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括到底有多无能?败光赵国四十五万大军,他只用了四十六天

赵括到底有多无能?败光赵国四十五万大军,他只用了四十六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75 更新时间:2024/1/6 7:50:32

[var1]

说实话,我对这样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因为长平之战的赵括就是一个无能之辈,说他纸上谈兵还真不算贬低他。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之间决定霸主地位的一次大决战,源头在于上党之争。 为了争夺上党郡,秦赵两国于长平屯兵数十万,对峙许久,各自都不愿放手,却又不敢放手一搏。因为之前数次野战,赵国都败下阵来,廉颇坚守不出,秦国也没有办法。最终,长平之战演变成了一场国力的对拼。 前线数十万大军的补给供应,每天消耗着秦赵两国的国力。最终,赵孝成实在憋不住,临阵换将,换下了主张坚守的廉颇,派赵括统兵去与秦军决战。最终,赵括兵败于白起之手,四十余万大军全军覆没,仅有两百余年纪尚小者被白起放归。

[var1]

从整个上党战役的大局来看,长平之战的背后确实是国力之争,赵括主动出击,也大概率是因为赵国耗不下去了,想要速战速决。从这个角度而言,不管是赵括想要主动出击,还是赵王想要毕其功于一役,都比较合理。 所以,赵括的战略似乎没多大问题,至于最后输了也情有可原,毕竟秦军实力本就要强于赵国,之前廉颇一样上节节败退。而且赵括遇到的可是白起,当时的战神,能成为白起的手下败将,似乎也不冤。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打败仗就是无能的话,那无能之辈多了去了。 结合这些因素,赵括似乎不再是纸上谈兵的废材,而是一个颇有能力的大将。但事实上,这些理由都过于片面,根本不足以证明赵括的实力。毕竟,长平之战可不仅仅是败了那么简单,是全军覆没,而且仅用了四十六天。

[var1]

那可是四十五万大军,用楚云飞的话讲,就是四十五万头猪,他白起四十六天也抓不完。 整个长平之战下来,赵括的表现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首先,赵王换掉老将廉颇,属于临阵易帅,本就是兵家大忌,对于军心的影响很大。赵括作为新上任主帅,怎么着也该安抚旧将,稳定军心吧。结果年轻气盛的赵括根本看不上廉颇旧部,上来就随意更换各部将领官吏。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史记》 要知道,这可是马上要打仗了,这些新上任的将军们,一不知兵,二不熟悉战场,如何作战。这有点像二战时期,苏联的战前大清洗,结果导致了苏德战争前期的节节败退。赵括这一手,可以说是他战败的直接原因。

[var1]

其次,轻敌冒进。前面我肯定了他的主动出击策略,但是这并不是说就应该直接全部梭哈啊?赵括上来自己内部没有稳定不说,一不做侦查,而没有攻坚准备,直接就把四十五万大军全部给拉出去了。 有你这样打仗的吗?还没开打,就把底牌全部给亮出来了,白起不围你围谁?由于没有做好断后,白起仅用了两万五千人就把赵军的后路给截了,断了赵括粮道。如果赵括在营中留了哪怕有五万人,白起都不敢这么玩儿。 更值得一提的是,赵括在追击秦军过程中,被五千秦军侧面穿插,利用赵括自己造的壁垒,把赵军一分为二,并完成了对赵军的包围。 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向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史记》

[var1]

当然,赵括的操作还没完。被包围之后,他的选择并不是突围,而是坚守待援。我的天啊,赵国大军全部在你手中,哪儿还有援军?赵括身为赵国主帅,自家有多少家底难道他还不清楚。此时他应该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突围,趁着赵军还有力气,这几十万大军怎么也能有机会。 结果赵括就在那儿等,等着自己粮食耗尽,等着秦昭王调配的增援到来,等着赵军的军心彻底涣散。最终,由于缺粮,赵军已经到了人尽相食的地步,援军却迟迟不至,赵括没有办法,只能是亲自带兵突围。 一支饿到自相残杀、战意全无的残军,去冲击秦军防御森严的工事,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最终赵括突围无果,被射杀于乱军之中。 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戚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史记》

[var1]

最终,没了主帅的赵军,放下了武器,四十万大军就这样做了秦军的俘虏。要知道,赵国和秦国那可是世仇,如果不是逼入绝境,赵军没那么容易投降的。 当然,这里有人会说赵括虽然败了,但同样给秦军造成了重大伤亡。事实上,这是不准确的,其依据无非就是白起那句“死者过半,国内空”。因为白起这句话是在秦国攻赵的邯郸之战失利后说的,并非单指长平。 长平之战后,白起可是踌躇满志,准备兵分两路,一举拿下邯郸城,完全看不出伤亡惨重的样子。如果秦军真的是伤亡惨重,他应该不会有此举动。 总结来讲,整个长平之战过程中,赵括就是在纸上谈兵,根本没有从战场实际出发,进行合理的指挥安排,最终酿成了赵国四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的惨剧。也难怪这两千多年来,历代兵家和史学家痛斥其纸上谈兵了。

[var1]

所以,赵括无能乃是历史铁案,翻不了的朋友们,不要洗了。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赵括创造了军事历史的奇迹,长平之败,只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上的赵括到底有多可怕,赵括兵败长平完整版,历史评价赵括

