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雁门之围时隋炀帝大哭,竟成了隋朝崩溃的催化剂

雁门之围时隋炀帝大哭,竟成了隋朝崩溃的催化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876 更新时间:2024/1/18 17:27:14

撰文:乔西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01.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大隋朝的皇帝杨广被突厥人围困在雁门。

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突厥军队猛攻雁门,杀声震天,箭矢甚至射到了皇帝的脚下,皇帝惊恐万状,抱着自己的小儿子赵王杨杲痛哭流涕,哭得双目浮肿。(上大惧,抱赵王杲而泣,目尽肿。)

大臣们不敢相信,面前这个被突厥人吓得魂飞魄散的皇帝和当年那个壮志满怀、精力无限的君主是同一个人。毕竟皇帝给他的臣民们留下的印象一直都是无比威严,聪明绝顶的。

可如今真正的危机降临,他却战战兢兢,束手无策,丝毫没有一国之君的气魄。想当初,他刚继位时,豪情万丈,一心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想要超越秦皇汉武,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一帝。

现在,千古一帝的梦彻底破灭了。大臣们望着泪流不止的皇帝,心急如焚,没有人知道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就像没有人会想到九五至尊的天子竟然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一样。

其实在第三次东征结束,大隋朝一无所获之后,杨广就已经明白,自己不可能成为千古一帝了。但是他实在是不甘心,那可是他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编织的无比恢弘壮丽的梦。那是他的精神支柱,他怎么能轻言放弃?

于是他决定再度出巡塞北,为的是拿回属于千古一帝的威严。他明白,三次东征让隋帝国的威望一落千丈,他的藩属国们惊讶地看着他一次次在辽东受阻,看着帝国内部民怨沸腾,动荡不安。也许那些曾经臣服于他的各方霸主现在正在重新审视他,思考他到底还值不值得他们摆出恭敬的态度,思考到底谁才是整个天下的霸主。

这种被审视的感觉令杨广很痛苦,他无法忍受威严的丧失。他其实很清楚,事情看起来非常复杂,但实际上也没那么复杂,只要大隋最强大的邻居突厥愿意臣服,那他千古一帝的梦就还有转机,他就还是天下的共主。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的一天,突厥的民可汗在牙帐中接见了来自大隋的使者长孙晟。长孙晟此行的主要目的在于安抚突厥人,以免他们把皇帝的北巡当成军事行动而惊慌失措。当然,此举也暗含了皇帝将要北巡,要启民可汗做好准备的深意。

#02.

不过从史书的记载来看,长孙晟显然对启民可汗的准备不太满意。

他指着营帐前的杂草说道:“这草非常香。”启民可汗听了他这句话,也俯下身去闻了闻,说道:“我怎么没有闻出草的香味?”

长孙晟答道:“自古以来,天子巡幸,诸侯王都要亲自打扫道路,把道路上的杂草铲除,这样才能表示自己对天子的恭顺之心。现在我看到牙帐外杂草丛生,还以为是大汗特意为天子留的香草呢。”

启民可汗听后恍然大悟,急忙说道:“奴之罪也,奴之骨肉皆天子所赐,得效筋力,岂敢有辞?特以边人不知法耳,赖将军恩泽而教导之。将军之惠,奴之幸也。”

一番情真意切、毕恭毕敬的话说完,北方草原的霸主启民可汗拔下佩刀,亲自锄草,其余各部族首领见了,纷纷效仿。

随后,启民可汗又下令举全国之力修路来迎接中原的皇帝,这条路西起榆林(托克托旗),东到涿郡,长三千里,宽百步,实在是漠北草原的一大奇观。

等到这一年的八月初九,大隋天子杨广的北巡队伍终于到达了启民可汗的牙帐。看着皇帝率领的浩浩荡荡的队伍,启民可汗对隋朝的强盛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据《资治通鉴》记载,启民可汗拿出了最恭敬的态度,最高贵的礼节来迎接杨广。(奉觞上寿,跪伏恭甚,王侯以下袒割于帐前,莫敢仰视。)

杨广对这样的场面非常满意,甚至有些心花怒放。看着当年骁勇善战,让大隋朝头痛不已的突厥人跪伏在自己的脚下,他深刻体会到了天下共主的威严。为了表达这种激动的心情,他在诗中写道:“索辫擎膻肉,韦鞲献酒杯。如何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想当年汉武帝攻打匈奴,匈奴人逃跑,他只得到了一座空空的单于台。而如今我却让草原人跪在我的脚下,他们为我献上酒肉,成为了我的臣子,这难道不是比汉武帝更大的功业吗?

