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邯郸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为何还能击败六十万燕军?

长平、邯郸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为何还能击败六十万燕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669 更新时间:2024/1/17 4:05:15

[var1]

此时距离长平之战才刚过九年,邯郸之战更是只有短短五年时间, 而赵国经过这两场战战后元气大伤,全国大半青壮年战死在长平与邯郸,实力迅速下滑,可以说此时的赵国正处于最虚弱的阶段,为何还能击败六十万燕军,差点灭了燕国呢?

赵国能击败六十万燕国大军主要有三个优势:一是赵国本土作战,粮草供应方便;二是赵军善战,且同仇敌忾;三有名将廉颇指挥。而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却骄傲轻敌,而且大军经过长途跋涉处于人困马乏的状态,因此还未开战就已经处于劣势。

鄗代之战,60万燕军遭遇惨败

  • 燕王喜派遣使臣入赵刺探虚实
  • 公元前251年,秦赵邯郸之战结束五年后,燕王喜命令丞相栗腹携带五百斤黄金送给赵孝成王置酒祝寿。明面上燕国是要与赵国结成同盟友好之国,实际上燕王喜是派丞相栗腹以祝寿之名刺探赵国虚实。

    [var1]

    《史记》记载:“燕王命相栗腹约欢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还报燕王曰:“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之后栗腹出使回国后向燕王喜报告在赵国见到的实情,其实我们大致也能猜到一些。这时长平、邯郸之战才刚过去没几年,虽然赵国打赢了邯郸保卫战,击退了秦军,但同样也是损失惨重,尤其是邯郸之战前发生的长平之战,此战使赵国四十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全国大半壮年男子折戟于长平战场。

    虽然这时距离长平之战过去了将近十年时间,但是还不足以让襁褓中的幼童长大成人,而且长平之战结束后次年,秦国又再次大举进攻赵国,为此又发生了持续近三年的邯郸之战,赵国那些即将长大成人的青壮年还未体验精彩的人生,就不得不保卫家园,投入战场。

    [var1]

    虽然他们同仇敌忾,决心保卫家国,但赵国本就在长平之战中元气大伤,加上多年受战争拖累,在邯郸之战后期,邯郸城内的粮食已经耗尽。赵国贵族平原君赵胜都不得不散尽家财支援战事,并且连其妻妾也被编入士卒之间,分担一些工作,以此可见邯郸之战的激烈程度。

    不过即便如此,在秦国多次增兵支援和秦军强大的攻势之下,眼看就要攻破赵都邯郸,赵国处境危在旦夕。好在魏国和楚国援军及时赶到,这才击退秦军,解救了邯郸,保住了赵国。虽然打赢了邯郸保卫战,但还未恢复多久的赵国又被打回了原形。因此赵国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上,依然还处于空虚状态。

  • 燕国趁虚而入,调遣六十万大军攻打赵国
  • 于是燕国趁机赵国遗孤还未长大之际起兵攻赵,燕王喜调遣六十万大军,两千乘战车,派丞相栗腹为将,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一路由栗腹亲自率领攻打赵国鄗城(今河北省柏乡县北),另一路由栗腹的部将卿秦率领攻打代地。

    [var1]

    《史记》记载:“燕军至宋子,赵使廉颇将,击破栗腹于鄗。乐乘破卿秦于代。廉颇逐之五百余里,围其国。”

    当燕军到达宋子(今河北省晋县南)后,赵国得知燕国来袭,赵孝成王立即命廉颇和乐乘率兵二十五万抗击进犯的燕军。廉颇采取的战略是逐个击破,让乐乘率兵五万坚守代地,阻止卿秦率领的二十万燕军南下支援,自己亲率二十万主力迎击栗腹率领的四十万燕军主力,结果燕军大败,主将栗腹战死鄗地。

    另一路攻打代地的燕军听闻主力大败后,军心动摇,战力尽失,为此让乐乘有了可乘之机,同样遭遇大败,燕将卿秦被俘。另一边廉颇率军追击败退的燕军五百余里,之后一直攻入燕境,进而包围了燕都蓟城。

    《史记》记载:“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var1]

    燕王喜被迫割让给赵国五座城邑,赵孝成王才答应燕国求和,下令撤兵。廉颇也因功被赵孝成王封为“信平君”,赏赐尉文城。鄗代之战最终以赵军二十五万大败燕军二十五万结束,以赵国大胜而告终。

    元气大伤的赵国为何还能击败燕国60万大军,甚至差点灭了燕国呢?