    [var1] 长平之战,赵军战斗中死亡二千人外加一千个跑的慢的被干掉了,秦军也战斗中死亡一千五百人,最后杀敌三千自损一千五,至于全歼一万赵军,你给个办法全歼一万赵军?而赵括就是能创造奇迹将赵军送的一干二净。秦军之所以能包围赵军就是因为赵军后方空虚。按后世视角看上党就不能要,赵王把自己国力估计高了,打

  • 赵括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看到出土的明代石碑,才知赵括中计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上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吗,关于赵括纸上谈兵的疑惑,纸上谈兵赵括200字

    [var1] 其实最近一次的考古发现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考古学家表示,双方的战局也许并不是我们原先理解的那样,如果赵括可以再坚持一会儿,那白起未必有取胜的可能。 重读《史记》,让我们重新梳理一下这段历史。公元前262年,秦国占领了韩国的上党郡,这是一处战略要地,秦国直接把上党郡和韩国内部的联系完全

  • 赵国的秘密:为什么能成为对抗秦国的最后希望?其实我是被逼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国如果真的灭了秦国,赵国真的能够跟秦国抗衡吗,大秦帝国秦国大军攻打赵国

    [var1] 一、赵国选择了硬刚? 前262年,当上党郡守冯亭来投降的时候,赵孝成王和赵胜的结论是,接收上党,派廉颇防御长平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赵国庙堂一开始定的基调就是防御。 长平之战开始后,廉颇防守失利,赵孝成王却遣使前往秦国求和,而不是向列国求援。可见,赵国庙堂仍旧没有硬刚的意思,而是以为秦军

  • 赵国损失了40多万军队,为何不到10年,又是东方强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结束。经过1年多的鏖战以后,赵国的40多万军队全军覆没。在经过这次大败之后,赵国元气大伤,国内的军队精锐消耗殆尽。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赵国似乎已经无力与列国争夺天下。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不到十年时间,赵国再一次成为东方强国。那么,已经贫弱的赵国是如何做到的? [v

  • 赵国名相郭开赶走廉颇,诬杀李牧?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郭开为什么要杀李牧,廉颇李牧死于哪个时期,郭开为啥赶走廉颇杀李牧

    [var1] 战国四大名将,秦赵同源的两国各有二人,赵国分别是廉颇和李牧,而这两个举世瞩目的名将,他们的仕途官位甚至是生命都掌握在郭开这个人手中,其实如果说之前的廉颇,完全葬送在郭开手中也不确切,毕竟当时的廉颇和新任赵王之间也有过节,可以说郭开在此时只不过是投其所好,顺便办了一点自己的事而已,之后廉

  • 赵国名相郭开为啥能赶走廉颇,诬杀李牧?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廉颇与李牧是谁害死的,李牧为什么不杀郭开,郭开为啥赶走廉颇杀李牧

    [var1] (伍子胥率吴兵攻打故国,鞭尸旧君) 其一:郭开赶走廉颇,是因为廉颇涉及到了赵国王室的“王统之争”! 我们把赵国比做现代社会的一豪门。那么,赵孝成王是上一代的老家主,廉颇是老家主留给大公子看门护院的保安大队长,而历史上的赵悼襄王赵偃是小公子(并不是太子),郭开是他的铁杆心腹。 老家主死了

  • 赵国名将,大秦克星,一出手十万秦军全军覆灭,却被小人陷害自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国军队与秦军谁强,大秦与赵国,秦军最后怎么灭赵军

    秦灭六国之战中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就是隔壁的赵国,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后,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对抗的国家,后来我们都知道,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反间计,将主帅从廉颇换成了赵括,赵括急于求成,中计兵败,战死疆场,赵国也在此战中元气大伤。纵观赵国历史,不乏千古名将,像廉颇、赵奢、李牧等,

  • 赵国刚被活埋45万大军,转身将燕国打得差点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燕国六十万大军打不过赵国,赵国燕国谁先灭,燕军攻打赵国

    [var1] 赵国和燕国掐架的这场战斗就是战国时著名的“鄗代之战”,这场战争成功的向我们解释了什么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长平之战后,赵国实力大大削弱,除了被秦国这个老冤家欺负之外,其它诸侯国也想趁机侵赵获利。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丞相栗腹以给赵王祝寿为名,出使赵国,刺探赵国虚实。这

  • 赵国与人交战之际,秦国没偷袭还自发派10万人帮忙,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国借兵秦国,秦国灭赵谁埋了40万赵国士兵,赵国和秦国发生的战争

    战国时期,三晋之一的赵国似乎一直是强秦对外扩张的障碍,但这两个国家的祖先本来同为纣王手下大将飞廉,可以说是一个枝叶传下来的同宗之国,然而后来为了统一大业而互相敌对。长平之战是秦消灭赵国有生力量的重要战役,这一战基本上决定了整个战国时代的走势。 公元前262—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出40万大军前去讨伐

  • 走进春秋战国,不能不明白那些国君“姓”“氏”的来龙去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春秋战国各国姓氏,春秋战国所有姓氏名单,春秋战国时代的贵族姓氏

    [var1] 秦赵对决形势图 在《纵横》这部40集大剧中,曾经强大过的齐、楚、韩、魏相继蔫了,已不再雄壮,唯有赵国,英勇抗秦,其志不衰。全剧的后半部主要描述秦赵之战,白起奉诏出征长平,斩杀赵军25万,坑杀降卒20万,共灭45万赵军。长平之战是世界军事上冷兵器时代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场战役,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