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辟谣:庞籍并非文艺作品里那般奸佞,真实历史上的他并不比包拯差

辟谣:庞籍并非文艺作品里那般奸佞,真实历史上的他并不比包拯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995 更新时间:2023/12/8 7:42:05

庞吉为国丈加封太师,原是个馋佞之臣,倚了国丈之势,每每欺压臣僚……明欺圣上年幼,暗有擅自专权之意。

从这样的描写之中便能够看出,这庞太师果真是个奸臣。

出身名门,官路亨通

但是这庞太师在历史上真的是一个整天和包公作对的大坏蛋吗?其实并不是,庞太师庞吉原型是为北宋名臣庞籍,他并不是一个整天作威作福的国丈,而是一个忠诚正直,敢于拿着命去直言进谏的好官,历史上的他其实并不比同时期的包拯差。

庞籍,生于公元988年,卒于公元1063年,在中国古代应该算得上长寿。而出生于官宦世家的他,其父亲为当时的国子监博士,家学渊博的庞家把心思都用在了培养家中子女身上,庞籍也没有辜负家中长辈的厚望,仅仅二十七岁便进士及第,之后的官路也可谓是顺风顺水,没有遇到什么大挫折,之后甚至担任过北宋的宰相一职,封爵颖国公,庞籍一生长寿与荣誉为伴,可以说是一位相当成功的“人生赢家”。

胆识过人,助帝掌权

其实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即便他是有官宦背景,一个官员要想爬到宰相高位那也只能够慢慢熬,而且熬一辈子都不一定能成,但是庞籍却成功的赢得了“宰相”这一殊荣。其中缘由还要追溯到他的站队和忠诚上这来。

仁宗皇帝即位时才年仅十三岁,年幼的他无力自行处理朝政,于是他即位初期并没有独立把持皇权,而是由嫡母刘太后垂帘听政的,他24岁的时候,刘太后去世时,也没有把权力直接转移到仁宗手上,而是下了道遗旨,想让自己的闺中好友杨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原本以为自己的母后去世,权力就会回归自己手中的仁宗皇帝大慌失措,他没想到死去的母后还留了一手。

但当时年轻气盛的仁宗又怎么会真的把好不容易要到手的权力再拱手让人呢?他想要拿回这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但当时的大宋朝廷被刘太后统治了十余年,即便其去世了,威望与亲信依旧还是在。亲政党与亲后党两方各执己见,就皇帝究竟要不要亲政进行了激烈争辩,而庞籍在当时则是坚决拥护皇帝的亲政党。在当时虽有不少亲政党,但大多都是些清谈家,只是耍嘴皮子,并不会付诸行动,而庞籍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他为仁宗能够顺利亲政做了很多的硬核贡献。

《宋史》记载:“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庞籍要求将刘太后让杨太后垂帘听政的遗召烧了,从这足见其胆识魄力。而此事之后,仁宗皇帝自然是对这个胆识与忠诚二者合一的庞籍充满了感激之情。

忠诚有道,敢于进谏

庞籍对仁宗皇帝的忠诚也并不是愚忠,仁宗顺利亲政之后,庞籍多次上奏进谏,提出了很多直男的建议,比如说要皇帝注意防止结党隐私;又比如说要多纳谏,而不是听由宰相权臣的。庞籍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并没有丝毫隐晦,相当的直,与唐太宗身边魏征无异。

毫无疑问说话如此会令皇帝不舒服,更会让权臣忌恨。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忠诚有道,他的浑身正气。而得益于此,他获得了朝野一致的称赞,即使是其政敌,在说起庞籍之时也是多为称赞。

虽是文臣,武略不凡

而且庞籍虽然是文官出身,但他却并非是个文弱书生,文武双全程度与后来的辛弃疾无异。那他的这个“武”到底体现在哪呢?“武”不仅体现在他高超的对敌应变能力,还体现在他敏锐的识人能力。

对敌应变需要军事部署,战略调整等等,庞籍在宋夏边疆任安抚使之时,与元昊周旋多年,不拉下风,可以看出这个武,因为武一定程度也包含军事才干。但或许有人不解,识才到底哪里就武了?我想说的是,庞籍的识人偏偏也就有“武”的成分,因为他识的是军事人才,比如名将狄青就是他提拔的,若是不懂“武”——不懂军事,又怎能从众人中发掘出狄青,知道狄青所具备的军事理论与才干可胜任呢?如若不知“武”,定当不会举荐狄青。

