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代天巡狩,弹劾百官!明代的七品小御史权力到底有多大?

代天巡狩,弹劾百官!明代的七品小御史权力到底有多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934 更新时间:2024/1/24 18:25:31

在大大小小的电影、电视剧中,明代的“四大才子”、“海瑞”、“锦衣卫”等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一个主题。而提到明代,其实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位,这个职位的品秩只有七品,和县令平级,但是却可以直达天听,涉及地方的小案件自己就有权处理,而涉及到皇亲国戚、一方大员的重案大案,他们也可以直接弹劾,让这些无论是一二品的地方大员还是贵为皇亲国戚的亲王都瑟瑟发抖,这神奇的职位就是著名的:御史!

今天我们就简单聊一下明代的七品小御史,他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御史这个职位其实由来已久,早在秦始皇时期就设置了御史大夫这一职位,帮助皇帝弹劾百官。到了汉代,则在秦代的基础上成立了御史府/御史台,御史大夫一度成为最顶级的官员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

到了隋唐、两宋时期,御史制度迎来了大发展,不但监察朝廷官员,还监察地方官员。但是到了明代之后,御史制度最终形成了一部精密的国家监察机器,并且一度和“锦衣卫”一样成为官员们闻之色变的大杀器。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吸取历朝历代灭亡的教训,为提防权臣把控朝政,通过胡惟庸案直接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宰相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胡惟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

在废除宰相后,整个六部的各种繁琐工作都由皇帝来亲自负责,于是贫苦出身的朱元璋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工作,加班到半夜才可以休息,长此以往,哪怕是朱元璋这样天下第一号勤奋的皇帝也受不了,忙到头秃也处理不完那么多的国家大事。

于是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皇帝开始设置“四辅官”,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但是没过两年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时候,皇帝废除了“四辅官”制度,建立了内阁制度,设殿阁大学士若干人,侍从皇帝左右,随时备皇帝顾问,这就是“内阁”的前身。

众所周知,朱元璋因为出身贫苦,所以极度痛恨贪官污吏,对于贪官甚至规定剥皮实草这样残酷的制度。

而为了能在全国范围内监督官吏是不是贪污受贿,就在大理寺,刑部之外设立督察院,督察院下设御史负责巡查监督全国官吏。

大理寺、刑部和督察院三者互相联系,互相监督,最大程度保证案件的公正、公平、阳光。一般处理案件的顺序是:大理寺先接到一个案件并进行审议,而刑部负责定罪,之后所有的案件资料、人犯都要全部交到都察院手中,再进行一次审查,审查后资料和人犯再次返回大理寺复核。这样一个案件的流程才告结束。

督察院的院首官职叫做左都御史,这个官职比较大,是正二品;左都御史下设监察御史,负责日常出差巡视,大致是按照省来分派的,每个省三到五人,为十二道监察御史,明末变为十三道。

明朝的政治制度

监察御史根据巡视的内容不同,还可以细分,比如去地方巡视的叫巡按御史,也就是明代古装戏高频词汇之一的“八府巡按”;如果是巡查盐务就叫做巡盐御史(盐务是国家命脉经济,贩卖私盐是严重的犯罪);巡查漕运则是漕运御史。

其中以巡按御史为主,每年都会派出到各地进行巡查。巡按御史的官职不高,只有七品,看似是个“芝麻官”,但是职能范围并不小,乃是天子派出巡查,代天子出巡,是“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权力极大。换言之,如果地方官得罪了御史被穿小鞋或者是渎职失职被发现,很可能不通过皇帝直接一波操作,就凉透了。

而且巡按御史要是发现了地方官员有政绩却没有汇报,或者地方官贪赃枉法而没有处理,等待御史的将是打屁股、发配边疆这样的严肃处理:“若知善不举、见恶不拏、杖一百、发烟瘴地面安置!”

