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祖陵位于现在的江苏省盱眙,那明祖陵是如何被后人发现的呢?原来在1953年的时候,在当地爆发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因而洪泽湖的水位开始骤降。这其实是明祖陵开始向世人展现自己神秘的面纱。陵墓刚开始显露的是一批东倒西歪的石像,这些石像大多是象征皇室的麒麟、狮子、文臣和武将。这些东西马上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后来经考古学家挖掘、研究和考证后,确定其为史书上记载的明朝时期的明祖陵。这个陵墓主要埋葬的是朱元璋的长辈及其配偶。
风水这个东西,从古至今都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古代的皇帝们特别喜欢将皇家陵墓修建在风水极佳的宝地。根据当时选择极佳风水的要求,一块宝地应当有“山、水、案”这三个要素,此外,还要有借山川保卫陵墓的地形。但是该明祖陵被水包围,其的修建没有达到这个风水最佳的要求。
既然知道这不是修建陵墓的好地方,为什么朱元璋还要修建在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保护大明的国运。此处本来就葬着自己的长辈,若是重新选一个地方修建陵墓,给祖宗迁墓的时候会导致国运的破坏,这对新建的大明王朝可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朱元璋只能在这里建陵墓。既然不是风水宝地,那我就人工造一个风水宝地。于是朱元璋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此处进行大规模改造,最终改造成了一处“风水宝地”。
但是假的就是假的,人工造的“风水宝地”并不能像自然风水宝地那样持久。除了这个原因外,明祖陵被淹更多是人祸造成。作为一个皇家陵墓,哪个不要命的人敢破坏皇家的陵墓?根据史书上记载,原来是不肖子孙和不肖子孙的大臣惹的祸。接下来咱们细看是怎么一回事。
在明朝弘治七年,也就是1494年的时候,一位大臣,名曰:刘大夏。他是明祖陵被淹的罪魁祸首之一,他修建了截断黄河北支的太行堤,但是黄河的水大量涌入淮河,造成水患。为了治理这个水患,有一大臣提出了这样的解决方案,大致就是以水治水,因为这个方案,明祖陵可遭殃了,导致300年来,明祖陵一直处于被水淹没的状态。
治理水患过程中,人们发现这种方案是无用的,淮河不不能抵挡黄河水的倒灌,也不能流入大海,于是淮河水越来越多,水位越来越高,周围连同明祖陵在内都被淹没了。其实若是在发现这个事情初期,就采取行动,明祖陵也许不会被淹没,但是明神宗没有采取任何策略,而是听信小人,不听取他人好的建议。
若是朱元璋知道这个不肖子孙和其大臣所做的事,大概会气得从自己的棺材中跳出来。当时他可是花了大精力将明祖陵变成一个风水宝地的,延绵大明的气运。但是自己的后辈竟然敢破自己的陵墓,真是大不孝,难怪之后的大明越来越衰败。被淹没后的明祖陵一度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如今的明祖陵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不得不让人唏嘘不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