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背全李白的诗,穿越到唐朝,能击败李白成为诗仙吗?

背全李白的诗,穿越到唐朝,能击败李白成为诗仙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986 更新时间:2024/2/4 1:56:55

在很多穿越小说里,有这样的桥段,主角穿越到异时空,盗用一些唐诗宋词,就成为顶礼膜拜的大诗人,技惊四座。

假如有个无耻的法外狂徒张三,先花一段时间死记硬背,将李白的诗背得滚瓜烂熟,然后,他在穿越到李白出生前。

那么他能击败李白,成为诗仙吗?

《庆余年》范闲背李白《将进酒》名场面

01、诗仙李白

李白是唐朝著名大诗人,出生于长安元年(701年)。

李白自称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

李暠是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开国之君,自称西汉飞将军李广十六世孙。

后来唐高祖李渊的爷爷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虎曾是李暠的五世孙。

因此,李暠的十一世孙唐玄宗李隆基曾追封李暠为兴圣皇帝。

换言之,李白其实就是自称自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远房堂侄,李隆基堂叔。

至于到底是不是,只有老天爷才知道。

因为,李白把族谱给搞丢了,就算他凑上去想混个大唐宗室,也没人搭理。

说白了,这都是李白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说法。

实际上,李白出自一个商人家庭,他曾随老爹李客到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讨生活,后来才定居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

李白画像

李白自幼才华横溢,资质过人,他很想从政当官。

在唐朝,一个人想做官,有三个主要途径,第一,参加科举;第二,家中长辈是大官,门荫入仕;第三,官员引荐。

李白是商人子弟,无法参加科举考试,也无法通过门荫做官。

因此,李白想做官只有走官员引荐这条路。

这条路,最重要的是名声,只有李白有名声,才会被官员引荐,而且名声越响,越管用。

李白怎么才能获得名声?

唐朝是一个诗的国度,会写诗就是一条捷径。

开元八年(720年),宰相苏颋被贬益州。

李白得知消息后,写了一篇《大猎赋》和一首即兴诗《春感》,自荐给苏颋。

苏颋看完李白的诗,惊为天人,称赞李白道:“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

苏颋的意思是说,李白将来可以和西汉大文豪司马相如相媲美。

苏颋不仅是宰相,还是当时文坛领袖,他一点完,李白开始声名鹊起,成为蜀中俊才。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走出四川,“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处写诗刷名声,希望有人能拉他一把。

经过一番游历,李白认识了孟浩然、李邕、孟少府等一帮好友,他混进了大唐诗人圈子,也逐渐打响了自己的名声。

安州都督马都督夸李白是个奇男子;

道教领袖、皇帝的座上宾司马承祯夸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以同游八级之表。

一时间,宗教、官场、文坛都有人在捧李白。

然而,李白因为出身太过卑微,一直没能做官,生活窘迫。

为此,李白先后娶了高宗朝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为妻。

李白其实就是倒插门,做了许家上门女婿。

李白想利用许家人脉,走上仕途,可许家并没能帮助他。

(后来李白又做了上门女婿,娶了武则天和唐中宗时期著名奸相宗楚客的孙女为妻)

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又跑去了长安拉关系,结识了张垍、杜甫等人。

此后几年,李白认识了贺知章、玉真公主唐朝权贵,打出了“谪仙人”的名号,还跟唐玄宗搭上了关系。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接到了唐玄宗的诏书,来到长安,担任供奉翰林,专门陪在唐玄宗身边,写诗文娱乐。

李白从此名扬天下,成为一代大诗人。

李白

当然,李白这性子实在不适合当官,恃才傲物,不懂迎合。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李白很快就从巅峰坠落谷底,从此再也没有翻身,后来更是参与到了永王谋反案。

