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商鞅到张居正,中国古代历朝变法者,为何结局都比较悲惨?

从商鞅到张居正,中国古代历朝变法者,为何结局都比较悲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23 更新时间:2024/1/22 1:08:36

[var1]

笔者看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毋庸置疑的是,改革变法都是对既得利益者蛋糕份额的触动,阶级固化,利益固化是自古便存在的现象,改革的必然下场,就是给自己寻找到了大量的政治对手,这些人对变法者的仇恨,随着变法的深入而与日俱增。

其次,无论是商鞅还是张居正,变法的背后都是统治者的全力支持,可以说变法是高度依附统治者个人的政治行为,一旦秦孝公身死,秦惠公会对商鞅动手,一旦明神宗长大,看见老师府中颇有资财,改变对张居正的看法,张居正便会被挫骨扬灰。

一.变法总是动了他人蛋糕

1.商鞅变法:对秦国所有勋贵的冒犯

商鞅变法中关于军功和爵位的联系,是从体系上对秦国原有既得利益者们,那些王公贵族们的打击,他不仅仅是削弱,而是用另一群人去取代现有的贵族们,商鞅触怒的是整整一个阶层,即使是秦惠公在的时候,也花费了巨大的力量才压制了王侯的反弹。甚至有这样一种说法,商鞅的变法举措,到了东方六国任意一个国家,都是不能成功的,秦国之所以能接受商鞅的变法,正是因为他的政治结构相比东方六国,相对简单。

贵族的力量,相对薄弱,这才让变法受到的反弹没有那么大。商鞅的奖励军功,规定没有军功而家庭富裕的人,也不能炫耀自己的财富,这就逼着那些勋贵子弟,去战场上斩首,去战场上磨练,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比祖先的庇护更光辉的荣耀,这就让躺着就能享受的那批人,自然对商鞅产生了看法。

[var1]

2.张居正改革:丈量土地得罪地主,紧抓贪腐得罪群臣

张居正的改革,是对明朝畸形的财政制度的一次最后的诊治,明朝的赋税,高度依赖农业税收,而农业税收的根本,就是搞清楚土地的所有人,土地的具体数量,张居正在执行一条鞭法的时候,触动的是士绅阶层的来源,地主阶层的利益,这就从根本上,给他竖立了一个数量庞大的敌人群体,这种敌视在张居正还掌权的时候不显山露水,等到他稍微露出颓态,便给了他致命一击。张居正为了掌权,为了竖立威信,是打击了不少贪污的官员的,他做为首辅以后,明朝抄家获取的银两,开始暴增,这些贪腐的官员,背后都是科举同年朋党,他们最终成为了压倒张居正的稻草。

二.变法是高度依赖帝王支持的行为

1.车裂商鞅实为秦孝公与秦国旧贵族的和解

国家的强盛和个人的利益,并不是完全契合的,对于商鞅来说,变法大大的加强了秦国的国力,商鞅对于国家的作用,在所有的法令都已经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秦孝公上台的时候,他需要旧贵族在政治上的支持,没有什么比献祭商鞅,更合理的政治举动了,于是变法者的命运,就已经被注定。

商鞅的悲剧还在于,做为法家理论坚定的支持者,商鞅的力量源泉在于一个公正的法治体系,而君王,恰恰是凌驾于体系之外的存在。所有人都知道,污蔑商鞅企图谋反是荒谬的,秦孝公却偏偏的以王令来讨伐商鞅,公子虔的告发,不需要证据,不需要商鞅谋反的动机,他是明目张胆的构陷,然而这种构陷背后,是公子虔早年为太子老师的时候,被商鞅处以的刑罚,依附于王而腾达的人,最后也死在了王的专断上。

[var1]

2.张居正悲剧:万历对其复杂的情感

首先,张居正确实是个真正的权臣,他和皇太后的关系甚至好到了,两人公然谈论皇帝废立的问题,这是权臣的顶峰了。

而李太后,居然渴望的是一个霍光一般的臣子,相比于商鞅要通过法令来变法,张居正,却更多的是通过威权来变法。幼年的皇帝对于这个老师,这个首辅的感觉一定是复杂的,他在宛若儿子敬畏父亲一般敬重张居正的同时,本身至高无上的权威又被张居正所威胁,他对于这个首辅的惧怕,浸淫到了骨头里,而张居正死后他的宅邸查抄的金银,不过是触发这种隐藏的逆反心理的导火索。

