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山海经:九鼎传说之谜团其二,夏启所铸是三足圆鼎还是四足方鼎?

山海经:九鼎传说之谜团其二,夏启所铸是三足圆鼎还是四足方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745 更新时间:2024/1/27 18:46:04

(一)三足而方?

鼎的名称出现的比较早,在甲骨中我们能找到很多的鼎字,但是这些鼎字看起来却像极了一只小猫,所以如果你看甲骨文的“问鼎天下”的话,极有可能会认作是“问猫天下”,“一言九鼎”就是萌萌的“一言九喵”!

实际上在甲骨文中,鼎被当作器物的名称使用的方式并不多,在甲骨文中鼎字大半是用着为制定占卜之事的“贞”字,所以“贞”和“鼎”的写法在甲骨文中几乎是一模一样,两字具有一定的演变关系,这也说明鼎在最初便具备了炊器之上的礼器意味。

关于鼎的定义,则要从许慎的《说文》中谈起,按照许慎的说法,鼎的基本形态应该是“三足两耳”以及“和五味之宝器”,一个说明形状,一个点名用途。

用“三足两耳”来归纳大多数圆形鼎的形态是比较准确的,但问题的关键是,除了圆鼎之外,方鼎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类。事实上在先秦文献中,有关方鼎的记载在《墨子》就早已有之:

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墨子·耕柱》

这段记载颇具传奇色彩,因为根据现有的文物考古资料来看,“三足而方”这种形制的鼎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一般而言商周时期的鼎,要么是三足圆鼎,要么是四足方鼎。

至于“和五味之宝器”说的是鼎为调和各种滋味的饮食器,按照现在通用的分类原则,鼎一般被归纳在容器/食器/烹饪器中,主要是用来烹煮食物的青铜器,这从考古发掘中很多青铜鼎底部都有厚重烟炱可以得到印证。

(二)夏鼎为何?

说了这么多我们依旧很好奇:传说中的“铸九鼎”究竟会采用什么形制?阳Sir以为至少需要从两方面去分析:一则基于疑似夏文化的考古资料,一则从鼎所具备的神话意象加以考量。

关于前者,按照著名学者许宏先生在二里头文化遗址,未进行完全考古发掘前的猜测来看,他认为“如果有九鼎,那一定就是方鼎”。毕竟按照逻辑来看,青铜鼎是在陶鼎基础上发展演变的,而陶方鼎则是二里头文化的原创。

果然在二里头遗址的确出土有数件小型陶方鼎,与郑州商城出土的二里岗期的大型铜方鼎在形制上非常相近,但遗憾的是在整个夏文化遗址中,却找不到丝毫青铜方鼎的踪迹。

与此同时,目前所见最早的一件青铜鼎,出土于二里头文化遗址的第四期,对于这件鼎的年代测定,一般将其定为夏代晚期或是商代早期。但是,这件鼎却并不是方鼎,而是三足圆鼎,鼎身有网格纹,下为三个锥状足。

所以如果神话中隐藏有信史,亦不当偏离事实太多,夏代晚期的青铜鼎尚且是三足鼎,那么在禹启“铸造九鼎”的夏代早期不是方鼎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实际上,在史前的新石器时代,甚至一度极为流行各种“三足器”现象,比如三足钵、三足鬲、三足盘等。

正是因为先民发现“三足”是一种最简洁、稳定、牢固的一种支立方式。所以,这种文化传统极有可能在夏代早期依旧还会延续,而不大可能突然间转变为四足方鼎的形式。

另外,我们从“三足圆鼎”所具有的神话意象出发,就会明白“三”和“圆”为什么这么重要了。“三”可以称作是夏人神话构成中极为重要的“宇宙圣数”,而“圆”则与夏人崇天、崇男的文化观念息息相关。

前文曾经说过,夏人始祖的原始本相,应该是一个三足神鳖,实际上三足鳖、三足乌这些动物其原型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而一旦将其变成了“三条腿”就显得神异无比,就是这个道理,不仅是三,三的倍数九也经常出现在夏人神话中,比如九鼎、九州、九头相柳,九尾狐等等。

虽说天圆地方的观念很早就有了,夏人采用圆形鼎的形制,可能意在突出其祭天礼器的功能,或者有可能是天神启所享用的食器,而“崇天”也就是“崇男”,因为夏代就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和主宰建立起来的国家政权,而启则是男权社会的开创者!