要不是妻子宗氏、好友高适、名将李光弼等人救他,李白就被砍了脑袋。

上元二年(761年),走投无路的李白,不得已只好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

上元三年(762年), 李白病逝。

《李白与当涂》描绘的李白醉酒捉月而死场景

临终前,李白将自己的诗文草稿交给了李阳冰,李阳冰整理成为了《草堂集》。

李白目前存诗一千多首,他的诗豪迈奔放,想象奇特,清新飘逸,意境奇妙,是浪漫主义诗歌巅峰,因此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齐名,是大唐诗坛双壁。

02、大诗人张三

我们假设法外狂徒张三,是个文科生,过目不忘,记忆力很好,他将李白一千多首诗背得滚瓜烂熟,然后穿越到李白出生的701年。

也就是说,张三可以抢在李白作诗之前,将熟记于心的诗发表出来。

这样一来,张三就能顶替李白,成为这些诗的作者。

很快,张三发现一个问题,顶替李白很容易,难的是他怎么才能他别人知道自己写的诗呢?

发个朋友圈?唐朝没有手机,没有网络!

找个报社发表?唐朝没有报纸!

参加快乐诗人、大唐好诗歌比赛?唐朝也没举办过这些比赛。

现代人经常用的传播媒体,唐朝通通都没有!

那张三该怎么把这些诗传播开来呢?

首先,张三可以找个人多的闹市街头,大声朗诵,这些人就会成为张三的第一批传播者。

问题在于,古代人活动空间非常小,有很多普通老百姓一辈子的活动范围就在一个县甚至是一个镇,一辈子都很难去几次县城,跨省游动,更是少之又少。

就算他们听到张三背诗,或者张三发传单,也只能小范围传播,成为一个乡村诗人。

因此,张三还要找经常到处溜达的驴友,比如游历的诗人,辗转各地的官员、商人。

可张三也不能到处跟着这些人转。

这时候,张三有另外一个办法。

他可以在旅馆、驿站、风景名胜地,将自己的诗涂鸦在墙上,然后署上自己的大名。

这些人一看到这么好的诗,就会立马点赞,开始帮张三宣传。

这也是交通讯息不畅的古代,诗人们常见的一种扬名方式和隔空交流方式。

比如,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每到一个驿站,就会溜达几圈,看好朋友元稹有没有在墙壁上留诗。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

所以我们看到的诗,很多都是诗人们写在旅馆、驿站、风景名胜地的墙壁上的。

李白剧照

03、扬名天下

如此一番操作,张三开始有了点名气,终于从一个乡村诗人成为小有名气的诗人。

有了名气,张三就会开始结识很多诗人朋友,组个饭局,开个诗会,互相赠诗寄诗。

这些朋友会第一时间传播给其他人。

张三的诗越好,传播越快,粉丝收割越快。

这也是古代诗人扬名立万的一种方式。

而且,在这些诗会和饭局上,张三可以结识一些地方官,弄点官方背景。

久而久之,张三成为广为人知的诗人。

张三越来越有名,粉丝也会越来越多,这些粉丝也是扩展名气,增强影响力的助力。

比如有个铁粉叫汪伦,他就会叫张三赠诗。

张三可以来首《赠汪伦》

张三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一激动,会不遗余力地为张三宣传。

文会图

不过粉丝的帮助是有限的,张三距离成为顶尖大诗人还差最后一步,鉴定!

谁鉴定最有用?王公大臣或者皇帝!

张三可以带上自己的诗,主动去大臣府上拜谒这些大老爷,要是运气好,大老爷还能提拔张三做官。

这就是干谒诗,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等一众诗人都这么干过。

说白了,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

张三一通自我推销,终于可以为最高级的客户——唐玄宗服务。

唐玄宗就会让张三写诗,这就是应命赋诗。

唐玄宗让张三写什么,张三就得写什么,还得写出花来。

给皇帝写诗,旁边会有专门的官员记录在册,方便传播,而且经过皇帝鉴证,张三可以真正名扬天下,成为一代大诗人。

这是古代诗人扬名天下的最高门庭,也是成为顶尖大诗人的最佳途径。

唐明皇见张老

04、正主上门

人怕出名猪怕壮,张三出名了,就得频繁参加诗会,一直在这个圈子转。

转多了,诗人们就会相互讨论。

终于有一天,张三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正主李白找上门来了。

李白看过张三的诗后,肯定会觉得奇怪,张三的诗怎么跟自己想写的诗这么像?