所以说地方官员看到七品的御史可以说是又爱又恨,怕御史随便风闻一些不好的事情,自己这乌纱帽就有可能不保,但是如果想要自己的政绩被皇帝注意,也是要通过御史来传达的。

无论地方官官居何位,在地方地位如何,哪怕是“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面对御史必然不能轻视,否则若是被御史参一本,后果是什么样很难说。毕竟这帮人素来以三寸不烂之舌闻名,咬文嚼字是一等水平,只用纸笔也能挖出一个陨石坑并在坑的边缘对着地方官就是一脚。

而且明代的御史一般只担任一年就换人活着换地方了,这样下来,地方官好不容易认识了一个熟悉的御史,结果啥都没干就又换了一个生面孔,可以说最大化的避免了地方官员和御史的勾结。

举个栗子,明代嘉靖年间,在鸽王皇帝的统治下,有一个特别刚的御史叫王仪。这位虽然官位不高,但是刚正不阿,不惧权贵。在嘉靖七年(1528年)奉命巡按陕西时,发现秦王府是地方一霸,横行霸道,大肆侵占百姓的产业,剥削地方百姓。经过调查,王仪没有畏惧秦王皇亲的地位,要求秦王府将强取自百姓的产业物归原主,秦王朱惟焯自然是非常不愿,却也没有其他选择,更不敢随便杀害御史。

治理了一位王爷的不端品行之后,王仪再接再厉,后来又巡按河南,惊闻赵王府辅国将军朱祐椋在当地仿佛土皇帝,手下一批亡命之徒,杀人劫财无恶不作已经长达10余年之久。百姓深受其害,却因为天高皇帝远而无从伸冤。王仪当即联合河南巡抚吴山上奏嘉靖皇帝,陈述赵王暴行。最终皇帝大怒,朱祐椋被剥夺爵位,沦为阶下囚,可谓是大快人心。

这是御史的正面案例,但是凡事人,便有君子小人之分,御史手握替天巡牧之权,若是自己品行不端贪赃枉法又该如何呢?

为了制衡御史,首先御史的品级很低,论硬性地位,御史不但不如地方大官和亲王,甚至只和七品县官平级;而且若是御史在出巡时违法犯罪,将从重处理,“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以此震慑。

比如大清官海瑞就曾直言当时巡按江浙的都御史鄢懋卿收受贿赂,勒索官员的恶行,鄢懋卿心中有鬼,害怕海瑞检举,最终怂到绕着海瑞任职的淳安走。这也是地方官和御史之间的相互博弈制衡。

地方官和御史之间少不了博弈

因此,御史一职虽然官职不高,但是责任重大,是皇帝制衡地方官,监察百官的一个重要途径。“御史撞柱”在影视剧中都快成为了一个梗,也体现了御史的职责和形象,皇帝一般不杀直言检举和劝谏的御史,也相应设置了约束御史的制度,可谓煞费苦心,不禁让人感叹:皇帝是个智商活儿,真是不容易啊。

文/以史为鉴

图/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明代御史制度探微》、《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的兴废》、《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研究》、《明代御史制度的特点》、《明代御史制度的机构设置》、《明代内阁的形成》、《明史讲义》等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更多文章

  • 一个“贼配军”,竟撑起北宋王朝,死的却很窝囊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看过《水浒传》的朋友肯定听过“贼配军”这个词汇。在北宋的时候,人们犯罪后,有一种刑法,将犯人处以流刑,发配边疆地区戍边充军,同时为容易辨识军犯,同事防止其逃脱,还要在他的脸上刺字。比如《水浒传》中宋江、林冲、武松等人,都曾被刺配,被人们骂为“贼配军”。而在历史上撑起北宋王朝的这位“贼配军”是谁呢?此

  • 岳飞不撤兵,北伐一定赢?根本不可能,南宋无力灭金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如果岳飞不死南宋能收回失地吗,如果岳飞不死南宋会北伐成功吗,南宋岳飞资料道客巴巴

    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宋金双方的实力,以及当时的战场形势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当时认为岳飞不撤兵,北伐就能成功的人,不在少数,但大多是书生士大夫,他们对于战争形势,以及双方的实力并不了解,完全是出于愤慨,这一情绪深刻影响了后人。首先,我们先看看宋金双方当时的军事实力。先说南宋,据历史学

  • 明朝版“越战”:出兵八十万,交战二十多年,最终丧师失地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越战纪录片完整版,明朝越战真实情况,丧师失地

    这场战争就是明朝初年的南征安南之战!安南指的就是越南北部地区,自秦朝开始此地原属于中国领土,一直到五代十国时期才独立建国。此后,统治安南的政权一直向中原王朝朝贡,成为其藩属国。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统治安南的陈朝最先表示臣服,朱元璋大喜,册封其国君为安南国王。但是到了1400年,安南国内爆发政变,宰相胡

