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交近攻相近一个词是合纵连横。六国要想破解远交近攻只能合纵,而对于秦国而言只有连横才能胜利。秦孝公到秦始皇历时四十多年的长期而坚定地执行远交近攻使得秦国在“国际战略”取得了胜利。在秦孝公时期第一次实施远交近攻策略是联合齐国、楚国攻魏、与齐国建立稳固的“战略同盟”关系是秦国的“外交原则”。秦国与齐国的远交近攻政策做的时间最长最久,体现得最为明显,以至于齐国成为秦国最后的消灭的国家。
但为何秦国先攻韩魏,而不是齐楚这样的大国,或者秦始皇联合韩魏先攻齐楚。原因就是韩魏最弱而与秦国距离最近,齐国相对比较远,楚国虽然和秦国接壤,但楚国国力雄厚。秦国平定六国先打强国不现实,所谓雷公打豆腐——找软的欺。由弱到强渐进式灭国是秦国军事行动。再就是如果跨越韩魏进攻齐国不现实。一旦韩魏齐三国联合东西夹击后果可想而知。如此巨大的风险秦国是不会干的。攻打齐国,必须向韩魏借道,韩魏大概也怕秦国来个假途灭虢之计,这个险韩魏也不敢冒。
这里必须再次强调一遍,远交近攻是一种谋国战略手段,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国力基础之上,否则便寸步难行。在公元前270年,秦昭王预备兴兵伐齐。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策略,反对秦昭王攻齐。他说:齐国实力强壮,离秦国又很远,攻击齐国,部队要通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制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击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避免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自动与齐国结盟。
那么,远交近攻为什么成功?除了秦国自身强大的之外,还有就是秦国看清了各国的底牌。留2国大都是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只要自己不受侵害,打谁都行,这一想法在齐国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畏惧秦国强大,还是少惹为妙。都行想牺牲别人保全自己,这和二战时期英法的《慕尼黑协议》有异曲同工之妙。《过秦论》里说的很好,灭六国者就是六国而非秦国。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