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阁老纳闷:怎么汉朝唐朝都比我大明有钱呢?

明朝阁老纳闷:怎么汉朝唐朝都比我大明有钱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606 更新时间:2024/1/23 18:39:13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明朝万历年间,退休回家的明朝内阁大学士于慎行,在其著作《谷山笔麈》里,写下了自己的重要疑惑:都说唐朝安史之乱后元气大伤,可唐朝皇帝单是给郭子仪赐宴,就花了十多万两白银;中晚唐的藩镇犒赏兵士,更动辄上砸百万两白银;再看汉武帝讨伐外敌,那也是动不动几十万人规模,看着都烧钱。

可再看看“我大明”呢?于慎行叹息说:别说日常的动兵调粮,就说万历朝鲜战争,不过派了四万人过去,为了军粮军费,就恨不得把国库掏空,勒紧裤腰带都凑不齐。这天上地下般的对比,那简直是“古今物力,何以相悬若此”——怎么“我大明”,还没有汉朝唐朝有钱呢?

其实,于慎行发这段感慨的时候,还是明王朝财政比较稳定的“万历中兴”时代。如果再看看十七世纪上半叶,风雨飘摇的明王朝,在缺粮缺饷的困境里活活穷到上吊的惨状。就知于慎行的这声叹息,何止是痛苦的领悟?更是句虐心的神预言。

那么,明朝的经济水平,真的像申时行疑惑的那样“不如汉唐”吗?事实是,北宋的社会经济水平,就已远远甩开了唐朝。而明朝洪武二十六年时的耕地面积,就达到了八百五十万顷,比两宋最高值还多三百万顷,洪武二十六年的税粮收入,更突破了三千二百万石。是宋元两朝最高数值的一倍多。

而到了于慎行生活的年代,明初洪武年间的这点“产值”,那更成了小儿科:《明实录》记载,明朝天顺年间时,山西阳城一地每年的铁产量,竟是明初洪武年间山西全省铁产量的七倍。到了于慎行担任大明“阁老”的万历年间,同是其著作《谷山笔麈》里吐槽,北京城里卖酱油的小贩,都是“有千万之资”。看着一身朴素衣着沿街叫卖,其实是“土豪满街走”。

同样这个年代,也是明王朝奢靡风气大起的时代。卖酱油的“有千万之资”算啥?利玛窦笔下的明朝官僚饮宴,吃一个通宵都是常事,每顿都是新奇食材充斥。《五杂俎》等史料里的明代市集,每逢年节时就无比热闹,各种宝货吸引眼球,简直是“人烟凑集……总四方土产奇珍”。士大夫们的生活极度考究,即使是官员家的女眷,戴的珠冠造价就通常千两白银。年轻的读书人,也以追求奢靡为荣,比如昂贵的湖罗衫,就在读书人间十分风靡。

可以说,无论是社会经济水平,还是城市商品经济水平,于慎行生活年代的大明朝,都不知甩开汉唐几条街。可为何偏偏是不争气的大明国库,落到“不如汉唐有钱”的窘境呢?

是因为明朝收的税太少吗?在万历皇帝眼皮底下的卢沟桥,四十里的路程上,老百姓要缴纳“炭税”“煤税”“草税”等各种名目,然后“桥有税”“口有税”“门有税”。走这么一小段路,就是“重叠如之”。每一份税,都是重复征收。

这一套“层层扒皮”操作,普通百姓也是苦不堪言。卖酱油的“千万之资”不假,但这也只是个别行业。以另一位明朝内阁大学士朱赓的叹息说,更多的京城商户,却是“十室九空”,受不了盘剥的都跑了,顽强坚挺下来的,也是“犹满路哀告”,日子苦不堪言。

而跟此时的明朝农民们比起来,这一点苦更不算啥。明朝农民承担的赋税,说是“税轻”。但明王朝的惯用套路,就是“加派”。可不止是明末“加派”辽饷。比如“养活藩王”这事,“加派”就是常见操作。单是在陕西白水县,为养活当地藩王,万历年间每年就加派白银七百五十两。至于万历年间“赐瑞王田”“福王就藩”等家务事,也全靠“加派”来买单。以《白水县志》形容:具系宗室日繁,剜肉医疮。

