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登基,国号大明。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可惜太子朱标早死,于是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登基。
燕王朱棣同是太祖之子,对于皇位传予皇孙心中不忿。故而第二年,燕王朱棣在北平举兵造反,建文帝朱允炆起三十万大军平叛燕王,此战役历时三年,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奇兵南下直捣应天战胜朱允炆为结局,自此朱棣把应天收入囊中。一朝天子一朝臣,应天城中不降者皆被朱棣夷三族处理,其中最为惨无人道的则是对时任帝师的方孝孺处置。
方孝孺字希直,自幼机敏,后拜“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为师。
方孝孺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痴迷于仁义礼法。故而很小的时候就被引荐到朱元璋那,但那时方孝孺实在年轻,故而朱元璋有心培养方孝孺成为未来皇太子朱标的朝廷班底。
可惜,太子朱标早死,最终朱元璋驾崩之后遗训皇太子朱允炆召方孝孺入京城担当重任,想让他辅佐皇太孙朱允炆。
方孝孺没有辜负朱元璋的厚望,其在京城历任翰林侍讲,文学博士,后任帝师,天下读书人共首。其中靖难之役中朝堂对朱棣所发檄文皆出自其之手。直至燕军攻入应天,朱允炆自焚,方孝孺被燕军擒获。
朱棣自知皇位来路不正,各处笼络朝中重臣以及地方文人。而身为帝师的天下文人共首方孝孺更是首当其冲,重中之重的人物。
但朱棣低估了读书人的气节,他以为荣华富贵之下,无人不为之折腰,但方孝孺偏不,他在满朝文武面前于即位诏书上奋笔疾书四个大字“燕贼篡位”,写完弃笔于朝堂上恸哭,如此举动触怒了朱棣,更是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利诱不成,尚有威逼。
02
朱棣一直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铁血君王,否则也不能反叛成功,但他还是太小瞧文人气节了,他用方孝孺九族性命相逼,而这位明朝第一文人却用震人发聩的语气说出了令后世人无不为之赞赏的一句话:“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不仅是铁血君王,更是残暴帝皇。
他真的抓来了方孝孺的十族。其中有父四族,母三族,妻二族,更是丧心病狂的把他门生的门生都抓来处死,如此十族,最后方孝孺一案牵连至死的人竟达八百七十三人。按燕王朱标的命令,他们在方孝孺面前被一一砍首,其中惨痛不言而喻,惨绝人寰啊。
方孝孺的妻子儿女在提前得知被夷十族之时,并未选择逃离,而是自行了断,其妻与两个儿子吊死于家中,两个女儿更是自溺死于秦淮河中,而方孝孺本人更是被活活凌迟死于南京聚宝门外。一有说磔死(磔字,意为把肢体分裂),一有说腰斩而死。
但网络上却有如此言论,实在是天人共愤。居然有人认为方孝孺的忠,不过是愚忠,更有甚者居然认为方孝孺十族的死全然是他的罪过,那十族不应该为他的忠买单。此等言论是何等的令人作呕啊。
何为气节?坚守正义在敌人面前不妥协是气节,岳飞的《满江红》是气节,文天祥的“零丁洋里叹零丁”是气节,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气节,钟南山院士的坚守抗疫情是气节。
03
在朱棣动了反叛念头的时候,他与大明的百姓就是敌对关系,他与皇帝朱允炆就是死敌关系。永乐皇帝固然五征漠北威震四海,固然雄才大略声名赫赫,但他终究是明朝第三任皇帝,他的帝位是血腥屠杀后从侄儿朱允炆手中抢来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讲究“气节”的民族,气节在人民浩荡的胸襟之中,它也是中华民族长久不衰的源泉,正是这种不屈意志,中国人没有没被日本打败,没有被列强打败,更没有被世界大战打败。
建文帝与永乐帝之间的不是家事,就是藩王起兵谋反,皇帝镇压失败的国事。忠臣不事二主,方孝孺拼的十族被杀也不向朱棣低头是应该的。这也是儒家教他的,是忠君、也是忠于本心。
如果不是朝堂之中有人不忠于君王,不是行伍之中有将领不忠于本心,朱允炆又怎会落得个自焚宫中呢?叛主,永远是令人无比唾弃的行为。
有“愚忠”如此不堪言论的,不妨做个大胆的推测,他的祖上在元军入关,清军入关,日军入关时,有没有去做汉奸,有没有去做卖国贼。我想答案毋庸置疑,像这种软骨头的人,祖上更不会好到哪里。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薪火传承的不屈精神,不该受到如此不堪,如此污秽之言的侮辱。方孝孺,明朝第一文人的气节永远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