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宰相请求出家为僧,不一会又反悔,李世民:我忍你很久了

唐朝宰相请求出家为僧,不一会又反悔,李世民:我忍你很久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502 更新时间:2024/2/4 1:57:35

李世民奉李渊之命,立即到河池拜见太守大人,得到了太守夫妇的热情款待。在宴席上,李世民非常恭敬地对太守夫妇说:

表姑、姑父,小侄离京时父王特备家书一封,请姑父母赴京共商朝政。

太守拆信一开,果然是李渊诚挚邀请,爽快地对李世民承诺:“既然表哥相邀,我自当到长安效力。”于是,隋朝的河池太守归顺了唐朝。这位河池太守是谁?李世民为何称他为姑父呢?此人名叫萧瑀,他和李世民的亲戚关系需要先捋一捋。

萧瑀,字理孙,是梁武帝萧衍的玄孙、西梁明帝萧岿的第七子。同时,萧瑀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隋炀帝杨广的妻弟,杨广的萧皇后是萧瑀的同母姐姐。

萧瑀的妻子独孤氏乃是独孤皇后(隋文帝杨坚之妻)的亲侄女,而唐高祖李渊是独孤皇后的亲外甥。也就是说,李渊和萧瑀之妻乃是姑舅表兄妹。这就是为何李世民会称萧瑀为“表姑父”的原因。可想而知,在当时情况下,萧瑀作为隋朝国舅,凭李渊的一封信就投奔唐朝,是对唐朝多么大的支持。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萧瑀全家来到长安后,李渊立即封萧瑀为宋国公、民部尚书,不久,又兼任宰相。

唐朝实行“群相制”,三省的正副长官皆称为宰相,所以,李渊在位9年,一共有16位宰相,但让人想不到的是,20多年后,到了贞观二十二年,其他15人早已离去,萧瑀却还活动在朝堂之上。只是萧瑀仕途坎坷,曾6次被罢相,六起六落,最后一次竟然因为出家的事情被李世民贬出京城。萧瑀的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唐朝武德年间,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日益凸显,萧瑀作为李渊的亲信,积极站在李世民这边,因此,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继续任命萧瑀担任宰相。但萧瑀脾气暴躁,仗着是李世民“表姑父”的身份,在朝堂上非常跋扈,有一次因政见不合,竟然和陈叔达(陈朝皇室后裔,另一位宰相)打架,简直不成体统。《新唐书》云:

太宗怒,废于家。

萧瑀的这番作为,有损朝廷颜面,被李世民免除官职,在家闭门思过,不久,萧瑀复出。李世民不仅恢复萧瑀的尚书左仆射(宰相)之位,还把女儿嫁给了萧瑀的儿子,二人结为亲家。

萧瑀仗着年长,多次对房玄龄等人颐指气使,有一次,房玄龄有小的过失,萧瑀揪着不放,痛陈房玄龄之恶,李世民看不下去,再一次将萧瑀罢相。

会玄龄等小过失,瑀即痛劾,不报,由是自失,罢为太子少傅。

经过一段时间反思,萧瑀重回相位。当时他的姐姐萧皇后(下图左)身在突厥,萧瑀思念姐姐,曾和突厥有秘密通信,被人弹劾,第三次被罢相。

萧瑀每次被罢免之后,都能很快官复原职,但很快又犯错。从贞观四年到贞观八年,萧瑀又因为弹劾李靖、处事急躁的原因被两次罢免,算下来,萧瑀已经先后五次被罢免宰相。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萧瑀出任歧州刺史,远离京城。直到9年后,也就是贞观十七年,因太子李承乾谋反,萧瑀审理此案有功,再次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这是萧瑀第六次担任宰相。

若论才能、出身,萧瑀足以担任宰相。这也是为何李世民先后5次将萧瑀复职的原因。但萧瑀有个最大的缺点,他为人张狂,有太过挑剔,他喜欢别人长处,却无法忍受别人的缺点,所以,朝廷中的同僚和他都不太亲近。例如,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房玄龄等人留守长安处理朝政。等李世民归来,萧瑀开始告状,《资治通鉴》云:

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瑀性狷介,与同寮多不合,尝言于上曰:“房玄龄与中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

萧瑀不仅诬陷房玄龄结党营私,说房玄龄有谋反之嫌,还说李世民识人不明。

房玄龄是李世民的潜邸旧臣,多年帮李世民运筹帷幄,李世民对房玄龄的信任远超萧瑀。李世民对萧瑀的这种做法,十分不认可,训诫萧瑀:

“卿言得无太甚!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虽不能聪明,何至顿迷臧否,乃至于是!”(《资治通鉴》)

李世民是在说萧瑀太过分,用人要扬长避短,房玄龄固然有缺点,但他能力出众,又忠心耿耿,却被萧瑀说成了佞臣。

萧瑀举报房玄龄,李世民没有采纳,萧瑀内心不得志,对李世民充满埋怨,几次忤逆李世民的旨意。

内不自得,既数忤旨,上亦衔之,但以其忠直居多,未忍废也。(《资治通鉴》)

萧瑀越是发牢骚,李世民对萧瑀不满意,甚至有些嫌弃他(“上亦衔之”),但李世民念及萧瑀是老臣,顾及他的面子,并没有罢他的官。接下来,发生了一件让李世民非常恼火的事情,让李世民彻底爆发了。

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张亮曾是李世民的心腹,张亮在谋反之前,曾一度迷上佛教。有一次,李世民对张亮说:“你这么喜欢佛,为何不出家啊?”萧瑀当时也在场,因为萧瑀被李世民多次批评,有些不得志,便趁机对李世民说:“陛下,臣也想出家。”

李世民本来就有些不喜萧瑀,没想到萧瑀竟然主动请求出家。李世民便说“我知道你们家素来和佛门有缘(萧瑀的高祖父、梁武帝萧衍就曾迷恋佛教,几次以皇帝身份出家),你既然想出家,我也不能违逆你的意思,朕批准了!”

上尝谓张亮曰:“卿既事佛,何不出家?”因自请出家。上曰:“亦知公雅好桑门,今不违公意。”(《资治通鉴》)

萧衍本来并不想出家,他只是打算以此来要挟李世民,让李世民看出他的重要性。所以,他笃定李世民定会挽留他这位“表姑父”。没想到李世民竟然答应他出家,这就很尴尬。

萧瑀沉默一会,又对李世民说:“臣仔细想了想,我还是不出家了。”

须臾复进曰:“臣适思之,不能出家。”(《资治通鉴》)

萧瑀出家的事情,并非《资治通鉴》一家之言,《旧唐书》也曾记载:

会瑀请出家,太宗谓曰:“甚知公素爱桑门,今者不能违意。”瑀旋踵奏曰:“臣顷思量,不能出家。”太宗以对群臣吐言,而取舍相违,心不能平。

作为堂堂宰相,以出家来威胁帝王。见威胁无效,又出言反悔,萧瑀的这种行为,让李世民大动肝火。这件事的结局就是,李世民第六次罢免了萧瑀的宰相,削掉他宋国公的爵位,贬萧瑀到商州任刺史。

李世民之所以会如此对萧瑀,并不仅仅因为萧瑀出尔反尔,而是长期积累太多对萧瑀的不满,趁机爆发而已。正如《资治通鉴》所说:

“卿自请出家,寻复违异。一回一惑,在乎瞬息之间;自可自否,变于帷之所。乖栋梁之体,岂具瞻之量乎!朕隐忍至今,全无悛改!”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自己要出家,结果又反悔,瞬息之间变幻无常,这是宰相该有的气度吗?特别是这句“朕隐忍至今,全无悛改”,意思是:萧瑀:朕忍你很久了!