也就是说,大明朝只要多一个藩王,甚至藩王家多生了个娃,大明朝的苦农民们,就要这样被“剜肉医疮”般割一遍。参考下明末宗室藩王们几何级数般的增长速度,就知道晚明的农民们,究竟被割了多少刀。而且这“割”出来的钱,没有几个铜板进入国库。

当然,如果一定要说大明“税轻”,那么最心知肚明,还是于慎行所处的士大夫阶层了:以明初的制度,明朝的士大夫们,基本没有多少特权。特别是地方官们,也只是减免部分赋税劳役,该扛的丁点不能少。但经过一代代大明官员们的精准钻空子。到了万历三十八年时,明朝士大夫们享受的赋税劳役“优免”数额,竟比张居正改革时暴涨了十倍。这“优免”出来的钱粮,当然就甩锅在苦农民头上。

所以,也就有了《西园闻见录》等史料里,明朝社会的咄咄怪事:“田连阡陌者诸科不与,室如悬磬者无差不至”。有钱人一分钱税不交,穷农民什么钱都交。一旦交不起,只能举家逃亡,待到逃都没地逃,反抗的烈火,自然说烧就烧。至于大明的国库?自然也就“烧”没了钱。

于是,比起于慎行大惑不解的“古今物力,何以相悬若此”?后来打进北京城的李自成,倒用账单写了答案。《后鉴录》里统计,李自成从北京拷掠的七千万两白银里,“侯家什三,阉人什四,官什二。”大明朝的钱,都跑到这群蛀虫家去了?

这声发问,对比“账单”,除了叹息,亦是多少深思在其中。

参考资料:杜车别《明冤》、 商传《走进晚明》、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 陈梧桐《明史十讲》、《明史》《明实录》《西园闻见录》《后鉴录》

更多文章

  • 明朝皇帝姓朱,所以宫中竟没太监姓朱,那么明代老百姓能吃猪肉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皇帝都姓朱,姓朱家谱查询表,明十三陵姓朱的免费吗

    这个避讳是为了显得皇室那么神秘,那么高贵。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明朝吧,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明朝的所有太监,你一个姓朱的人都找不到,朱是国姓这个国姓只有皇室才能使用,或者说赐给那些有功劳的将领,沐英可以赐姓,郑成功可以赐姓,你这个太监你不配姓朱。而且大家知道吗,这种避讳甚至有可能转移到动物身上,比

  • 明朝这位状元如果拍成电视剧,绝对拿遍所有大奖,太精彩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状元徐继祖,明朝状元林屹资料,明朝马状元的简历

    当然,在历史上也有一些身世不好但天赋极高的人考上了状元,比如今天要说的这位状元——顾鼎臣,江苏昆山人。可以说,在明朝的历代状元中,顾鼎臣的身世是最悲惨的。顾鼎臣的母亲是顾家的佣人,有一次被主人强奸了,生下了小顾,从小就不受待见,主人的大老婆好几次都想掐死他,好在小顾命大。母亲见实在养活不了这个儿子,

  • 明朝能够吊打缅甸,为何清朝数次征讨,却损兵折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为啥不征服缅甸,明朝真的打不过缅甸吗,明朝占领缅甸为什么不直接占领

    不过对手一样,可明朝和清朝的表现却大相径庭。明朝万历时期,与缅甸断断续续的爆发了几次战争。明朝是屡战屡胜,深入敌境,甚至一度攻破敌国的都城。不过到了清朝乾隆朝时,缅甸又开始不老实了。乾隆可受不了这个气,所以派兵征讨,结果却损兵折将甚至还折了一个总督和好几个总兵。前后几年,依然未能降服缅甸,双发都损失

  • 很多人喜欢怀念明朝,而不待见清朝,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巅峰vs明朝巅峰,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清朝为什么不挖明朝墓