从今天开始,他杨广的政令不只在大隋朝的疆域内畅通无阻,在广阔的漠北草原也同样掷地有声。普天之下,还有谁敢不服从他杨广的命令呢?

也许只有霸占辽东的高句丽了吧。

可惜,三次规模浩大的东征没能让皇帝的威名传播到高句丽,反而是一落千丈。

#03.

今非昔比,曾经无比恭顺的突厥人现在还会向大隋俯首称臣吗?皇帝的又一次北巡之旅开始了。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皇帝率领着规模庞大的队伍再次北巡,依照惯例,他事先通知了突厥的可汗。此时突厥的大汗是启民可汗的儿子始毕可汗

当始毕可汗看到杨广诏书的那一刻,他意识到一个打击对手的好时机到来了。与父亲对大隋毕恭毕敬不同,始毕可汗完全没把杨广这支北巡队伍放在眼里。这些年,他励精图治,突厥国力稳步上升,而南方的隋朝反而在对外战争中一再受挫,并且内部也出了相当严重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始毕可汗攻击隋朝的全部理由。虽然启民可汗当年对大隋恭敬有加,但大隋的皇帝一直对突厥有所防备,甚至动用诡计杀害了始毕可汗的军师,还企图挑拨始毕可汗的弟弟与兄长对抗,坐收渔翁之利。这一系列的不愉快事件很难让始毕可汗对大隋产生好感,更何况如今的大隋已经病入膏肓,江河日下了。

几日后,一位使者来到了杨广的面前,该使者自称奉义成公主的命令,特意来向大隋皇帝报告始毕可汗发兵的消息。义成公主是大隋宗室女,当年被隋文帝送到草原,成为启民可汗的妻子。后来启民可汗死去,她遵从突厥习俗,又嫁给了始毕可汗。

义成公主虽然身在草原,却一心向着祖国,看到始毕可汗领数十万骑兵南下,马上就派使者向杨广报信。

杨广接到义成公主的密信,大惊失色,急忙下令全体人员后撤,一直撤到了雁门城。就在北巡队伍刚刚进入雁门不久,始毕可汗的突厥大军就杀了过来,迅速包围了雁门城。

雁门共有城池四十一座,但隋军数量有限,根本不是突厥人的对手,很快就丢了三十九座城池,只剩下了雁门城和崞县。而且由于杨广带领大批人马进入雁门城,导致城内出现了粮食危机,全城所储存的粮食只够用二十天,如果在这期间不能突围,即使不被突厥人杀死,隋朝的北巡队也要被活活饿死。

想到这令人绝望的处境,看着眼前突厥人射来的箭雨,杨广的情绪再也抑制不住,他放声痛哭,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千古一帝的威严。

皇帝手足无措,城外杀声震天,城内人心惶惶,命运会怎样处置杨广和他的随从们,难道雁门城就注定是他们的葬身之所?

#04.