  • 儿子被害死,朱元璋却骂他死有余辜,揭开明朝皇室丑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儿子死的最惨的一个,明朝皇帝评价朱元璋,王立群说明朝朱元璋

    话说朱元璋一生共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人数比一个排还要多。长子朱标被封为太子,其他儿子被封为亲王,分封到全国各地。在众多的儿子中,除了长子朱标外,朱元璋最重视的就是次子朱樉,但恰恰就是朱樉让朱元璋非常失望。按照正史记载,朱樉也是马皇后所生,比太子朱标仅小一岁。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诸子,15岁的朱

  • 崇祯骂他欺世盗名,乾隆赞他一代完人,他誓死抗清,令人敬仰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乾隆评价崇祯,乾隆和崇祯的能力,崇祯抗清名将有哪些

    他就是明末著名学者、抗清名臣黄道周!黄道周是福建漳浦人,天启二年考中进士,历任翰林编修等职,到崇祯年间担任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展书官。崇祯二年,黄道周第一次顶撞了崇祯皇帝。此时大学士钱龙锡因曾举荐袁崇焕,受到株连。满朝官员无一人敢出声,唯有黄道周先后三次上书。在奏折中,黄道周直指崇祯帝的过失,引起了崇

  • 生同衾,死同穴!从北宋古墓发现的“过仙桥”闲说古代丧葬形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二仙桥古墓,宋代坟墓的埋葬方法,北宋仙桥古墓图片大全

    近日,在湖南省宁乡市坝塘镇南芬塘村杨家湾,当地考古专家对一个古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一个夫妻合葬墓。这个墓葬出土的文物不是很多,仅仅出土了四件釉陶罐,还有一些棺钉等,但是在这个看似普通的墓葬中,却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在两个相邻墓室墓壁的中间,留了一个小窗户相通。图注:湖南省宁乡市北

  • 天上掉皇冠!14岁少年“躺着”做皇帝,统治明朝45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童年最惨皇帝,大明最鸡贼的皇帝,明朝16帝奇葩事件

    事情还得从明朝正德十六年三月底说起,一向平静的湖北小城安陆顿时热闹了起来,一个来自北京朝廷的豪华使团抵达了这里,主要成员有司礼监太监谷大用、韦霦、张锦,内阁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礼部尚书毛澄等人。“正德八虎”之一谷大用扯着公鸭嗓宣读了一封诏书:嘉靖皇帝画像“朕绍承祖宗丕业十有七年

  • 他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为何却绝食自尽?以死向皇帝抗议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此人名叫刘廷让,原名刘光义,出身将门,他的曾祖刘仁恭在唐末五代时期割据一方,占据着幽州地区。后来,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发动政变,囚父杀弟,于是年幼刘廷让跟随父亲刘延进逃到了中原地区。成年后的刘廷让身强体壮,且武艺高强,因此得到了郭威的赏识,“周祖镇邺,以隶帐下”。郭威称帝后,刘廷让在禁军中任职,“补内

  • 被刺杀的明朝名将:推荐刘伯温出山,却被朱元璋“断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伯温一死朱元璋大开杀戒,朱元璋吃了刘伯温面条,朱元璋在刘伯温屋里吃面

    此人就是明朝开国功臣、名将胡大海!据史书记载,胡大海是虹县人,“长身、铁面,智力过人”。朱元璋起兵之时,胡大海就前来投奔,担任前锋。之后,胡大海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被封为右翼统军元帅。之后,胡大海协助邓愈镇守宁国,领兵占领徽州。元将杨完者领兵十万前来攻城,被胡大海击败,接着他又领兵追击,“再败杨完者

  • 明朝最低调功臣:智谋堪比刘伯温,归隐山林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刘伯温智谋全书下载,明朝最有谋略的将领

    他就是堪称朱元璋的智囊的朱升!在《明史》中,关于朱升的记载非常少,但他却是明朝建立过程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朱升是安徽休宁人,虽然家境贫寒,但朱升刻苦好学,博览群书,于1348年考取进士,名列第二。朱升曾在元朝担任过池州学正,后见天下大乱,弃官隐居,潜心研究学问。1357年,是朱升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