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他能写下《满江红》这样的旷世之作;论武,他带着岳家军大败金兵,差一步就能收复当年被金兵侵占的青云十六州;论忠,他当年入伍时岳母就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一生眼中只有收复失地,不蓄田产、不收财帛。
其子岳云更是其帐下悍将,这样两位忠勇善战的良将,却被秦桧父子陷害,命丧风波亭,实在是千古憾事,否则南宋后来又岂会任人践踏。提到岳飞帐下良将,杨再兴当属第一。他虽不像牛皋一样一开始就追随岳飞,但是作为杨令公之后,战场之威风不堕当年杨令公之威名。
然而当时出名的杨令公后人不止一个,比起杨再兴,鲜少有人知道,当年风波亭时岳飞父子的监斩官名叫杨存中,也是杨家将后人。英雄惜英雄,若非帝王昏庸担心武将掌权危及皇权,这位杨家后人又怎会担这令人心痛的差事。
在当时,这位杨家后人杨存中也是赫赫有名的将领,与岳飞、韩世忠等人并称“南渡十将”,从小学习兵法,勇力过人。也是身经百战,要是放在其他朝代必定是个流芳百世的名将,只可惜宋朝重文轻武,为了确保皇权,将领的权力被不断削弱。
这才有了徽宗认为汴梁城墙分布散乱、有碍观瞻,结果下令修建整齐。金兵一到就乐开了花,一炮轰开缺口,长驱直入掳走皇帝。这就是外行瞎指挥的后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这样的皇权下,将领打仗就像被绳子拴在树上与人对剑,但凡能打出名声的将领都是极为强悍的。
宣和末年,天下局势混乱,山东、河北等多地匪盗横行,杨存中在这时参军入伍。后来在中兴四将中张俊帐下,平定苗刘叛乱的那场战争之后,他进入了高宗的视野。与岳飞不同,他的忠不是忠于大宋,而是终于皇帝个人,忠于赵构。
绍兴二年杨存中接管高宗的宿卫亲兵,后于藕塘之战中又救下了高宗,得到高宗赏识,成为赵构最信任的将领之一。当然他的愚忠葬送了岳飞,也断送了南宋收复失地的最后可能。然而同样时骁勇善战的将领,高宗这么多疑的人,尚不待失地收复就要狡兔死,走狗烹,为何放心把这样的任务交给与岳飞同样的人?
其实多疑的高宗又会真的信任谁呢?他选杨存中为监斩官就是看重他的骁勇,越是善战的将领在军中威望越高,要斩岳飞,就不得不考虑军队哗变的可能。他当然想用信任的文官,比如秦桧,可这些人舞文弄墨,游说求和还行,让秀才对付大兵,结果显而易见,不被将士们碎尸万段都是好的。
他在用杨存中的威望对冲将士们对他的怨气,让杨存中代替他来做这个坏人。除此之外,我想赵构打心底里是不信任武将的,且不说其他怀有异心的武将,单是苗刘二人兵变就够他怕的,更何况岳飞能杀苗刘二人,这就说明岳飞更加强大,杨存中作为一个能够对冲岳飞的将领,赵构打心底是怕的。
他要借此测试杨存中在军心和皇帝间如何选择,结果很明显,杨存中选了赵构,而受高宗指使监斩岳飞也将成为杨存中一生最大的污点。其三,既然赵构打心底里不放心武将,那肯定要想方设法降低武将威信利用将死的岳飞来削弱杨存中的威信,将他放置在可控范围内或许是赵构当时最大的目的。
结语:这个不放心武将的传统,正是赵家江山断送的最重要原因。抛开这些我们往前看,宋朝之前中原大地也是纷争无数,可是改朝换代都是在中原王朝间经行的,篡位者往往是皇帝亲封的,江山再如何更迭,总在汉人自己手上,宋朝之后由于对武将过于防备,每次都是外族篡汉。
元灭宋,清败明,再不复当年唐汉远征之威名,宋明两朝值得一提的远征大概只有洪武大帝将元人打到捕鱼儿海边了吧。总而言之,宋朝对于武将的限制是前所未有的,杨存中之举实属无奈,但他的愚忠也注定他只能成为赵构的刀,为胆小的赵构解决威胁他皇位的人,不能想岳飞一样驰骋疆场为国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