好在还有头脑清醒的人没有放弃希望,内史侍郎萧瑀向皇帝提出建议:

第一,按照胡俗,义成公主作为始毕可汗的妻子,有参与军机的权力,我们应该派人与她取得联络,请求帮助。第二,如今将士们因为连年征讨辽东感到疲倦,如果陛下能够向将士们许诺不再征讨辽东,并对守城有功的人加以重赏,这样一定能让士气大增,拖到援军到来就有希望。

杨广深知此时已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听从萧瑀的意见或许还有转危为安的可能,否则就是死路一条。于是,他马上下令派人去联络义成公主,同时抚慰守城将士,对他们许以重赏,并承诺解围后不再用兵辽东。

在皇帝的激励下,将士们士气大增,奋勇抵抗,挡住了突厥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在雁门局面好转的同时,义成公主也接到了杨广的密信,开始采取行动。她写信急报始毕可汗,说北方有变,边境告急,希望始毕可汗前来救援。

始毕可汗久攻雁门不下,又收到了义成公主的信件,再加上听闻隋朝的援军就要到来,也不想恋战,于是便撤兵离去。

九月十五日,突厥退走,同年十月,杨广一行回到东都。

雁门之围虽解,但此事带来的影响相当深远。也许是雁门的经历实在太过深刻,又或许是当时那种恐惧、狼狈的感觉深深刺痛了杨广的心,从那以后,他性情大变,全然没有了当初想要建立千秋功业的豪情。

现在虽然天下大乱,但只要杨广振作起来,调集兵马,施政得当,大隋的江山并非没有转危为安的可能。可惜杨广已经灰心丧气,他的精神支柱已经彻底坍塌,面对老臣苏威“返回关中,深根固本”的建议,他全然不予理会。

史籍记载他曾长期失眠,需要几个妇人在身边安抚才能入睡,同时宫内的任何细微小事都会引起他的高度警觉,怀疑是起义军杀进了皇宫。在这样的精神高压之下,皇帝变得毫无斗志,只好借酒消愁,得过且过。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意识到北方形势越来越糟糕的杨广决定南下江都。千古一帝的梦想已经随风而逝,在江南的美景中逃避现实,及时行乐成了他唯一的念头。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对皇帝彻底失望的士兵们杀进宫中,将杨广勒死。后来,皇帝遇弑的消息传遍天下,人们追谥他为炀皇帝。当年刚刚继位,雄心勃勃,把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业”的杨广做梦也没有想到,人们会用这样一个字来形容他的一生。

最看重名声,一心希望在史书上留下千古一帝的美名的杨广,最后得到的评价是:“好内远礼,去礼远众,逆天虐民,好大殆政,薄情寡义,离德荒国。”

推荐阅读:

史上最荒唐的一次起义,几十个农民攻打皇宫,只因做了一个梦

因为一身肥膘,此人躲过酷刑,官至丞相,活了一百多岁

缺援军缺粮,坚守孤城10个月,他连自己的妻子都杀了,肉分给士兵们吃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更多文章

  • 陕西一村庄出土3缸文物,内藏唐朝“逆天金银器”,专家:建议上交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代出土文物照片,西安出土唐朝国宝,陕西出土珍贵文物

    前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都是深深刻在了骨髓之中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的增强,一方面是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增长,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重要成果,我国的文化自信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得到同步提高。而中国人民对于中国

  • 河南大姐模仿武则天:泡面当王冠,麻袋做龙袍,23家公司争相签约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河南43岁大姐模仿武则天,麻袋做武则天龙袍视频,老太太模仿武则天

    不过,细细一看,会发现除了尿素袋子外,她的全身上下全是“槽点”:耳朵下坠着的大闸蟹耳环还在挥舞着钳子,头顶的泡面桶尽职尽责地当好冠冕底座,泡得发软的泡面,正长一根短一根地沿着硬纸板垂下来,成了皇冠的流苏……可是,这些花里胡哨的装饰不仅无损她的气质,反倒平添了一种生活的冷幽默,让人看了之后不禁发笑,忍

  • 这位草原玫瑰想过摄政王瘾,效仿武则天不成,反倒将自己送入虎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摄政王武则天,武则天时期的摄政王是谁,两次得罪武则天的下场

    中国的封建社会,那是绝对的男权社会,登堂入室、治国理政被认为是男人们独有的权利,女人们深居简出,不可越雷池一步。不过,这种禁锢并不能完全抹杀掉女性的贡献,相反,历朝历代都会涌现出一些不甘认命的女性,最牛的当属武则天武大娘,完全顺覆了整个男权社会。榜样在那儿摆着,后世的娘娘们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只不过

