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有废贾后、诛赵王司马伦、助晋惠帝复位之大功,司马冏为何不得善终?

有废贾后、诛赵王司马伦、助晋惠帝复位之大功,司马冏为何不得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700 更新时间:2024/1/19 12:35:57

[var1]

一、深明大义,贤王之姿

作为差点成为新帝国的开国皇帝,司马攸与哥哥司马炎的关系差点破裂,在权臣的构陷下,司马攸郁郁而终。

司马炎对亲弟弟的死流下了鳄鱼的眼泪,然而被侄子司马冏戳破。“及攸薨,帝往临丧,冏号踊诉父病为医所诬,诏即诛医”,心中有愧的司马炎在司马冏的哭诉声中下令斩杀了给司马攸看病的御医。

[var1]

司马攸的贤名上下皆知,司马冏继承其父风范,好善乐施的他因为“替父报仇”承袭了父亲齐王的爵位和地盘,也得到了大家的称赞,更是得到了日后首倡大义的资本。

八王之乱第一阶段,在皇后贾南风的教唆下,外戚、辅政大臣杨骏、元老大臣卫瓘被杀,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丧命。贾南风的独断专横引起了宗室们的不满,司马冏于是同赵王司马伦密谋除掉她。

[var1]

二、诛邪斩逆,首举义旗

贾南风想玩一出“狸猫换太子”的把戏,在司马伦的支持下,她谋划废除杀害皇太子司马遹,结果被司马伦反手背叛。司马伦命官拜散骑常侍、领左军将军、翊军校尉的司马冏带领部下冲进宫中,将贾南风及其党羽悉数逮捕。

剪除贾南风等人,司马伦居于首功,他假诏自己任命持节、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赵王如故,还大肆分封自己的党羽。出了一番力气的司马冏却只是传任游击将军,这让他非常不满。

[var1]

察觉司马冏常有怨恨之色,于是司马伦拜他为平东将军、假节,出守许昌,借口将他调离中央。眼见朝中无人能及,司马伦已经不满足于王号了,在党羽的谋划下,司马伦僭位称帝,由于担心司马冏等实权宗室的反抗,司马伦便加封以示宠信,司马冏被拜为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司马冏没有如司马伦之愿甘心偏安齐地,他第一个举起诛逆的义旗,联络势力庞大的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新野王司马歆,将檄文传遍天下征镇、州郡县国,让天下共知。

[var1]

三、拯皇于坠,德之不建

司马冏暗地里的谋划并不为司马伦所知,直到檄文传遍天下,司马伦才后知后觉。在司马颖、司马冏军队的接连胜利下,司马伦很快就失势,被赐死,他的党羽尽数被斩杀。

司马冏聚兵卒数十万,旌旗之繁,器械之盛,京师震动。晋惠帝恢复帝位后,迫于司马冏强大的实力,拜其为大司马,“加九锡之命,备物典策,如宣、景、文、武辅魏故事”。不过权力迅速腐化了司马冏,大筑宅第、毁坏宫舍、沉湎酒色、宠信亲近、骄纵不悔、不尊皇帝,司马冏的种种暴行给了其他宗室讨伐的借口。

[var1]

四、身死业殆,乱局如故

翊军校尉李含因为与司马冏的参军皇甫商、司马赵骧等人有怨,于是他投奔司马颙,假称接受皇帝密诏要司马颙出兵讨伐司马冏。

当然了,司马颙也不是什么好人,首鼠两端的他曾与司马伦结盟,司马伦兵败后马上讨好司马冏。在李含的威逼利诱下,司马颙伙同成都王司马颖、新野王司马歆、范阳王司马虓等人一起征讨司马冏。

[var1]

谁都没想到,杀了司马冏的竟然是仅有几百人的长沙王司马乂。主簿王豹曾言:“尽出藩王,以背不虞之祸”,司马乂则说王豹之言是离间骨肉,要司马冏杀了王豹,司马冏轻信后者杀了前者,可最终他也被司马乂逼死。“悬吾头大司马门,见兵之攻齐也”,王豹之言可谓一语中的。

司马冏生前没有阻止宗室作乱,死后更没有机会阻止。司马乂杀了司马冏后,不仅没有享受英雄的待遇,反而遭到司马颙、司马颖的背刺,三人又大打出手,乱局如故。

“宗室日衰,唯此儿最可,而复害之,从今殆矣”,司马冏之死没有平息动乱,只有宣穆皇后张春华所生最小的儿子,平原王司马干为他说了句公道话。

[var1]

虽然身死,但司马冏首倡大义的功勋还是得到了认可。永兴元年(304),司马冏的三个儿子司马超、司马冰和司马英被赦免,司马超为县王,以继冏祀; 光熙初年(306),司马冏的齐王封号得到恢复,由司马超继承;晋怀帝司马炽即位后重述司马冏首倡仁义的大功,“还赠大司马,加侍中、假节,追谥”。虽然不得善终,但司马冏还是用他首举义旗的行为得到了认可,也不枉他“公蒙犯矢石,躬贯甲胄,攻围陷阵,得济今日”。

更多文章

  • 秦国一统六国根源?领先时代两千多年的国策,就是关键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国是如何一统六国的,秦国一统六国简述,秦国是什么时期一统六国的

