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李治“嫡子”身份是其继位的重要基础条件。
李世民有14个儿子,但真正有机会继承皇位的只有3个,分别是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九子李治。因为他们是长孙皇后所出,乃是嫡出的嫡子。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封建王朝,“嫡子”的身份无疑是一个先天压倒性优势,压过所谓的“长”和“贤”。
再来回顾一下李世民的“上位史”不难发现,李世民政权的基础盘主要来自武德年间的秦王府旧部,其成员包括了关陇贵族和山东豪杰两大集团。而这也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最大的倚仗和功臣集团。而在玄武门之变前,长孙皇后亲临前线鼓舞将士的举动,深深感动了诸将士,而这无疑将她与这些日后的功臣集团牢牢绑定在了一起。
换句话说,如果李世民抛开“嫡长子继承制度”,不立长孙皇后所出的嫡子,改立其他儿子,第一个不答应的就是那些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功臣集团。试问,李世民会傻到冒着动摇政权、根基的巨大风险,做出错误选择吗?
第二、李治“命”好,是李世民真正的“亲”儿子。
李治
按照常理,李治是长孙皇后所出的第三子,也就是第三皇位继承人。奈何身为太子的大哥李承乾策划谋反,二哥李泰为了夺嫡结党营私,双双彻底失去了继位的可能。李治啥都没干,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
更何况李治还有一个其他皇子比不了的特殊优势,那就是他是李世民亲自抚养的儿子。在皇子普遍由后宫后妃抚养的大环境之中,这份特殊让这爷俩的感情远超其他人。也就是说,李治是李世民真正的“亲”儿子,李世民对李治的感情更深更重。
第三、李世民真的想立李恪吗?
李世民曾经这么评价过李恪,让一部分认为李世民有意传位给他。先不说别的,如果李世民真的有这种想法,上面分析过了,李世民政权的基础盘恐怕就要崩了。况且李世民这句话还是对着长孙无忌说的:“吴王恪英果类我。”
刘邦这么评价过刘如意,后世的朱元璋这么评价过朱棣,朱棣对朱高煦也有过类似的评价。嘴上说跟自己哪里哪里很像,但最终他们在传位的时候都没有考虑过。由此可见,很多时候这种评价并不代表什么,甚至可能还是一种隐晦的不满。
李世民
李世民说李恪的英明果敢跟自己很像。李世民做了什么?杀死自己的亲兄弟并且灭了他们的儿子,再逼迫自己的父亲退位。李世民这么评价简直就是把李恪往火坑里推啊!而李恪最终也被长孙无忌给整死了。
所以说,只要李治不搞谋反之类的作死行为,李世民传位给他可以说是板上钉钉。
李治真的软弱无能?能力平庸?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唐太宗李世民终其一生也未能将高句丽打下来!而能力平庸、软弱无能的李治却完成了覆灭高句丽的壮举。“百济立两栅于熊津江口,仁轨与新罗兵合击,破之,杀溺死者万余人。”
百济之战杀敌万余人!
“九月,次于鸭绿水,其地即高丽之险阻,莫离支男生以精兵数万守之,众莫能济。何力始至,会层冰大合,趣即渡兵,鼓噪而进,贼遂大溃,追奔数十里,斩首三万级,余众尽降,男生仅以身免。”
鸭绿水之战斩首三万人!
“高丽有众十五万,屯于辽水,又引靺鞨数万据南苏城。何力奋击,皆大破之。斩首万余级,乘胜而进,凡拔七城。”
辽水之战斩首万余!
薛礼
“侃进至金山,与高丽战,不利,高丽乘胜逐北,仁贵引兵横击之,大破高丽,斩首五万余级。”
新城、金山之战斩首五万余!
“遂为前锋以进,与高丽战,大破之,杀获万余人,遂拔扶馀城。”
扶馀之战斩获数万!
“总章元年……泉男建复遣兵五万人救扶馀城,与李勣等遇于薛贺水,合战,大破之,斩获三万余人,进攻大行城,拔之。”
围城打援斩获三万!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多次派兵征战高句丽,杀敌十多万!要知道,唐朝时期的高句丽总人口也就三百多万!几乎每次征战,平均斩杀了整个高句丽接近百分之一的人口!
一个国家的军队是统治者对外的武力象征,代表着统治者的意志。如此硬气、霸道的国家军队,岂是一个软弱无能、平庸无能的皇帝可以带出来的?
再看李治为了册立武则天为后所做的“努力”后,就会发现李治展现的政治手段绝对不符合那副病怏怏的形象。
李治的“闪光点”之所以会被掩盖,无非就是有一个“光芒万丈”的老爹和“创造历史”的女皇老婆。但唐高宗李治真的不是一个软弱无能、能力平庸的皇帝。只不过他那孱弱的身体并不能够支撑起他的雄心壮志!心有余而力不足!恐怕这是唐高宗李治内心最深处的感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