  • 诗鬼李贺:5岁到坟场读碑文解闷,长大投笔从戎,病逝时年仅27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贺去世原因揭秘,李贺小时候故事,诗鬼李贺一生简介

    泱泱大唐三百余年,前有政坛新贵初上凌烟阁,后有群星璀璨耀诗坛,诗人的如椽巨笔,给唐朝时空点缀了浓浓的诗意,乡间的风,天空的云,无不裹挟着诗人的情绪……继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诗佛王维之后,一个打破了唐诗固有巢臼的人横空出世,与前者或仙或圣或佛的名号风格不同的是,他得到了一个极为诡异的称号——诗鬼。就

  • 诗仙李白的B面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诗仙李白的诗酒人生,李白诗仙图片,李白和杜甫谁是诗仙

    唐朝最著名的诗人,不,应该说是全国都闻名的诗人,其诗句从古代流传至今,影响力巨大无比。别的不说,从现在的小学,初中,高中课本依旧有关于李白诗句的考题。就可以看出来,李白的影响力有多大。 李白成名是因为诗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除了诗句之外的李白。01除了有“诗仙”的名号之外,还是一名“剑仙”当时,唐朝

  • 一场唐朝版的闪击战,奠定了李世民「贞观之治」的千秋伟业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李世民贞观,李世民与贞观盛世的关系,李世民赢过哪些著名的战争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靠着玄武门之变夺取了大唐天子的宝座。然而,这位后世人称唐太宗的千古一帝还没把皇位坐热乎,就被突厥来了个下马威。贞观元年(627年),突厥颉利可汗亲统20万大军南下,兵锋直指唐都长安。在国内战争中淬炼出来的唐军,面对来势汹汹的突厥铁骑竟不堪一击,很快就让人打到了长安边上的渭

  • 白居易竟然用「纳什均衡」将李白套下了神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01“三无”人员的白居易靠尊杜贬李完成上位公元722年,就在李白驾鹤西去10年之际,白居易来到了这个世界。可是,环目四顾,辞工卓绝的李白身影无处几乎不在,已被诸如孟浩然等公认为超凡脱俗的“滴仙”,他要走豪放派的创作之路,几乎不可能逾越李白这座唐诗史上的珠穆朗玛峰,想及此处,白居易不禁心里一片冰凉。身

  • 狸猫换太子中的一代奸妃刘娥,为何不效仿武则天,实现改朝换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娥个人简历,刘娥的儿子,刘娥太后病重在床

    《狸猫换太子》故事中的大反派刘太后刘娥,并不是民间故事里塑造的那个为夺人子,不惜下毒手灭口的“一代奸妃”。她是宋真宗的皇后、北宋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在她几十年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里,她也拥有吕后、武后那样至上的权力,而且非常喜欢穿天子服装,对权力表现出了极度的渴求。然而,她最终也没有效仿武则天,实现

  • 对于这位盛唐国宝级诗人李白,你真的了解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吗,李白一口吐出半个盛唐原句,李白半个盛唐完整版

    文:师若可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行》说到唐朝,我们通常对之还有另外一个称呼——盛唐。而盛唐不仅指唐朝综合国力的强盛,同时也指文化领域的空前繁荣。史学上把唐高宗永徽年间到唐宪宗元和年间(约650年~820年),这段历史称为“盛唐”。此时的唐朝国家

  • 唐太宗为快速恢复人口,竟采取这样的方法,绩效显著人口数量翻番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预测2022死亡人口和出生人口,中国人口到2080年有几亿人口,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文:票非人 隋朝末年大战乱,人口从4600多万,锐减至1000多万。人口减少这么多,并不是因为打仗全死了,而是国家控制的注册人口减少了。人口是赋税的来源,是恢复生产的力量,没有人可不行。唐太宗即位后,对户籍人口十分关注。他想法设法尽快恢复人口。主要办法有两个:一是赎回外流的人口。隋末战乱时,中原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