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马陵之战,庞涓临死前为何会怒吼“遂成竖子之名”?这六字道出他真正的死因

马陵之战,庞涓临死前为何会怒吼“遂成竖子之名”?这六字道出他真正的死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48 更新时间:2023/12/6 23:41:50

[var1]

当时距离桂陵之战过了十三年,魏将庞涓正在率兵攻打韩国,韩国就向齐国求救。之后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迫使庞涓不得不率军回援大梁。但魏国的魏武卒骁勇善战,而齐国军队却有怯懦之名,孙膑担心齐军在正面战场不是魏军的对手,就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术。

庞涓感叹齐军怯懦,还没等他攻打就逃跑了一大半,便脱离魏军主力,只率领一些精锐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结果在马陵被齐军伏袭,最终庞涓拔剑自刎,在临死前只说了六字:“遂成竖子之名!”,意思是说“倒成就了这小子(孙膑)的名声!”

因为庞涓自知中了孙膑之计,败局已定,而他的失败则会成就孙膑的名声。如果他不自杀,也会再次被孙膑生擒,遭受屈辱,之后眼睁睁看着齐军乘胜追击,彻底将魏军主力击溃。即便庞涓还能回到魏国,他也无颜再见魏惠王,倒不如马革裹尸,还能挽回最后一点尊严和名声,于是庞涓在马陵战场拔剑自刎。

[var1]

魏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令天下谈之色变的魏武卒精锐几乎损失殆尽,沦为了二流强国。魏国军事从根本上被削弱,而打造一支训练有素,战力强悍的魏武卒成本太高,短期内难以恢复,周边的诸侯也会不断压制魏国,不会给魏国重新崛起的机会,魏国从此失去了霸主地位,此后开始了齐国和秦国争霸的局面。

孙膑辅佐齐国大将田忌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次击败庞涓,其中马陵之战更是击溃了魏军主力,为齐国奠定了霸业,孙膑也因此扬名天下。而庞涓因常年带兵征伐各国,导致树敌众多,在魏惠王刚将其尸身厚葬不久,庞涓的陵墓就被偷掘毁坏,暴尸荒野。

庞涓自认才能不及师弟孙膑,便捏造罪名陷害孙膑

庞涓和孙膑本是同门师兄弟,相传两人同拜于隐士鬼谷子门下,一起学习军事兵法。之后庞涓听闻魏国用重金招纳贤士,寻访将相,为此心动,便想下山求取富贵,出将入相,但又担心老师不放他下山。不过老师鬼谷子早已通过庞涓的脸色揣测出他的心意,便主动让他下山,庞涓临行时其师兄孙膑为他送行。

[var1]

庞涓对师兄孙膑说:“某与师有八拜之交,若有此行能得到魏王提拔,一定举荐吾兄,一同建功立业”。

孙膑说:“吾弟此话当真?”。

庞涓回答说:“弟若妄言,必将死于万剑之下!”。

之后庞涓前往魏国,以兵法才能被大臣举荐于魏惠王,并得到了召见。庞涓入朝时,正值魏惠王用膳,不过魏惠王见庞涓容貌英俊,不是凡人,便放下餐叉,以礼相迎,与庞涓谈论天下大势。表示魏国地处四战之地,东有齐,西有秦,南有楚,北有韩、赵、燕三国,皆势均力敌,该如何发展。

庞涓说:“大王如用微臣为将,保管战必胜,攻必取,继而可以兼并天下,还用担忧六国乎?”若臣为将没有得见效果,甘愿以死谢罪!”。魏惠王大悦,便拜庞涓为将,并兼任军师一职。

[var1]

《史记》记载:“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之后庞涓率兵打败卫国、赵国等诸侯,宋、鲁、卫、郑等诸侯国君诸君都来朝见魏惠王,庞涓因此更加被魏惠王信任。但是庞涓自认为才能比不上师兄孙膑,担心孙膑下山后对他造成威胁,于是暗中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监视起来,之后又捏造罪名处以膑刑(断足或砍去膝盖骨)和黥刑(刺字),想将孙膑埋没于世不为人知,两人从此结仇。

因为当时的士大夫以上的贵族享受一定的特权,所谓“刑不上大夫”,受过酷刑的人就不能担任将相,孙膑遭受酷刑,以后就无法担任主将,得到重用。

桂陵之战,庞涓第一次被孙膑击败,并被生擒

后来还是一次齐国使者前来魏都大梁城时,孙膑拜见并游说齐使,而齐使见此人谈吐不凡,才行出众,便偷偷用车将孙膑带回了齐国,孙膑这才离开魏国,摆脱了庞涓的控制。

[var1]

《史记》记载:“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孙膑入齐后凭借才能得到了将军田忌的赏识,被以礼相待,成为了田忌的门客。之后就发生了“田忌赛马”的历史典故,孙膑为田忌赢得了齐威王和诸位公子的千金赌注,一时之间孙膑名声大振,田忌也将孙膑推荐给了齐威王,被齐威王当作老师。

