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9年,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因为受到建文帝朱允文削藩的威胁,终于发动政变,历史称为“靖难之役”。
那我们今天看看朱棣到底有什么底气,竟然敢发动“靖难之役”,而且取得了胜利。
首先,朱棣是朱元璋最能打的儿子,朱元璋也的确最信赖他。朱元璋第一时间将朱棣封为燕王,镇守防御蒙古人的前线北京城。朱棣的确不负老爹的信任,几次把蒙古人打得找不着北。朱棣从中练就了一套攻击力强悍的战术打法。
第二个原因,朱元璋已经将能打的开国功臣都清除完了,在徐达、常遇春、蓝玉等死后,朱棣可以说是当时最顶尖的军事家了。
第三个原因,朱棣的战将也是能力非凡。在朱棣众多名将中,比较有名的有:朱棣的次子朱高煦、 丘福、张玉、朱能、薛禄、李远、谭渊、王真等。他们就相当于朱元璋的傅友德、冯胜、徐达、常遇春等几员大将。由此再次证明--好的团队已经成功了一半。
先说朱高煦,据说他身高七尺余,善于骑射,两腋生有严重的皮肤病,但是当时人们都很迷信,都以为那是龙鳞片,把他看成是奇人。朱高煦很小就霸道、专横。朱元璋就不太喜欢他,认为这个孙子言行轻佻、凶悍不法。 朱元璋还曾对朱棣说:“此子异日当为吾家之祸患也。”可是朱棣却非常喜欢朱高煦,是行军打仗的能手。朱高煦喜欢驾驭蒙古大马,作战时有如风驰电掣,军中大将都对他特别崇拜。在白沟河之战中,朱棣差点儿被瞿能所杀,多亏朱高煦带领数千精骑兵,直扑敌帅部,斩杀瞿能父子。后面的战争中,都是凭着朱高煦的奋力拼杀扭转了战局。
张玉原来是元朝的枢密院都知事,后来投靠了朱棣。张玉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经常给朱棣献上妙计,身兼将相二职,深得他的信任。朱棣说过“吾倚玉足济大事”。张玉在靖难之役最初的几次关键战役中都立了大功。后来,张玉战死后,朱棣悲痛异常。等到靖难成功之后,朱棣追封张玉为河间王,谥为忠武。后来张玉的女儿还嫁给了仁宗,做了皇后。张玉的家族都是明朝中期的重臣和显赫人物。
朱能是仅次于张玉的第二号名将,死后被追封为东平王,位列勋臣之首,世袭成国公,直到明朝灭亡(最后一代成国公被李自成所杀)。朱棣曾说过:“军中大将张玉善谋,朱能善勇。” 张玉死后,朱能就成为朱棣最主要的军事助手。朱能最能体会朱棣深意,关键时刻,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鼓舞士气,朱棣能得到天下,应该说有三分之一的功劳是朱能的。 而且朱能善于安抚士卒,很受战士们喜欢。
谭渊,历史说他“骁勇善战,引两石弓, 射无不中。然性嗜杀”。抓到的战俘谭渊都要坑杀。后来,在一次战争中,马都打累了,失足倒地,谭渊被敌人所杀。朱棣追赠他世袭侯爵。
这几个是朱棣最倚重的大将,在靖难之役中都奋勇杀敌,忠心耿耿,立下了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