李白会跟张三写信一起探讨交流,并且指出诗中的错误,进行修改。

李白话剧

张三懵圈了,他背的就是李白的诗,李白怎么会修改?

因为张三背的诗,是经历了一千多年传播才看到的版本。

李白太有名了,他的诗经过传播,会产生很多版本,这些和李白原版有很大的出入。

比如李白名篇《将进酒》,张三背的是宋朝人流传的版本,敦煌出土的就是另一个版本,连名字都不同,叫《惜罇空》。

张三背的“朝如青丝暮成雪”,敦煌版是“朝如青云暮成雪”;

张三背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敦煌版是“天生吾徒有俊才”;

张三背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敦煌版是“古来圣贤皆死尽”……

实际上,敦煌版才更符合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

而且,李白还写了很多张三不知道的诗,每篇都是佳作。

这是因为,古代诗人的诗,由于各种原因,流传到后世的往往十不存一!

张三所熟背的一千多首诗,只是李白诗的一小部分。

换言之,李白还写了很多诗是张三没有背的。

更恐怖的是,古代诗人为什么会写出好诗,那是因为他们有这个基础,他们可以随机应变,在各种场合反映自己真实水平的诗。

而张三只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做到的。

况且,中国文字、语言、语法变化太大,张三用现代方式去唐朝应酬,肯定会出纰漏。

哪怕张三窃取了李白一部分诗,李白也可以用其他诗扬名天下,张三想取代李白,无异于痴人说梦。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张三就算熟背所有流传下来的李白诗,他也永远无法击败李白!诗仙也还是李白,而不是张三。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投机取巧永远干不过真才实学!

PS:

本文纯属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请各位朋友轻喷。

更多文章

  • 李世民登高远望:你看到我媳妇没?魏征:我只看到你的父亲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魏征是李世民的一面镜子,李世民魏征大唐情史,李世民魏征直谏图片

    长孙皇后是隋朝名将长孙晟的女儿,因为父母早亡,从小跟着哥哥长孙无忌在舅舅高士廉家中长大。13岁时,长孙皇后嫁给了李世民。后来李渊和李世民起兵反隋,长孙皇后和他的哥哥、舅舅一路跟随李世民,她和李世民可以称得上是患难夫妻。李世民登基后,册封妻子为皇后。长孙皇后贤良淑德,一方面教育子女,另一方面劝自己的哥

  • 从《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何监致仕,浅谈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致仕制度的发展轨迹,长安十二时辰关于唐朝生活的描述,唐朝致仕制度什么时候开展

    太子对这位耆老格外尊崇,特许东宫药园可以随时为其供药。贺知章致仕之后,把京城房产全都卖掉了,只剩了这一座还在,可见是非常喜欢……李泌踏进寝屋,定了定神,深施一揖:“李泌拜见贺监。”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一个80岁的老臣,虽然已经退休,不管是当朝皇帝,还是太子,乃至官员,对贺知章都非常尊重。本文不谈论《长

  • 慈禧为何临死还要毒杀光绪?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慈禧为啥害死光绪,为什么慈禧死前要把光绪毒死,为何慈禧临死前一定要毒死光绪

    慈禧是咸丰帝的女人,两个人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同治皇帝,因为风流成性,据说得了那方面的病,没法治愈就挂了。此刻要命的是慈禧的丈夫和儿子都去世了,所以,她也就没有孩子了。这对于慈禧来说,是比较苦逼的一件事呀。这大清的江山,以后要交给谁呢?慈禧因为死了丈夫,又不能再嫁,所以肯定是不会生孩子

  • 美丽的外表下不一定有颗美丽的心 珍妃为慈禧所杀为何不值得同情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慈禧为什么杀珍妃,慈禧太后宠爱珍妃,慈禧太后珍妃纪录片