《史记》记载:“惠王十七年,围赵邯郸。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

后来在公元前354年,赵国因出兵进攻魏国的附属卫国,魏惠王就令庞涓率军包围了赵都邯郸,于次年,魏军攻下了邯郸城。赵国形势危急,就派使者向齐国求救。孙膑因为受过酷刑,就没有担任主将,于是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带兵救援赵国。

[var1]

《史记》记载:“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田忌的想法是直接率兵直奔赵国救援,不过孙膑深谙兵法,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魏国精锐部队出征在外必定精疲力竭,而国内只有老弱残兵留守,直接进军魏都大梁,占据魏国的交通要道,攻击兵力空虚的地方,魏国一定会放弃赵国而回国救援,这样不仅能解了邯郸之围,又能起到挫败魏国的效果。

于是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对魏国战略要地平陵进军,以吸引魏军主力,一面直击大梁城郊,迫使庞涓率军回援,并故意用小股部队佯败示弱,从而让庞涓产生轻敌心理,以轻装急行回救大梁,而齐军主力则埋伏在庞涓赶往大梁的必经之路桂陵进行伏击,结果魏军大败,主将庞涓也被生擒。

不过此战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赵都邯郸依然被魏国占领。半年后魏惠王还调用韩国军队与魏军组成联军,在襄陵击败了齐、宋、卫联军,之后与各国陆续结盟,将邯郸归还给了赵国,齐魏结盟后,便将庞涓放回了魏国。

[var1]

马陵之战,庞涓再次战败,成就孙膑之名

魏国经过几年休整又逐渐恢复了对外扩展战争,在十三年后,齐魏继桂陵之战后又发生了马陵之战,结果庞涓再次被孙膑击败。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史记·魏世家》记载:“惠王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败于马陵。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

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了魏惠王为了挽回桂陵之战的损失,就联合赵国一起攻打韩国,韩国告急便向齐国求救,之后田忌和孙膑前去救援,于是发生了马陵之战。而在《史记·魏世家》中的记载,魏国进攻的还是赵国,然后赵国再次向齐国求救,之后孙膑建议田忌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在马陵大败魏军,魏国太子申被俘后惨死,魏军主将庞涓也被杀死。

《史记》记载:“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战于南梁。韩氏请救于齐。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将,孙子为师,救韩、赵以击魏,大败之马陵,杀其将庞涓,虏魏太子申。”

[var1]

不过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却又是一番不同的记载,魏国是进攻赵国,而韩国与赵国友好,就一起攻打魏国,结果战败,韩国就向齐国求救,由于依仗齐国救援,韩国连败五战,只好再次向齐国求救,于是齐国趁势出兵,派田忌和孙膑率兵救援韩、赵,在马陵之大败魏军,杀死主将庞涓,并俘虏了太子申。那么在马陵之战前,魏国攻打的是韩国,还是赵国呢?

紫陌认为魏国攻打的是韩国,因为在马陵之战两年前,秦孝公为了改变魏国进攻秦国,便采纳了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以麻痹魏惠王,于是魏惠王召集诸侯会盟(逢泽之会)天子,企图利用周天子确立魏国在诸侯列国间的统治,但是却遭到了韩国等大国的抵制,导致魏、韩翻脸,因此魏惠王在公元前342年进攻韩国,韩国告急向齐国求救,于是发生了马陵之战。

《史记》记载:“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袭击魏都大梁,在外出征的庞涓急忙撤军回援。孙膑考虑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于是又采用了“减灶诱敌”的战术,吸引庞涓脱离主力追击齐军。齐军第一天先设了十万个生火做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只设三万灶。

[var1]

庞涓见此非常高兴,便丢下步军主力,率军精锐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而孙膑此时已经在马陵埋伏了一万名善射士兵,并砍去附近树木的树皮,写下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句,和士兵约定说:“天黑见火就万箭齐发”。但庞涓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中计,正在一步步落入孙膑专门为他设计的圈套。

《史记》记载:“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等庞涓发现中计时已经为时已晚,当他天黑赶到马陵,看见树上写着字,便点火查看,还没等他读完,齐军就万箭齐发,漫天箭雨不断射中了庞涓率领的骑兵,魏军顿时大乱。庞涓见此却无计可施,自知败局已定,便拔剑自刎,不过在临死之前感叹道:“倒是成就了孙膑这小子的名声!”(遂成竖子之名)。

至于庞涓为什么会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多年努力经此一战化为乌有,自己的失败却成就了孙膑之名,后人提起此战赞美的是孙膑,而他却要被嘲笑!

[var1]

孙膑也确实凭借马陵之战名扬天下,毕竟庞涓是魏军主将,并不是什么无名将领,魏武卒又是当时天下最为精锐和强悍的代表。孙膑能逼死庞涓,用“怯懦”的齐军打败战斗力强悍的精锐之师魏武卒,不正说明他的才能要高于庞涓吗!