    赵国能击败燕国并不是因为国力恢复快的原因。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给赵国造成的伤亡和损耗是无法在短期内恢复的,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赵国至少也要恢复十五年以上的时间,但即便如此,赵国也很难达到长平之战前的实力水准。

    元气大伤的赵国能击败燕国大军主要有三点原因:

  • 赵军善战、悍不畏死
  • 我们先来看燕王喜和大臣乐间(燕国名将乐毅之子)的一番对话:

    《史记》记载:“王召昌国君乐间而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var1]

    在鄗代之战开始前,燕王喜曾向乐间询问过攻赵一事,不过乐闲持反对意见,并劝阻燕王不要攻打赵国。原因是赵国地处四战之地,因此需要四面抵抗,故而赵国百姓大多都熟悉军事,也都习惯作战,因此赵军善战,即便五打一也不行。而这点在诸侯列国中只有实行耕战政策、全民皆兵的秦国能胜过赵国,因此赵国在战国后期是仅次于秦国的超级强国。

    加上秦赵长平、邯郸之战刚发生不久,赵国百姓在秦军的武力刺激下变得更加团结,国内矛盾被转移到对外战争上,邯郸保卫战就是最好的例子。之后燕国趁虚而入,进一步激发赵国军民保家卫国的意志,因此在鄗代之战开始后,赵军个个奋勇冲杀,悍不畏死。可以说燕军的战斗力根本和赵军不在一个水准。

  • 燕军长途跋涉、再加骄傲轻敌
  • 其次燕军作为进攻方,大军经过长途跋涉达到赵国后已经处于人困马乏的疲劳状态,而且燕军认为赵国已经无力再战,加上己方人多势众,为此在心态上变得骄傲轻敌。而赵军则是在本土作战,以逸待劳,而且面对燕军来犯,则是同仇敌忾,决心誓死捍卫国家。

    [var1]

    两军还未开战,燕军在状态、心态、气势上已经处于劣势,如果不是燕军人多势众,在还未开打之前,就能确定燕军最终会必败无疑。

  • 廉颇骁勇善战、指挥有度
  • 最后则是两军主将,赵国方面是骁勇善战的老将廉颇,而燕国方面却是毫无经验的丞相栗腹,他的主要职业就不是将军,又如何能指挥了数十万大军的大规模军团作战呢?就算派一个赵括那样的将军也比文臣好得多,起码是熟读兵书。以此可见,燕国完全就是想要以势压人,凭借人多势众击败赵国。

    燕王喜认为赵国青壮士兵大多已经在长平、邯郸之战中战死了,调遣60万大军就是想要五打一,以绝对的兵力优势碾压赵国,结果赵国凑出了二十五万大军。虽然燕军在兵力上还是要比赵军多很多,但不至于到了相差悬殊的地步,从原本的五打一变成了二打一。

    [var1]

    不过由于燕军长途跋涉,骄傲轻敌,在状态、心态等方面上已经处于劣势,为此基本拉平了兵力上的优势。赵军却比燕军多了三个优势,一是本土作战,粮草供应方便;二是赵军善战,且同仇敌忾;三有名将廉颇指挥。

    于是廉颇利用赵军的优势和对方的劣势,制定了逐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先用五万兵力牵制住代地的二十万燕军,为此进一步减少双方兵力上的优势,结果人困马乏且骄傲轻敌的燕军主力被以逸待劳且同仇敌忾的赵军大败。接下来廉颇就应该支援代地赵军,夹击另一路燕军,结果代地的二十万燕军听闻主力溃败,直接影响了士气,还没等廉颇支援,就被乐乘率军击败,接着廉颇就攻入燕境,包围了燕都。

    此战有点类似李牧指挥的番吾之战,都是一守一攻,逐个击破,然后支援另一路合击敌方,唯一的区别就是燕军太菜,还没有等廉颇支援代地赵军,另一路的燕军就被击败。

    [var1]

    结语:

    虽然赵国在长平、邯郸之战后元气大伤,实力迅速下滑,但在秦国的武力进攻下,也让赵国上下一心,一致对外,激发了赵国军民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而且赵国军民早已习惯了战争,可以说赵国军民是除秦国外最善战的。

    燕国却没有考虑到这层不利因素,只想到长平、邯郸之战后赵国国内空虚,于是就想用大军压境侵赵获利,但燕军轻敌且经过长途跋涉已处于疲劳之态,而且又无名将指挥。虽然燕军在兵力上处于优势,但面对名将廉颇和同仇敌忾的赵军,燕国很难获胜,结果在中国历史再添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更多文章

    • 筚路褴褛:从蛮夷小国到南霸天,楚国如何实现大国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楚国的崛起和灭亡,楚国到底是怎么崛起的,楚国的发展方式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楚国春秋称霸、战国争雄,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把目光回放到他崛起初期,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与中原地区那些周天子亲自册封的诸侯国不同,楚国是当时南方地区一个野生野长的诸侯小国,自从夏朝时期就已经存在。这样的国家并不被当时的文明世界所接纳,用今天的话语体系来说:那就是一个