在李世民心中,哪有什么表姑父,萧瑀不管是出家、还是被贬,注定不能留在李世民身边了。

就这样,萧瑀的宰相生涯彻底终结。不过,这件事也引起了风波。萧瑀被贬,他的姐姐萧皇后(隋炀帝之妻,此时已从突厥接到长安)无法忍受打击,一病不起,当年病逝,享年80岁。

萧皇后去世,李世民非常感怀,又把宋国公的爵位还给了萧瑀。三个月后,74岁的萧瑀生病去世。这位唐朝六起六落的传奇宰相、这位隋炀帝的小舅子、这位唐太宗的小姑父,给自己生命画上了句号。

萧瑀死后,萧氏一族在唐朝长盛不衰。萧瑀的后代有8人做过唐朝宰相,萧家持续兴旺了100多年。

读史使人明智,本文主要通过引用司马光编修的《资治通鉴》来讲述唐朝传奇宰相萧瑀的故事,内容非常详实。《资治通鉴》被称为“帝王的教科书”,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朝一代首辅张居正最推崇《资治通鉴》,甚至将《资治通鉴》作为万历皇帝的教科书。因为《资治通鉴》里面不仅仅记录这1300多年的历史,它记载的更是政治、是权谋、是人性、是兴衰和沧桑。

然而,对于快节奏的我们来说,阅读文言文,尤其是阅读史书类文言文是一件较为吃力的事情。而且,普通的文言文翻译,又难以表达史书的韵味。因此,《资治通鉴》虽好,但很多人却没有机会来读懂它。在4·23读书日来临之际,笔者为大家推荐一套超级优秀的史书,即《白话资治通鉴》。

这套书是台湾著名国学教授黄锦鋐领衔主编,众所周知,台湾是我国传统文化继承较完善的一个省份。这套书由台湾多达27位国学教授历时三年合译而成,不仅尊重原文,贴近历史,而且对《资治通鉴》的解读更加详尽。

书中不仅有许多注释,还有各种插图、地图、谱系表、官职表。可谓“信”、“达”、“雅”俱全。

这套书出版后,曾在台湾省引起哄抢,也曾得到国学大师钱穆和台静农的极力推崇。笔者觉得实在不错,因此忍不住向各位粉丝推荐。现在头条做活动,原价489一套(共十本),对头条用户只需要208元,相当于20.8元每本,可以说物超所值。相信你读一遍这套书,你的人生境界会有比别人多走1300年人生路的厚重感。这套书在头条上架以来,好评率极高,之前的10000套已经卖光,现在新上架了一批,又卖出去近3000套。下面是这套书的购买链接,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有疑问的可以留言哦。

); }

白话资治通鉴【全套共10本】

¥208

购买

更多文章

  • 淝水之战:八万北府兵大破百万虎狼之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淝水一战相关资料,淝水之战的淝水是哪一条河的资料,淝水一战

    而此时在中国北方,各派势力征战不穷,五胡十六国你方唱罢我登场,终于,一个雄才大略的男人结束了乱世,横扫中原,统一北方,他就是建立了前秦王朝的氐族人苻坚。他352年称帝,一路征战,376年,灭前凉和代国,前秦王朝统一北方。雄心勃勃的苻坚大帝自然不会只满足于一半的河山,这位雄姿英发的男人看着自己的江山,

  • 追随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十位将领,下场各不相同,谁最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了多少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和太子妃完整版,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是发生在哪年

    按照李世民阵营的说法,他们之所以发动玄武门之变,完全是因为事先得到确切消息,说是李建成、李元吉准备谋害李世民,后者属于被动发难。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说法不一,按照《旧唐书·长孙无忌传》的记载,李世民是带着十名心腹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这十个人分别是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

  • 自古太子都爱谋反?为何汉武帝、唐太宗、康熙的太子都要谋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武帝和康熙的关系,康熙平定太子谋反,康熙的太子为什么要谋反

    1. 戾太子刘据,7岁立为太子,悲情自杀西汉汉武帝建元二年,淮南王刘安来长安朝拜,在拜见过汉武帝和窦太后后,太尉田蚡秘密约见刘安,对刘安说:"当今武帝继位十余年都没有儿子,您是高祖皇帝的亲孙子,诸位藩王就数您最贤明,一旦皇上发生不测,除了淮南王您,还有谁更适合做天子呢?"淮南王刘安听过此话后窃喜。不

  • 李世民召见中亚使臣,使臣说:我也姓李!李世民泪流满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突厥使臣李世民,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李世民真的姓李吗

