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八年,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像火一样灼热,人多渴死路边

乾隆八年,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像火一样灼热,人多渴死路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186 更新时间:2024/1/19 12:22:45

其实在历史上也有一个最热的夏天,那就是乾隆八年,在《高邑县志》中,这样记载那段历史,“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乾隆八年,积在皇帝案牍上的奏章大抵都是全国各地的热灾,很多穷人,以及体态过胖的人被活活热死,人们说的“热死人”,在乾隆八年的确发生过。

人体有自动调节温度的神经枢纽,也就是说人体的温度一旦超过37℃,就是高烧的状态,假如一直被高温包围,人体的调节系统就崩塌了。

人体的温度一旦升高到40℃以上,就会对神经、以及各个器官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多器官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最后以死亡告终,可见热死人并不大家的一句口头禅,而是真实存在的死亡案例。

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应对高温天气有了很多种办法,可以用空调,用电扇,但是在古代,穷人只能被热死,乾隆八年的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在北京城内就有数以万计的贫民因热而死亡,这仅仅是能统计到的数目,那些没有统计在内的人不知道还有多少。

高温固然恐怖,高温弥漫下产生的瘟疫才是最让人恐惧的,特别在夏天,死亡人群过多,很容易造成病毒传染。有史料记载,乾隆八年,从五月份就开始持续的高温,使得道路边上都屡见暴毙之人。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皇帝的乾隆广征大臣们的意见,如去应对这场灾难。乾隆皇帝更是下了罪己诏审视自己的过错,并且请求天神的原谅。

因为在古代,科学尚不发达,一旦发生了天灾就会认为是帝做了什么错事,引发天神发怒,所以乾隆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对上天祈祷,在乾隆的“忏悔书”上有这样几句话:“明系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忧惕。莫释于怀。皆因朕躬之阙失。或用人行政之失宜……”

持续的高温带来的不仅仅是死亡瘟疫,更重要的还有社会的安定问题,因为高温还会伴随着干旱,古代人还没有足够的科学经验来应对干旱带来的粮食减产,以及绝收。

乾隆皇帝深谙粮食问题带来的灾难会让整个帝国处于人心不稳的状态,他便开仓放粮,陆续有40万石粮食派往各地,可是受灾的地方太多了,根本兼顾不过来,乾隆便把这些粮食发放到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去。

乾隆的初衷是好的,他也希望帝国稳定,可即便有灾情,也挡不住那些贪污的官员们把手伸进国库,粮食发放下来后,各个地方又层层克扣,到老百姓手中已经剩不了多少东西了。

乾隆一朝的贪污腐化可以说是非常严重的,连乾隆都曾感慨腐败的严重:“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而防闲不峻者,亦恐不一而足……

酷暑带来的伤害让老百姓无所遁逃,他们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土地干裂,沟沟壑壑之间滴水不存。

庄稼颗粒无收,农民们被迫外出工作,可这么热的天,干活就是催命,人们赖以生存的水也跟着珍贵起来,为喝上一口水还经常发生械斗之事。

百姓辛苦自然不用多说,作为拥有四海的帝王能受得了吗?他当然也受不了那么热的天,于是乾隆作诗一首,描述那年的酷热: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

乾隆皇帝坐在金銮殿上都能无法忍受酷暑,可以想象老百姓是怎么熬过来的,皇室中对付酷暑时有各种办法,冰窖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冰窖的作用就非常大了,可以用来冰镇西瓜,也可以呆在里面消暑避夏,皇室成员对付苦夏自有办法。可是老百姓就苦了,旱灾带来的次生灾害一直困扰着乾隆,每天的奏折像雪片一样飞来,国库的银子也像流水一样泼了出去。

作为一国之君的乾隆怎么会不知道这样消耗下去是什么结果呢?便召集大臣们商议应对的方法,在古代除了搞搞迷信外,好像没有太特别的方法可以对付这种灾难,不过这次灾难持续了数月之后,终于被一场甘霖“救”下。

在老百姓还没有来得及喘息时,各地的水灾又频繁发作,这真是按了葫芦又起了瓢。

这场热灾带来的后遗症一直在延续,老百姓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救济,粮食有限,受灾群众太多,赈灾的粮食在大量的灾民面前就是杯水车薪。

极端的天气让老百姓们苦不堪言,一边是北方大面积的旱灾,一边是长江流域的水灾,皇帝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在灾情最严重的时候,乾隆亲自到灾区去开坛求雨,在古代求雨仿佛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各个地方对于求雨都非常重视,因为古代的科学手段实在有限,不像现在如果降雨量不足的话,会用人工降雨的手段来调节雨量。

乾隆还是很虔诚的,在求雨的过程中还晕倒在法坛之上,不过这次求雨的心思不算白费,不久后果然天降大雨,也就是那场大雨才缓解了高温。

这次灾难使得国库损失惨重,一千一百八十多万两白银就这样流了出去。

大家不禁要问为何会有这样的极端天气出现呢?其实这与人类的过度开采有很大的关系,人类对大自然的消耗太大,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反弹式“报复”,很多时候并不是自然要惩罚人类,是人类不好好珍惜大自然所馈赠的一切。

乾隆时期,由于他好大喜功,大兴土木用于修建宫殿,导致很多地方的树木砍伐过于频繁,也让大自然受到了破坏,在他登基后的第八个年头,就发生了如此严重的祸端。

人类总试图去改变大自然,其实是一件愚蠢的事情,人类又何尝不是自然的杰作呢?当我们的世界还有关雎鹿鸣时,那种和谐是最为美好的,为一己之私而破坏生态平衡是最为可笑的行为,自然的平衡不允许人类如此去做,要让灾难少一点,尊重自然是最为合适的做法。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必删除

