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阶级矛盾尖锐,再加上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明末农民起义最先在陕北爆发,那里的土地本来就贫瘠,生产十分落后,再加上那时陕西又逢旱灾,同时赋税徭役又很重,这些种种压的人民喘不过来气,所以他们只能选择铤而走险,发动起义。而李自成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英勇善战,而且非常有智慧和谋略,从而得到大家的认可,后来更是接替了闯王的位置,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他好不容易将明王朝这个腐败的朝代给推翻了,占领了京城,但却短短维持了一个月就被满清给灭了,一切终究化为了泡影。下面就具体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李自成失败的这么快。
首先,要知道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主要目的就是要将腐败的明朝给推翻。但在当时,明朝吃了内忧还有外患,这个外患就是满清部落。明朝国内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爆发。外部满清也不断对其进行侵扰,虎视眈眈。而农民起义的针对的就是明王朝,最终在李自成的带领下明王朝是灭亡了,但他却忽视了一点,没有了明王朝,他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罩。
本来明王朝还能和他一起抗击满清部落,但现在明王朝没了,就只剩下李自成率领的部队和满清部落相对抗了。可以说,明王朝和李自成率领的部队是共存亡的,他们应该先一致对外再处理国内问题。所以,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满清的存在,而他自己完全不是满清部落的对手,最后明朝灭亡了,李自成也失败了。
“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句关于李自成的说法一直流传着。李自成心里十分清楚,这些农民之所以选择起义就是因为纳粮交税太重,于是他就提出了均田免赋,意思就是地大家平分了,而且不需要纳粮叫赋税。但是一个军队没有财粮也是没办法维持的,所以李自成主要对那些地主、贵族阶级进行劫掠。到了北京城中更是如此,对那些明朝官员开始进行烧杀抢掠,城中百姓对此更是十分害怕,不敢归顺于李自成。这也是李自成不得民心的主要原因。
但其实,李自成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他带领的军队没有一个核心,他手下的士兵可以说是一群土匪,平日里烧杀抢掠习惯了,对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约束力。李自成军队涣散,没有军纪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初进北京城的时候,李自成就应该像当初刘邦那样对自己的手下立好规矩,不然也不会那么混乱。李自成在军队中也没有什么指挥力,当时入住北京城后,他曾派手下的刘宗敏去山海关对付清军,但刘宗敏却觉得为何自己出去出生入死其他人却在享乐,因此拒绝前往,最终无奈之下,李自成只能亲自率兵前往。由此可见,李自成说话根本就没人听,没有一个规章制度去约束他手下的人。
最后一点就是李自成身边没有什么可以重用的人且他也不会选贤举能。当初吴三桂驻守山海关,但其家眷在北京,无奈之下,吴三桂委屈地投降于李自成。但李自成由于没有约束好部下刘宗敏,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侍妾陈圆圆,这一下子惹怒了吴三桂。吴三桂将李自成在山海关的部队杀了个精光,最终选择造反。就这样李自成失去了和吴三桂联盟的机会。最终清军也在山海关汇集,吴三桂选择投降于清军。于是这两股势力连在一起,最终将李自成给打败了,李自成仓皇逃回北京城,回城后在武英殿上搞了一个登基仪式,就这么当了42天的皇帝。最终清兵打了过来,李自成做皇帝的日子也就到头了,落荒而逃。
时势造英雄,李自成刚开始能有那么多人拥护,是因为他提出的均田免赋让很多农民心动,大家都支持他。但最终失败却也是因为失去了民心,他约束不了自己的部下,没有一个核心的领导,从而让他们肆意妄为,伤害到了人民的利益,最终失败也是必然的。所以,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说的一点都不错,无论是哪个领导者都应该要做到这一点,否则终将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