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强大不在于国都被攻陷了多少次,而是被攻陷之后是否能恢复,天子是否能顺利归位,继续延续王朝生命。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北宋、南宋的国都各被攻陷了一次就亡国了,元朝、明朝也是如此。对比一下唐朝的生命力是十分顽强的,无愧为当时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
唐朝国都陷落六次,各有原因,简单了解一下:
1、至德元载(756年)6月,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至德二年(757年)9月28日,唐郭子仪和回鹘共同收复长安。
安禄山叛军之所以能攻陷长安,纯粹是唐玄宗瞎指挥,导致潼关之战的大败,长安守备空虚,唐玄宗弃城而去。757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安禄山,叛军内部分裂严重,但叛军的实力犹在。经过几番争夺并有回鹘兵助阵,收复长安,唐肃宗继位。
李豫
2、广德元年(763年)10月,吐蕃军队直逼长安城下,唐代宗因来不及调集军队防御,弃城而去。(一连串的失误)
这次失陷还是和安史之乱密切相关,为了镇压叛军,唐王朝将西域诸地的军队调往平叛前线,导致西域等地防守空虚,吐蕃趁机攻下了不少地区。
即便是吐蕃进犯,唐朝的最高权力机构却没有及时得到消息,吐蕃军队到了灞桥,唐军已经来不及调动军队了,只好弃城而去。吐蕃军队在长安肆意劫掠15天,因军队出现大规模的“平原反应”(醉氧),自己撤退而去,长安随即被唐朝重新占据。
3、建中四年(783年)10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5000兵马途径长安,士族哗变,顺势攻占长安,唐德宗逃亡。
此事皆因唐王朝的内乱而起,淮宁军节度使李希烈勾结几个节度使作乱,唐德宗迫不得已调动泾原节度使得5000兵马平叛。途径长安之时恰逢大雨倾盆,士族又冻又饿,而唐王朝却给士兵粗粮和咸菜。俗话称“皇帝不差饿兵”,唐朝对待即将上战场的士兵却极其刻薄,士兵因为造反,顺势攻下长安。
兴元元年(784年)6月底,收复长安,7月13日,唐德宗回归长安。史称“泾原兵变”。
4、广明元年(880年)12月,黄巢攻陷长安,唐僖宗逃亡成都。光启元年(885年)3月,唐僖宗回归长安。
5、光启元年(885年)12月,王重荣和李克用攻击长安,唐僖宗逃亡凤阳。
6、乾宁元年(894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纠集几个节度使攻陷长安,唐昭宗逃亡。
至于天子九迁,也大都集中在唐王朝灭亡之际,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唐朝的衰败起于安史之乱,造成藩镇割据的政治格局,前三次迁都都受到安史之乱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后三次则是已经接近灭亡的唐朝,起义和藩镇之间的战争频仍,都城被攻陷也在情理之中了。
前三次都城能够收复完全是唐朝的底蕴犹在,后三次则是动乱灭亡的时代,是否收复已经没有多大的衡量意义了。
其实唐朝的腐败源自于经济领域,从而传导到政治、军事领域,尤其是军事领域。唐王朝最先开始的府兵制,也就是国家提供给农民一定数量的土地耕种,然后这些农民就有相应的义务服兵制。每个府都有一定的出兵名额,所以称“府兵制”。
李隆基
随着政治腐败的严重化,很多唐朝分给府兵的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而国家也默认这种兼并,最终导致府兵制到了唐玄宗时期已经不能完全实施了,每个府很少招到府兵了,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原先由唐王朝提供的土地,改为地方节度使提供的土地,以供士兵的钱粮。
不要小看这一变化,之前当兵是为了唐王朝,慢慢地就转变为为了林立的地方将领了。士兵和地方节度使得关系更加紧密,也就是士兵为谁而战的问题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士兵的思想不是太复杂,就是谁给了钱粮,我就效忠谁,况且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在节度使及其手下将领控制的地区生活,也相当于“质子”了。
矛盾集中体现在安史之乱之上,从此唐王朝的政治权力划分出现了剧烈的变化——皇帝集权制和藩镇节度使权力处于一种微妙的军事对立状态,起码在唐朝的大部分地区是如此的。皇帝的旨意在很多节度使管辖范围内是不太管用了。
安史之乱之后,有几任皇帝想扭转藩镇割据的局面,但都归于失败,威胁平衡的唐朝继续保持着整体的状态,单一节度使或者几个节度使尚不能控制唐朝的全局,一直拉胯的延续着。
黄巢起义使得这种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了,在平定黄巢起义中,几个大的节度使有了可以足以控制大片地域的存在出现了,如朱温、李克用等,时机成熟了,朱温也就取代唐朝而自立,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接连建立,而相对稳定的南方也独立了不少小的王国,五代十国的时代到来了。
古代王朝有盛必有衰,何必纠结于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盛世者必谈汉唐,兴衰不是一件事两件事能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