结语:

庞涓死后,齐军乘胜追击,彻底将魏军主力击溃,并俘虏了魏惠王的儿子太子申,齐国称霸东方。而魏国则经此一战元气大伤,魏武卒精锐几乎损失殆尽,从此失去了霸主地位,沦为二流国家,之后在周边诸侯不断打击压制下,魏国不断衰弱,最终被秦国灭亡。

孙膑的“围魏救赵”战术也被列入中国古代兵法策略《三十六计》的重要一计。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后赵国很弱,为何还是能击败燕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长平战后赵国女人,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惨败,赵国长平在哪

    [var1]第一,赵国虽然被秦国消耗了实力,但并没有到谁都可以消灭的地步。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自从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负少。尽管长平之战败了,而且是惨败,但不代表赵国就成了软柿子,谁都可以打。尤其是在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了防止秦国的继续进攻,国内则积极

  • 专家发现战国大墓,本以为是周天子,结果让专家大跌眼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天子墓,洛阳金村天子墓,春秋战国墓考古

    周天子的陵墓在史书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周季王,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都葬于陕西咸阳,而周幽王则葬于陕西西安,天子陵墓本就宏大,如此多的帝王陵拥挤在一起,应该很好发现,但是几千年过去了,关于周天子陵墓的消息却始终没有。[var1]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和当时的墓葬风俗有关,先秦之前,凡是陵墓,都

  • 宋代建盏是如何烧制的?这颗瓷坛明珠的现状如何?什么又是茶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关于宋代建盏的知识卡片,宋代最顶级的建盏,宋代建盏底款

    建盏斑纹根据炉内温度自然地形成。其中,曜变最为异常灿烂,因为斑纹最有价值。宋代人工烧制之时,为了得到一只这样的盏,往往需要烧制几十万件,这个成品率谁能说他没有价值呢?毫不夸张的说,建盏在千年前的宋朝,就已经稳坐“第一茶器”的宝座。那时的宋人喜欢着它的实用,爱这它的绚烂的美。建盏是崇尚自然的精神产物,

  • 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他对自己的功臣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的功臣善终的有几人,曾仕强讲朱元璋杀功臣,朱元璋手下功臣排名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后,大封诸将为公侯,初封六公,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

  • 清朝时,岳飞墓前跪着四五个人,为何现在只有四个,少了哪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岳飞墓前跪着5个人后来怎么样了,岳飞墓前跪着五人怎么被揭穿的,岳飞墓前跪着的都有谁

    不过害死岳飞的可不只是秦桧一个人,还有其他几个人。后来那几个人一直跪在岳飞墓前,忏悔自己的罪过,并受尽世人唾弃。那么这几个人分别是谁呢?01我们先来看看岳飞当初到底是如何遇难的。北宋时期,岳飞出生于河北汤阴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喜爱武艺,曾拜周同、陈广等为师,学习武艺。因他天赋异禀,又勤奋好学,

  • 此人背叛朝廷,原因不外乎是它?朱元璋背后的真正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打仗的时候为什么没人背叛朱元璋,李善长两次背叛朱元璋,如果郭子兴没死朱元璋会背叛他吗

    南京康茂才像 元朝末年,战乱四起,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为了保卫家乡,薪县(今属湖北黄冈)产青年康茂才召集兵马,抵抗起义军,很快声名鹊起,被朝廷封为长官(官职名)。看到百姓陷于战乱,他心急如焚地给朝廷上书献策,然而,昏庸腐朽的元朝统治者无动于衷。大势所趋之下,康茂才投奔了起义军首领朱元璋,做了其磨下

  • 正学先生方孝孺:纵诛十族又何妨,气节在胸万世存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01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登基,国号大明。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可惜太子朱标早死,于是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登基。燕王朱棣同是太祖之子,对于皇位传予皇孙心中不忿。故而第二年,燕王朱棣在北平举兵造反,建文帝朱允炆起三十万大军平叛燕王,此战役历时三年,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奇兵南下直捣应天战

  • 权力的游戏里,明朝皇帝真的法力无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权力的游戏明朝皇帝法力,权力的游戏嘉靖皇帝,权力的游戏中死在龙背上的是谁

    当我们在谈论明朝皇帝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当然是他们手中的权力——掌生杀予夺、握万民万疆的皇权。说起皇权,大家脑海里很容易想象到这样一幅画面:皇帝正襟危坐在大殿中央,阶下文武臣工拜服不起。皇帝微微动口说道,升某人为某某官,这人顿时就收到了正式任命,飞黄腾达。而皇帝如果说的是,将某某人贬官、打入大牢

  • 朱棣率军回北平时,给一个小城改了一个霸气的名字,沿用到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01 今时今日,很多商品的热销除了依靠自身的好口碑与好质量以外,更免不了依靠名人效应。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品牌都会聘请代言人为自己代言,就算是高级奢侈品也不例外。那么在古代,谁要是跟皇帝沾上点关系,这个人或者这个地方的命运,也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一座,因为和朱棣有关系而出了名的城

  • 朱元璋为何要将祖先的陵墓葬在水中?其实并不是他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明祖陵位于现在的江苏省盱眙,那明祖陵是如何被后人发现的呢?原来在1953年的时候,在当地爆发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因而洪泽湖的水位开始骤降。这其实是明祖陵开始向世人展现自己神秘的面纱。陵墓刚开始显露的是一批东倒西歪的石像,这些石像大多是象征皇室的麒麟、狮子、文臣和武将。这些东西马上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