而凭借举荐狄青这一功劳,庞籍其实就当可名垂青史。仁宗时期,大宋面对的敌人不仅是西夏与辽,就连大后方也出了问题——当时广西壮族发生了侬智高叛乱,抵御叛乱的宋军几乎是屡战屡败,毕竟广西地区自古以来作战能力就是相当强悍的。但庞籍举荐并重用狄青后(有多重用呢?甚至一反前规,劝说仁宗不用文臣去监督,让他大刀阔斧的打仗,给予了充分的自由),情况立马有了好转——狄青用奇袭之策一举平定了叛乱。

此战后,仁宗大发感慨说道:“青破贼,卿之力也。”

其实仁宗这样说也确实没错,若不是有庞籍如此强硬要求举荐狄青,并让他不受节制,没有阻力的统兵,狄青又如何来杀敌取胜?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能体现出庞籍的文武双全,其实庞籍全面才干的充分体现——一定程度上得多谢大宋的重文轻武,虽然此政策使得武将受到节制,但却让文官的才干得以全面体现,如若不重文,文官还会带兵吗?不带兵,那些像庞籍一样有军事才干的文官又如何能够发光发热。凡事都有利弊,这话其实任何时候都适用。

一代贤臣,戏成奸佞

言归正传,由上文我们便能够知道,真正历史上的庞籍不仅忠诚有胆识,还是个文武双全的主儿,这和文艺作品里的他的原型庞吉可谓是天差地别,庞籍可真的是够冤枉,好好一个能够名垂青史的贤臣怎么就变成一个小说演义中做尽了坏事的大反派呢?

这与仁宗朝另一个叫做张佐的皇亲有关,此人是仁宗宠爱的张贵妃的伯父,在死后也确实被封为了太师。但是他也没有文艺作品中庞吉那么坏,最开始的时候,他也不过只是一个地方小官,但是“持身谨畏”,没犯过大错,只是一个相当普通政绩一般的地方官,而等到自己的侄女被皇帝宠爱,他的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

虽然本身无大错,但是他的才干就那么多,官做得越大,反而会越显得他的平庸,也算是德不配位,而加上靠着裙带关系成为重臣让人更加看得不顺眼,自然会被人所不齿,《宋史》之中就直接说他“嫪恩宠,为世所鄙”。后来更是被包拯等群臣随便找了个借口给弹劾了。

而文艺作品里的那些作者抓住《宋史》中这句话,并且把张尧佐的故事添油加醋,加给了庞吉原型庞籍,用以衬托包拯的正面形象。虽然使得包公包拯的形象更加的璀璨夺目,但是却偏偏误伤了无辜的大贤臣庞籍。

参考史料:《宋史》

更多文章

  • 李自成为什么失败的那么快?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自成为啥失败,陈圆圆李自成私下关系,84版闯王李自成

    明朝末年,阶级矛盾尖锐,再加上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明末农民起义最先在陕北爆发,那里的土地本来就贫瘠,生产十分落后,再加上那时陕西又逢旱灾,同时赋税徭役又很重,这些种种压的人民喘不过来气,所以他们只能选择铤而走险,发动起义。而李自成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英勇善战,而且非常有智慧和谋略,从而得到大家的认可,

  • 朱元璋父母逝世,地主拒绝安葬,朱元璋称帝后,地主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老家的地主下场如何,朱元璋父亲在朱元璋几岁死的,陈宝国的朱元璋和胡军的朱元璋

    再说了朱元璋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恐怕能力有限,也取不了名字吧。说来也是够惨的,朱元璋的父母都是给人家种地,但是,种地的人却是被饿死了。朱元璋的父母还有大哥,全部是被饿死的。那时候的朱元璋还很小,他和二哥面对死去的父母不知所措。他们知道父母死了是要下葬的,可是天下之大,他们才发现竟然没有埋葬父母的地方

  • 当年明月:靠写下《明朝那些事儿》赚4100万,书里非常推崇王阳明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第一鬼才王阳明,明朝的王阳明到底有多强,明朝如何评价王阳明

    这本是一个让许多人都羡慕的稳定职业,我没什么意外的话,都会沿着前辈们的人生轨迹,就抱着这个铁饭碗过下去。2006年他看见网络论坛上有很多人发表一些历史军事一些看法和感想之类的东西,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他就萌生了写一些历史随笔的想法。没有想到的是,很快他写的这些东西受到了网友的热捧。2006年3月,最