    首先,明王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汉家王朝。自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起,到汉至唐,在国人眼中,中原便是汉人的天下,中原,只有汉家为主才是正统,而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推元建明,十分符合这种思想,而满清王朝,是关外铁骑入关,是满族统治中原,也就不那么受待见了。然后,明王朝与清王朝相比,更有活

  • 明朝和清朝是什么关系?努尔哈赤算是大明皇帝的臣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大明最牛臣子,努尔哈赤与明朝,大明皇帝大明臣子

    明朝和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两任封建王朝,神州大地最后的古代余晖。明朝一步步消灭元朝、驱逐蒙古人回北方大荒漠草原,清朝则“继承”着元朝遗志,从冰天雪地的白山黑水,一步一脚印往南打,先占辽东再破边塞,吹响经久不息的胜利号角。山海关破,北京城破,南京城破,泉州城破等,满清势如破竹如有神助。印象中,清朝和明

  • 明朝东西厂和锦衣卫,都怕的“邪门”机构,官员心中抹不去的阴影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的东厂西厂锦衣卫,明朝东厂西厂锦衣卫怕哪些官员,西厂和锦衣卫

    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直属于皇帝,主要负责侦察缉拿,除皇帝外不听任何人指挥,可以想象权势极大。明武宗时期,皇帝又设置了一个新的特务机构,叫做内行厂,把持在大太监刘瑾的手里。内行厂侦查范围不仅包括百姓,甚至还包括东西二厂和锦衣卫的成员。可以说,除了皇帝之外,其他所有人的行为都在内行厂的监控和掌握范围之内

  • 明朝万贵妃:一个比皇帝大17岁,却仍然被深爱的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万贵妃资料,明朝的万贵妃有多厉害,明朝万贵妃和王皇后

    万贞儿对于朱见深来说,像母亲一样,但又像恋人一样。当一个人在身处困境、周围人都是冷漠对待他时,最忘不了、最渴望的时别人的一丝丝温暖。所以在朱见深登基之后,想要立万贞儿为皇后,但是遭到了周太后的反对。于是只能退一步纳她为妃。然而对于其他嫔妃,朱见深并不喜欢,很少去别的宫里,只是终日流连于万贞儿宫中。于

  • 明朝一大臣,因为娶了一个续弦妻子,被明英宗免去了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续弦夫人,首辅的续弦妻,续弦死后埋在哪里

    明英宗对马良的宠爱一直没有变过,即使是在历经土木之变,南宫复辟重登帝位之后,也依然如旧。明英宗为了表达对马良的喜爱,特意加封马良做了一品大员,可说是皇恩浩荡。然而马良毕竟是个有家室的男人,他不想这样持续下去,他一直在找机会断绝这种关系。一次马良的妻子因病去世,明英宗很高兴,因为这样马良就可以经常入宫

  • 明朝16帝,除了失踪的建文帝,还有哪2位皇帝没有葬入明十三陵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哪三个皇帝没有葬在明十三陵,明朝16个皇帝有哪三个不在十三陵,明朝16位皇帝都葬到哪了

    但明朝的16个皇帝中,有3个皇帝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第二位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是在南方起义的,他先灭掉南方的张士诚、陈友谅等势力后,然后北上灭掉了元朝。但是虽然元朝灭亡了,北部的蒙古势力依然强大,朱元璋为了避免蒙古的骚然,加上自己的根基在南方,所以他选择在南方的南京建都。由于都城在南京,朱元

  • 明朝“一女杀7夫”案到底是怎么回事?过程太玄幻,结果你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古代杀夫真实案例,明朝最大冤杀案,历史上真实的杀夫案

    故事得从两张寻人启事说起,当时的开封府的两张寻人启事的出现,引发轩然大波:一张是一户大户人家驼背貌丑的婢女走丢,赏金是3两,联系人叫贾武;另一张是丈夫为寻找貌美如花的失踪妻子索氏,赏金同样是3两银子,张贴人是女子的丈夫胡宿。众人热议的是:一个是貌美的妻子和一个是驼背的婢女的赏金怎么会是一样的?而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