以上就是阳Sir对于九鼎神话传说的解读,大家有什么有趣的观点欢迎留言评论。

更多文章

  • 东汉风云:光武驾崩刘庄嗣位,马武平羌振旅还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未几,已是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光武帝已六十三岁,还是昧爽视朝,日昃乃罢,暇时辄召入公卿郎将,与谈经义,至夜静方才就寝。皇太子刘庄常伺间隙进言道:“陛下明若禹汤,独不似黄老养性,未免过劳,愿从此颐养精神,优游自适。”光武帝摇首道:“我乐为此事,并不觉疲劳呢!”话虽如此,究竟年老力衰不堪烦剧,竟于中

  • 秦始皇的大一统政策:到底源自何处,有没有抄袭波斯大流士?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始皇的大一统措施,秦始皇大一统包括哪些内容,秦始皇为什么没有大一统

    公元前221年,在李斯建议下,秦始皇也推出大一统政策,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实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与道路等。秦始皇与大流士的治国理念,的确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大流士在前、秦始皇在后,于是有人怀疑秦始皇抄袭了大流士的治国政策。实际上,秦始皇的大一统政策,是中国社会发展

  • 除了曹操、刘备、孙权,东汉末年官位最高的割据军阀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上的军阀割据,刘备曹操孙权手下各有哪些将领,孙权割据江东

    光和七年(184年),规模浩大的黄巾起义爆发,而已经腐朽的东汉朝廷无力镇压。无奈之下,东汉朝廷允许地方的各州刺史和各郡太守(国相)自行募兵与黄巾起义军作战。很多刺史和太守在黄巾起义后演变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割据军阀能担任的最低官职就是太守一级。中平六年(189年),董卓成为第一位控制朝廷的割据军阀。当

  • 浅析诸葛亮识人用人的战略失误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诸葛亮用人失误的例子,诸葛亮如何识人用人七种办法,诸葛亮的7字识人秘籍

    如此高的评价对诸葛亮来说并不夸张,毕竟在东汉末年社会大混乱的背景之下,诸葛亮能够辅佐一无所有的刘备攻城略地,建立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基业,不仅如此,刘备亡故之后,诸葛亮依旧能够力挽狂澜,率领蜀国南征北战。纵使他有这般天纵之才,蜀汉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除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之外,诸葛亮也有一定责任,正所谓

  • 浅析漠北大捷与李广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漠北之战后汉军为什么难有胜仗,漠北大捷,李广歼灭多少匈奴人

    直到汉武帝的出现,汉朝开始向匈奴宣战。一将功成万骨枯,刘彻在经过两年的河西之战以后,已经将匈奴势力完全打到了大陆以北地区。这一次刘彻打算来一个大的,直接彻底解决北方问题。这次漠北大战,汉武帝派了卫青和霍去病两员大将前去伏击匈奴,这老将李广就不乐意了,非要跟着一起去。汉武帝最后没有劝动李广,还是让这位

  • 浅析曹操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曹操饮食,曹操为百姓做出的贡献,曹操一生最大的贡献

    事实上,曹操虽然在君臣之道上有所跨越,但是无论是为国还是为民他都堪称是一位合格的君主。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是曹操在关注民生的方面,一直以来都走在了所有竞争对手的前面,即便是那个伪善的刘备也比不上,你不相信?往下看。一、曹操起家说起曹操起家的历程,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能够如数家珍,所以此文不再赘述,只

  • 汉武帝赏赐十车肉,霍去病放臭也不吃,26年后才发现他的高明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汉武帝霍去病野史,汉武帝跟霍去病的故事,汉武帝赏赐霍去病大量酒肉

    历史上这样随性而赏赐的皇帝还蛮多,但有些赏赐是为了笼络人心,有些则是想通过赏赐去试探。这样的事情就经常发生在皇帝不信任且手握兵权的将军身上。当年霍去病就曾被汉武帝这样试探过,因为汉武帝赏赐的东西实在太过于奇葩,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懂他的用意。但霍去病是何人啊?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那么他最终如何处理这份试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否被过度神话了?正史:不!只是被夸偏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正史中郭嘉评价诸葛亮,诸葛亮真的被神话了吗,正史的诸葛亮有多厉害

    (一)鲁迅先生吐槽过《三国演义》: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想显得诸葛亮多智,然而显得诸葛亮像妖道了。正史中诸葛亮是个贤相。他所做的事,陈寿正史里说了: 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

  • 一吕二赵三典韦,三国二十四武将排行榜,这排名你服不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武将典韦,三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十大武将,历史上的三国正史中真正武将排名

    1、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温侯吕布排名第一是最没有争议的。什么我部悍将刘三刀,上将潘凤之类的就不提了,虎牢关吕布一人硬刚关羽、张飞不分胜负。另外,三国演义第十二回中,吕布一人独战魏国六员猛将(典韦、许褚、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全身而退,可见吕布之强悍。此外辕门射戟中也可看出吕布箭术相当了

  • 荀彧一心扶汉,而曹操图谋代汉,为何荀彧还要选择辅佐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起初实力最强、名气最响、号召力最大的当属四世三公的河北军阀袁绍,这也是荀彧投奔的第一个主公。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荀彧发现袁绍家族虽然名满天下但却是徒有虚名,而袁绍个人也是贪婪胆薄,虽然兵马城池多,但这领导的性格所限很难成就大业,于是荀彧大胆的放弃了袁绍投奔了曹操。至于荀彧为什么会离开强大的袁绍,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