    秦国能从偏居一隅的小国,变成战国七雄进而成就一统天下的霸业,无疑是一个充满励志的故事。这故事的起点,要从一个弼马温开始说起!秦国的出现,源自周王的战略诉求。西周王朝时期,为了能在和西方犬戎争锋的时候占据战略优势,周王朝军队需要大量饲养马匹,善于养马的秦国始祖秦非子(?―公元前858年)因为专业对口,

  •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观内涵丰富,推崇尚武精神,讲究重信守礼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社会动荡的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诸侯间的争霸导致烽火连年,战乱不止,战争成为了一件常事。诸侯们通过频繁的战争争夺土地、兼并人口,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增强自己的政治地位。社会意识产生于社会存在,由此,专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套战争观应运而生,它普遍存在于那个传奇的乱世,同

  • 长平之战,战神白起下令全军禁止吃羊肉,获胜后士兵才知道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长平之战中白起利用多种谋略,在制定计谋中,有一个很奇怪的命令,那就是不能吃羊肉。要知道秦国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陕西附近,那里的羊肉很好吃,秦国人也爱吃羊肉。那么为什么白起要下这一个有点奇怪,也有点不近人情的命令呢。[var1]一、战争起因在长平之战之前,秦国正在和韩国打仗,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这个地方

  • 孙膑为何被挖去膝盖骨?山东出土的竹简记载,他做的事更加残酷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孙膑被挖去膝盖骨图片,孙膑女装,孙膑庞涓36集

    相信大家对田忌赛马都耳熟能详,小时候的语文课本就有相关的描写。齐国名将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对战对方的上等马,用自己的中等马对战对方的下等马,用自己的上等马对战对方的中等马。这是后来“策对论”的雏形。田忌其实是受了高人的指点,才会想出如此策略,指点他的正是齐国谋士孙膑。[var1]孙武的后人孙膑孙膑,字

  • 吴楚相争,秦国发兵救楚,其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国灭楚之战,秦国从巴蜀出兵攻楚,秦国灭楚国视频完整版

    [var1]没有得到好处吧,可是相比秦国来说还是收获比较少,这就要重点地提出一下他所用的这些计策了。其中最让大家疑惑的便是当初的一场战役,秦国明明可以选择做黄雀,看着那样的国家征战,最后再一口吞下。但是秦国,却对楚国施予援手![var1]一、秦楚之好秦国可以说是和很多国家都相处得比较好了,对于当时的

  • 越王勾践,心高气傲致越国俯首称臣,卧薪尝胆终复受辱之仇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越王勾践之死,勾践卧薪尝胆真人照片大全,怎样反驳越王勾践的隐忍

    [var1]本来越国是一个不愿参与战争,安心过好自己生活的一个国家,无心争夺地盘。但是他们无心,别的国家却有意。附近的吴国看准了时机趁越国的君王允常死后,新帝继位朝政较为混乱的时候对越国发起了进攻。但是刚上任的勾践也不是吃素的,面对吴国的攻势,虽然自己国内的兵力稀少,但是勾践却直接派兵迎战。[var

  • 吴起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他的变法会失败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吴起变法高光时刻,吴起为什么没有变法成功,如何评价吴起变法

    [var1]秦国和楚国都是由周天子分封出来的诸侯国,这两个诸侯国是新生的力量,同时两个国家为了寻求发展,都在实行了变法。在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最终使得秦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虽然商鞅在秦国变法,也得罪了很多贵族,因为他触动了贵族的利益,虽然商鞅最终被车裂,可是并没有影响变法在秦国推行。可是楚国曾经也为

  • 商鞅变法的颁布推行,以立木为信,最终使得微弱秦国逆袭大反转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论改革每个新任王朝统治者都有此动作,然而对于安于现状的秦国来说,改革亦或者变法貌似都不是那么容易施行,但是在面对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而言,秦国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且局势一旦有所变动便是最可能被最先吞并,所以只有变法改革才可缓解秦国的危机。就这样在秦国统治者的支持下以商鞅为首等人展

  • 这个国家被秦国用水淹灭了,轻易被秦国消灭的原因其实非常的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国楚系和秦国赵系,秦国灭魏国水淹大梁,秦国统一六国前洛阳是秦国的吗

    [var1]魏国走向衰落的标志就是人才的大量流失,例如商鞅、吴起。而人才的大量流失就在于领导者的误判,赵王重用小人而忽视了人才,尤其是商鞅的离开,壮大了秦国而衰败了赵国。当时商鞅从卫国来到魏国想要一展抱负,但是他并不受魏王的待见,当时魏王有一个宠臣叫公孙痤,这个人在快要去世之前给魏王推荐了商鞅,称如

  • 他比刘邦更能吃苦,比勾践更会隐忍,最终成一代霸主,彻底扬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勾践刘邦,刘邦和勾践谁更厉害,勾践媳妇被马爷欺负的视频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本是个受人白眼的地痞小官,却能在劲敌项羽的手下偷生,并最终成就不朽功业。而另一个更被大家熟知的越王勾践,则在身为俘虏受尽百般侮辱嘲弄的岁月里咬牙坚持,最终不仅歼灭了敌国,还留下了“卧薪尝胆”的千古佳话。[var1]除了他们之外,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少年时受母亲厌恶,即位后又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