完全不同。而且,在唐朝文人之中,普遍存在侠义之风,他们互相赞美,结伴出游,纵酒高歌,书写了一

  • 南北朝有个奇葩皇帝,在皇宫里养了几十头驴,天天折腾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南北朝最奇葩皇帝,史上唯一被乱马踩死的皇帝,南北朝爱唱戏的皇帝

    公元472年,33岁的刘彧挂掉了,年仅9岁的太子刘昱被立为新皇帝。按辈分,刘昱是刘宋头号变态昏君刘子业的堂弟,大家都觉得,这个小皇帝就算再变态,也肯定不会超过刘子业吧?可惜,老刘家的人就是超乎大家的想象,这个小刘昱,比起刘子业来,也丝毫不逊色。刘昱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流窜,每天就像上班一样,吃完早饭

  • 唐代养马有方法-漫谈唐代时期的马政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马政,唐代马政有多厉害,唐代马政与边防的关系

    从外在论观点剖析唐代马政制度可以发现,唐代的马政制度受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文化、对外关系等因素的影响相当明显。一、唐代的马政制度1、 完备的马政管理唐代的马政思想集中体现在马政制度上。马政,可以认为是古代人养马、用马之制度。时至大唐,马政的内容更为丰富,马此时已被视为物化了的神灵,它不仅仅是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