    • 韩国和魏国:制衡天下可存国,贪图小利遭祸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战国七雄的格局是这样的,东南西北,秦齐楚赵有资格争夺统一天下的名额。韩国和魏国夹在他们中间,至于燕国那就是个吃瓜群众出场的戏份很少,韩国和魏国从体量来看,并不能够与其他四个国家相提并论。当然,魏国祖上曾经阔过也是个霸主,但被四大强国联手围殴之后,早就已经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现在已

    • 他从未当过大学教师,却被誉为“万世师表”,与孔子齐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最伟大教育家孔子,史上唯一和孔子齐名的大家,史上最牛的老师孔子排名第几

      这个人,就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杰出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var1]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就体现出了用教育开发民智的思想。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在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陶行知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

    • 春秋最厉害的特务头子,指使两大杀手谋杀政敌后,成长为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政敌给李三才的罪名,春秋最厉害的特工,历史上的政敌

      寿梦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夷昧、四子季札。按理说应该是长子继位,但寿梦却最喜欢四子季礼。季礼也确实出色,不仅一表人才,还知书达理。他拒绝了父亲的安排,坚持让哥哥继位。[var1]寿梦见到儿子这么懂事,老泪纵横。他干脆将四个儿子都喊到身边,告诉他们王位应该按照兄终弟及的顺序,一个个

    • 齐楚争霸:楚国为什么能够笑到最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楚国与诸侯争霸,秦楚争霸楚国怎么样了,晋楚争霸时楚国势力

      公元前641年,一代霸主齐桓公去世。两年后,公元前639年,宋国国君宋襄公意欲取代齐国霸主地位,召开诸侯会盟。可没想到楚国国君楚成王不讲礼貌,蛮横地闯进了会场,把宋国国君宋襄公给绑架了。之后,又在泓水之战中彻底打破了宋襄公称霸中原的美梦。从此刻开始,直到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楚国是中原诸侯国当之无

    • 春秋版“隆中对”,太史伯阳如何构筑周王朝的伟大复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var1]周王朝一共有这两位太史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璀璨的文明瑰宝,一位就是那个留下了道德五千言的老子,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太史伯阳,这个人曾经准确地预估到了周朝的衰落,及王朝衰落后周边各国的崛起名单,甚至还处心积虑,为周王朝的复兴,构筑了一幅战略规划。这件事情发生在西周王朝灭亡之前的

    • 齐国为何无缘大一统?地缘缺失,兵政潜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齐国兵力最强盛的时期,齐国地缘的缺点,齐国与鲁国地缘结构

      唯一不同的是,欧洲缺少一个秦国。那战国七雄中谁又是英国呢,答案是齐国。日不落帝国曾塑造了世界,而齐国却不可能承担起统一华夏的使命。齐国有五败,俱可致国亡。[var1]人败:兵民官,皆病矣齐国是战国时代的大国强国,如果秦国代表的是朴实无华的农业文明,那么齐国代表的就是自由浪漫的商业文明,渔盐之利富甲天

    • 孔子七十二弟子中,他的名字最“贱”,但做的事最值得称道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孔子七十二弟子花名册,孔子的七十二贤人有哪些,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说明什么

      单父的老百姓听说后,就赶紧去找单父的领导,因为现在正是麦子成熟的时候,得赶紧把麦子收回来,要不然齐军一来,就都被他们抢去了。单父的最高领导是谁呢?请注意,又一个有个性的名字来了——宓子贱,孔老夫子的七十二贤徒之一。[var1]当时宓子贱正在家里弹琴,听了老百姓代表的话,头也没抬,继续弹他的琴。代表一

    • 战国豪赌:司马空之谋到底能否挽救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战国四大名将秦国赵国各占一半,战国赵国的女人漂亮,战国简史赵国

      [var1]司马空是何许人也?他是战国时期秦国文信侯吕不韦手下的一个小编撰。当年吕不韦在秦国当家作主之后,有感于秦国虽然武力天下无敌,但是由于商鞅变法,把秦国内部所有的娱乐产业文化产业几乎全部扼杀,全部资源都要往军工产业倾斜,秦国居然成为了文化荒漠,诸子百家没有一个出自于秦国,甚至秦国内部的顶级战略

    • 西施在吴国灭亡后与范蠡过起了幸福的生活?不,她被恋人谋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西施跟范蠡,西施和范蠡电视剧,西施和范蠡最后结局

      大家都知道西施是春秋末年越国(今诸暨)的浣纱美女,被越王勾践进献到吴国,目的是以美色迷乱吴王夫差的心智,使之沉缅其中,荒废政事。西施姿容绝代,入吴后,施展媚功,轻而易举地俘获了吴王夫差的心,从而帮助越国顺利地灭掉了吴国。 但是,关于史书上所记载的西施种种行迹,许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首先,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