  • 地图上的战争:开禧北伐打响!南宋大军再败金兵,大败而归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南宋开禧北伐之谜,南宋开禧北伐的真实故事,金兵入侵南宋

    刚刚登上帝位不久的宋孝宗赵昚积极北伐,可北伐战事的结果大大超出了他的想象。南宋王朝辛苦征调十三万大军,几乎在一夜之间彻底崩盘,这对于南宋王朝而言无疑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而在淮河北岸的金国,再一次实现了自己以战促和的真正目的。宋孝宗赵昚下令撤除前线战区所有的防御据点,同时将新修筑的壁垒也一并拆除,以示

  • 陆游只因成绩太好,被视为热门状元人选,最终惨遭淘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陆游的状元为什么会被别人夺去,陆游的赤伶,十一月风雨大作陆游

    大概也就正是因为他仕途上的不得志,然后才成就了他诗坛上的美名吧,后人一般都是这样安慰陆游的!事实上并非如此!陆游年少有为,从小就是一个十里八乡世人皆知的神童,这样的人按道理说,想要金榜题名应该也是不难的吧。再加上陆游本就是很有名气的一个书生,甚至不用参加考试,就可以被地方官举荐去到朝廷当官的人。但是

  • 万历皇帝九岁登基,听不懂百官奏报的他如何应对?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万历皇帝为何二十八年不上朝,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的真正原因,万历皇帝朱翊钧怎么读

    接下来我们就用明朝万历皇帝作为典型案例来说一下,小皇帝们怎么应对这样的场景。万历皇帝剧照万历皇帝九岁登基,可以说很不幸这么小就失去了父亲,不过隆庆皇帝给小小的朱翊钧(万历皇帝)留下了庞大的“家业”,可是对于朱翊钧来说,“家业”太过于巨大根本不是普通人家可以想象的庞大。因此,小小的朱翊钧也不得不当上皇

  • 朱元璋称帝后,有许多忌讳和禁忌,你知道和他的那些事有关联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最忌讳的10个字,朱元璋忌讳杀猪吗,朱元璋外甥征战时朱元璋是否称帝

    郑玄说,“先王死日为忌,名为讳。”就是说,臣民知道先王死的日子,不能作乐。知道先王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司马相如作《上林赋》说,“鄙人固陋,不知忌讳。”由于中国的风俗习惯往往忌说某些认为不吉利的话,或者忌讳做某些认为不吉利的事。比如在年三十的晚上,是不能说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即便打破了碗碟,也不能说

  • 明末风云录,从财政角度分析为何大明王朝不敌满清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末财政开支,明朝衰败史全集,明末的简介

    明末辽形势图为什么明朝的正规部队却打不过满族的业余部队呢?其实双方的财政起到很大的决定因素!你认为明朝统治上亿的人口财政情况会比满清的政权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是拖垮明朝政府的重要因素,明朝末年,天灾不断,粮食欠收,物价就会飞涨,加上世界其他地区的白银流入,导致通货膨胀,而明朝的财

  • 南宋共有九位皇帝,谁才是对南宋贡献最大的皇帝?为什么会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南宋九位皇帝及简介,伯颜征南宋南宋翻盘的机会,蒙古侵入南宋南宋有多绝望

    此次事变,除被宗泽劝阻留在河北磁州的康王赵构,北宋嫡系皇族全部被俘,无一人幸存。之后,康王赵构作为北宋唯一未被金兵俘虏的北宋嫡系皇族,于1127年6月12日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被仍忠于赵宋的李纲、宗泽等将领拥立为帝,重建赵宋,史称“南宋”。1276年2月4日,元兵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5

  • 明末风云录:后金一开始真的想灭了大明王朝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末后金的实力,明末后金现在的位置,大明时后金崛起时间

    一、爱新觉罗祖上,为明戍边从爱新觉罗家族能查到的历史开始,爱新觉罗家族就为明朝戍边,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受到永乐帝朱棣的招抚,开始为名戍边,一直到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也都接受明朝的指挥,即使,努尔哈赤的外祖父叛明,努尔哈赤的祖父与外祖父划清界限也为明朝效力,可见爱新觉罗家族到祖父及父亲这,从来没有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