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水浒的故事是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发生的,当时时局动荡不安,为了谋求生存,也为了坚持自己所信仰的“义”,晁盖加入梁山泊,为除暴安良的事业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加入梁山泊之前,晁盖便已经仗义疏财,结交了许多天下好汉。即便在梁山泊被推上第一把交椅之后,他多次被宋江劝阻亲自参与实战,但是但凡有需要帮助的情况,他总是挺身而出。且后来被宋江劝阻无数次终于按捺不住坚持要进行曾头市一战,也可见其英勇果敢。为什么他却没有在108将之内呢?
有人也许会觉得,他躲在宋江等人背后久久未战,且一战就陨身,是在当不起好汉这一说。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宋江多次的好意劝阻,其实已经一步步将晁盖架空,到那时,人人都只知及时雨宋江而不知托塔天王晁盖。曾头市一战中晁盖坚决的态度其实也侧面反映了他的逐渐醒悟。
其实在一开始,他便察觉宋江与自己的观念是不同的,宋江是主张与朝廷友好共处甚至是臣服的,但晁盖却是一心想带领梁山泊的兄弟们发财过上好日子。俗话说得好,“一山不容二虎”,同样都有着较高的威望,同样处在梁山泊最为显眼的位置,这二人自然是走不到一块儿去的。所以在后来编排的108将中,有人人称颂的宋江,自然不能有政治立场不同的晁盖,因为晁盖是不折不扣的“造反派”。
宋江与晁盖两人的立场不免让人对晁盖的死也产生另一种解读。明面上,大家都以为晁盖是恰好被一支沾了毒的箭射死的,箭上刻着史文恭的名字。而实际上,故事的些许留白其实也是给我们留下的提示。比如,那支毒箭是从昏暗处射出的,射箭之人的身份并不明确。而且晁盖临死之前并没有按照当时的排行顺序将位置传给宋江,而是留下遗言:“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晁盖没有明确指出捉的人应当是史文恭,便体现了其心中早就有疑。另一方面,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宋江坐上梁山泊第一把交椅设置障碍。
虽然宋江指出吴用给曾头市头领写的信中历来没有仇怨是错的,并且义正辞严、情绪激昂地指出曾头市一战中晁盖曾不幸殒命,一副要给晁盖讨回公道的样子。但是这也不过是在拉拢人心罢了,不然,若是真的情真意切,就早用行动证明了。宋江没有立马攻打曾头市,而是等到第二年春天才行动,不为别的,只是在审时度势。由此可见,在他心里,大局利益比所谓情义更加重要。因此,晁盖之死不免让人浮想联翩。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人和本文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