更多文章

  • 黄埔军校前期毕业生的真实学历不高,却打的北洋军阀落花流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黄埔军校最初的校名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在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开办,因此又叫黄埔军校,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严格意义上来说,黄埔军校是特指1930年以前的毕业生,广义上来说,包括了1924年以后国民党所开办的所有军校和分校。之所以说前几期的黄埔军校毕业生学历

  • 乾隆弟弟弘昼,为啥生前多次为自己举办葬礼?高明之举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乾隆弟弟弘昼简介,乾隆的弟弟弘昼是什么样的人,乾隆弟弟弘昼有多荒唐

    乾隆的弟弟弘昼,生前多次干一件荒唐事:为自己隆重地办葬礼。然而奇怪的是,这件事如此荒唐,无论他爹雍正,还是他哥乾隆,都对他听之任之,甚至还有一些欣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荒唐背后有他的生存之道。我们先来看看老三弘时的命运,就能理解弘昼的所作所为了。雍正前两位皇子早没了,弘时就是皇长子了,他认为自己既

  • 太平天国东乡封王的时候,天王以下为何是东王杨秀清的权力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除了天王洪秀全,权力最大的当属杨秀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来到南京之后,杨秀清的势力几乎达到了与洪秀全平起平坐的程度。这是为什么原因?(一)教权至上太平天国实际上起源于我国南方的一个民间传教组织——拜上帝会。与当时清朝风靡一时的白莲教一样,拜上帝会也是这样一个组织。后来在诸位领袖的率领下,拜上帝会

  • 民国婚礼礼服的变迁,是新与旧的碰撞,是时尚与传统的对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民国婚礼服饰,慕天姿婚礼妈妈礼服,在哥们婚礼念了一段民国的证婚词

    社会的变革就像微风吹皱了一池春水,在人们的生活里荡起了一圈圈的涟漪。文化、思想、服饰、妆容,甚至是传统的婚礼,都接受着一场文明的洗礼。民国的婚礼也正在中西合璧的趋势下,变得更加开明,婚礼的服装也从传统的凤冠霞帔,演变成旗袍、婚纱等融合了近代时尚元素的服装。一、清末民初的婚服清代的婚礼服装大体还是延续

  • 三次婚姻,三次思想转变——民国名校长蔡元培的婚姻回眸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次婚姻:蔡元培21岁时,他考中了举人,这一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蔡元培在婚礼之前甚至从来没有和王昭见过面。婚后,蔡元培也是传统思想,大男子主义,豪放,不拘小节。而王昭也是旧时女子思想,两人性格不合,经常闹矛盾。后来,蔡元培也试图弥补裂痕,等到两人感情稍微好点时

  • 雍正登基之后,清算老八和老九,为什么却放过老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八爷党绝对是雍正帝的死对头,雍正上台后,肯定要清算。而老十胤明明是八爷的人,雍正却是不同对待,这为的哪般呢?毕竟在许多影视剧和民间故事里,雍正都是以狠辣无情出名,老八被雍正改名为阿其那(狗),老九被雍正改名为塞思黑(猪)。老八被圈禁不久就病死。根据末代皇帝溥仪的回忆来看,老八很可能是被毒死的,不然不

  • 甲午战争中,真的像梁启超说的那样,是李鸿章一人敌一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甲午战争失败是跟李鸿章有关系吗,李鸿章打过甲午战争吗

    而在甲午战争期间,确实有一些督抚存在这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对于调兵参战一事多加推诿。像黄海海战以后,清政府曾经希望抽调南洋水师北上时,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就以兵船无人驾驶为由予以推脱。而日军围攻威海时,山东巡抚李秉衡以防止日军进犯山东其他地区为由,拒绝派兵增援。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奇怪。太平天国运

  • 民国才女凌叔华:爱来了就拥抱,爱走了不挽留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民国才女凌叔华简历,凌叔华女儿陈小滢现状,凌叔华现任老公

    泰戈尔曾说凌叔华的才华不亚于林徽因,也许是因为大家喜欢把才女之间进行比较吧,凌叔华对林徽因没有什么好感,这就像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关系,生了此又何必生个彼呢?1900年,凌叔华呱呱坠地,她的父亲凌福彭和康有为是同榜的进士,凌家是世代书香门第,往来必然无白丁,所以凌叔华从小就在文化熏陶中长大。凌叔华喜欢

  • 回眸清朝:融合历史的华服,穿出自己的个性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盛世华服,古装公主美人脱下华服的照片,皇后进牢房脱下华服

    那华丽的锦缎之下,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是一个王朝的故事。定鼎中原,满汉服饰的融合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虽然定鼎中原,可是其服饰还是保留了本民族的习惯,当然既然入主中原,那就一定会有文化的融合。想融入一个文化圈子,如果没有相近的地方,那将是一场文化灾难。与其说是清朝征服了明朝,定鼎了中原,还不如说是互相

  • 和珅得宠空前绝后,明明很贪婪,就是不办他,乾隆内心你不懂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和珅临死前一晚才知乾隆用意,乾隆跟和珅坐囚车全集,和珅给乾隆送美女

    先说看得见、信得过。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比乾隆帝小三十九岁,容貌俊美。满洲正红旗人。十来岁时,有幸进皇宫咸安宫官学,学习儒家经典和满洲、蒙古文字,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出身满洲,便做了宫廷三等侍卫,开始进入仕途。这个差事给和珅接近乾隆帝提供了机会,是和珅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他还有一个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