    美丽的外表下不一定有颗美丽的心 光绪十四年(1888年),珍妃、瑾妃姐妹在秀女大选中成为嫔。当时的皇后已被慈禧太后指定,就是其侄女叶赫那拉氏。活泼开朗、天真烂漫的珍妃入宫后不久,就深得光绪的喜欢,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晋嫔为妃。 民间传说,由于光绪宠爱珍妃,对皇后隆裕也就较后冷漠。皇后隆裕心里

  • 从刘秀到康熙 ,1700年“天花史”,中国如何帮世界战胜天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16-17世纪关于天花的历史故事,历史上名人对天花的评价,历史上哪个皇帝得了天花

    汉光武帝刘秀像小编需要说明的是,天花并非只有1700年历史,在光武帝刘秀之前、康熙帝之后,天花依然存在,小编的论述重点在从刘秀到康熙这1700年内,古代人民是如何面对天花、了解天花、战胜天花的。天花的发展史从世界范围内来说,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在古印度就有天花的存在了,只是古代人流动性不是很大

  • 康熙题字写大了,大臣偷偷比划3个字,康熙改字沦为笑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康熙写退字,康熙亲笔书法题字,康熙皇帝题字怎么写

    康熙的一生,堪称雄才大略,不仅在开疆僻壤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在用人方面,也把帝王之术应用到了极点。康熙因为在位时间久(61年),所以他身边的大臣如云,如果有贪赃枉法的,哪怕像索额图、明珠这样的大权臣,康熙也毫不留情。但康熙一生,只对一个人手软,此人就是高士奇。当年高士奇被御史弹劾,重罪难逃,康

  • 乾隆被指“盗墓贼”,“盗取”明十三陵金丝楠木?谣言还是属实?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乾隆盗金丝楠木,乾隆取走十三陵的金丝楠木,乾隆盗楠木的真实故事

    这位清代皇帝自带热搜气质,身上充满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称得上中国历史上的话题皇帝了,从他的身世到皇位继承“合法性”的问题再到风流艳遇故事,件件丰富多彩桩桩勾人好奇。其中,八卦热度最高最普遍的问题,怕是乾隆皇帝盗用明十三陵之金丝楠木的事件了吧?那么,乾隆帝到底有无盗用呢?如果盗用了,都用在何处了呢?

  • 顺治皇帝驾崩,一男一女自愿殉葬,他们身份特殊,非死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顺治驾崩最大的秘密,顺治死后有妃子殉葬吗,顺治皇帝殉葬的秘密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在历史长河中,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他们去世时,都有人殉事件的发生。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时,后宫无子女的嫔妃一律殉葬,多达40位嫔妃随“太祖”而去。明成祖朱棣驾崩,也有16位嫔妃殉葬。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明英宗的自身经历让他最终选择

  • 雍正去浙江视察,大臣女儿端出4盘菜,雍正回京立即举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雍正上位后对其他皇子的处置,雍正举荐14阿哥,雍正的临终嘱托

    时间是康熙四十二年夏天,先是长江水位告急,然后江南(江苏、安徽两省合成)、浙江普遍遭遇水灾,位于杭州周边的淳安县水灾最为严重,康熙派遣雍正(当时还叫胤禛,爵位是贝勒,下同)前去浙江视察赈灾情况,和胤禛一起前去的还有十三阿哥胤祥。康熙为何要派胤禛前去,第一是太子胤礽举荐,第二是胤禛素来顾全大局,为人刚

  • 梁启超与康有为,一个真君子,一个伪圣人,从晚年生活便可看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梁启超康有为简介,梁启超和康有为谁最好,梁启超跟康有为谁历史地位高

    梁启超,1873年生于新会茶坑村的一个士绅家族,后来成为了中国近代以来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1890年,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梁启超通过好友陈千秋认识了当时已经颇有名气的康有为,而梁启超早已对康有为关于时政的一些见解和学识大感钦佩,于是决定拜入康有为门下,成为他的弟子。拜康有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