    三年后,李世民派李靖、薛万彻等人领兵10万,打败突厥,颉利可汗被灭。此后,唐朝继续远征西北,吐谷浑、吐蕃、高昌国等国纷纷向大唐臣服。此时,远在中亚的吉尔吉人,建立了一个叫“黠戛斯”的国家,他们派了一个使臣,不远千里,从遥远的中亚,穿过西域来到长安,朝拜唐太宗。谁知使臣刚开口,就和李世民攀起了亲戚,使

  • 冒牌的千古名君:唐太宗的皇帝生涯,就是不忍卒读的“烂账史”!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千古帝王之唐太宗,唐太宗成为千古名君的原因,唐太宗(千古明君)

    首先说明一点,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完人,任何一位以“伟光正”形象示人的皇帝,背地里可能都有一大堆不忍卒读的“烂账”,比如号称“尧舜之君”的唐太宗。杀兄、杀弟、杀侄。谈论“玄武门之变”中孰是孰非,是一个很无聊的话题,如果李建成有抢先一步的机会,他必然也会率先发难。所以,事后李世民一再把自己打扮成被迫害者角

  • 一个心机婊的人生 唐太宗李世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为李渊次子。童年时代的李世民,可是一个真正的皇族公子,由于当时的皇太子是李建成,所以李世民根本不能得到有关帝王的特殊教育。但他受到的仍是其他普通家庭所受不到的典型的上层儒家教育。李世民童年时就非常好学,文武都很厉害。而且在后来作为皇帝时表现出的他精通历史、经济、书法、军事,可以知道童年

  • 背全李白的诗,穿越到唐朝,能击败李白成为诗仙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李白简介资料,男子穿越到唐朝背诗被叫诗仙,历史上李白最好的诗

    在很多穿越小说里,有这样的桥段,主角穿越到异时空,盗用一些唐诗宋词,就成为顶礼膜拜的大诗人,技惊四座。假如有个无耻的法外狂徒张三,先花一段时间死记硬背,将李白的诗背得滚瓜烂熟,然后,他在穿越到李白出生前。那么他能击败李白,成为诗仙吗?《庆余年》范闲背李白《将进酒》名场面01、诗仙李白李白是唐朝著名大

  • 李世民登高远望:你看到我媳妇没?魏征:我只看到你的父亲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魏征是李世民的一面镜子,李世民魏征大唐情史,李世民魏征直谏图片

    长孙皇后是隋朝名将长孙晟的女儿,因为父母早亡,从小跟着哥哥长孙无忌在舅舅高士廉家中长大。13岁时,长孙皇后嫁给了李世民。后来李渊和李世民起兵反隋,长孙皇后和他的哥哥、舅舅一路跟随李世民,她和李世民可以称得上是患难夫妻。李世民登基后,册封妻子为皇后。长孙皇后贤良淑德,一方面教育子女,另一方面劝自己的哥

  • 从《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何监致仕,浅谈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致仕制度的发展轨迹,长安十二时辰关于唐朝生活的描述,唐朝致仕制度什么时候开展

    太子对这位耆老格外尊崇,特许东宫药园可以随时为其供药。贺知章致仕之后,把京城房产全都卖掉了,只剩了这一座还在,可见是非常喜欢……李泌踏进寝屋,定了定神,深施一揖:“李泌拜见贺监。”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一个80岁的老臣,虽然已经退休,不管是当朝皇帝,还是太子,乃至官员,对贺知章都非常尊重。本文不谈论《长

  • 慈禧为何临死还要毒杀光绪?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慈禧为啥害死光绪,为什么慈禧死前要把光绪毒死,为何慈禧临死前一定要毒死光绪

    慈禧是咸丰帝的女人,两个人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同治皇帝,因为风流成性,据说得了那方面的病,没法治愈就挂了。此刻要命的是慈禧的丈夫和儿子都去世了,所以,她也就没有孩子了。这对于慈禧来说,是比较苦逼的一件事呀。这大清的江山,以后要交给谁呢?慈禧因为死了丈夫,又不能再嫁,所以肯定是不会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