说一千道一万,张居正长于谋国,拙于谋身确实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注解,变法者在朝堂全身而退,即使以张居正之能也无法做到,在中国千百年的专制统治下,变法强的是国,坏的却是自己甚至子孙的前程。

[var1]

3.帝王的想法与臣子想法的不同

对于帝王来讲,到底是国家强盛为先,还是统治稳固为先,是一个巨大的谜题。在变法可以强国,但是会动摇统治根基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帝王都选择了牺牲变法者,这是可以理解的,变法者的价值在于法令,而他们本身的牺牲,就是团结被他们打击的既得利益者的最好的方法,奇妙的是,这种打击过后,帝王甚至还在享受着变法带来的红利,而不用做制度上的倒退。

那么变法者们就是天生的帝国的弃子了,他们无论是依附帝王,像商鞅那样,还是威权盖过帝皇,像张居正那样,只要走上了变法者的不归路,下场都几乎已经被注定。

三.国家需要变法者,历史需要牺牲者

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富

无论对于国家来说,还是对于个人来说,改变都是至关重要的,历史上较为成功的变法,就是商鞅和张居正了,他们不用悲伤,因为那些失败变法的变法者,下场也并不美妙。王莽吴起王安石这些变法大能,真正善终的,居然只有北宋的宰相,变法并没有让这些变法者本身得到多少实在的利益,他们在选择得罪一个阶层的时候,命运就已经被注定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是没有变法者的容身之地的。

然而秦国,因为商鞅的存在,而强大到了兼并六国,奠定了中国历史大一统的局面,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商鞅的功劳,是能上升到民族的高度看待的。明朝,也因为张居正的改革残喘了百年,首辅的药方毕竟只能续命,而不能救命。

[var1]

2.对变法者的确为专断的

商鞅的专断,张居正的威权,成为了他们罪名中重要的部分,然而在古代社会,去做一件颠覆全社会共识的事情,去进行危险的政治改革,难道不需要独断吗?有多少人能在变法生效之前,看到变法带来的好处呢?

商鞅的打击政敌,张居正的威震朝野,正是变法能够成功的保证,可以说越专断变法的举措就越容易实施,而越专断,得到的帝王的嫉恨也就越大,这是一种无解的循环,最终就是国家强盛,变法者沦为了牺牲品。

3.变法者:终究是帝王棋盘的棋子

帝国的强盛,在帝王的考量中,也许并不是重要的一环,古代帝王虽然大都都有振兴帝国的考量,但是本身道统的绵延,皇家地位的稳固,从帝王心术来讲可能更加重要,变法者秉承着皇帝希望强盛国家的愿望,政治风险对于帝王来说被分担了。

强盛的是帝王的帝国,变法失败,当然一杀了之,变法成功,防止利益损失者的反弹,杀了变法者也是自身利益损害最小的处理办法,成,变法者可诛,败,变法者当诛,商鞅和张居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不过是成功一点的韭菜,被收割掉自然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var1]

结语:

为什么我国古代变法者的结局都如此悲惨呢?实则是因为他们是朝堂本来被分割好的蛋糕的破坏规则者,古代的政治生态中,政治权益的大头,自然被帝王获得,但仍然还有大量的权益,被群臣瓜分,变法者事实上是统治者们,或者说是帝王们放出的改变规则的武器,成功,帝王便会在蛋糕中获得更高份额,加之他们本身的地位,甚至能获得升级,从王到皇帝。失败,杀了变法者也不算大事,基本政治构造不变,也就谈不上帝王们有什么损失。

无论变法成功或者失败,无论是否在变法的时候权势滔天,其实这些人的命运都是注定的。即使张居正这样的权势滔天的人,也抵抗不了生老病死,和变法者做对的集团,生命力比变法者强大的多,商鞅和张居正的悲剧,实则就是古代社会变法者的宿命。

参考资料:

《明史》

《秦史稿》

《剑桥中国》史

更多文章

  • 他是强盗的祖师爷,曾将孔子骂得不能还嘴,死因成千古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为何称孔子为乞丐祖师爷,孔子竟然是海盗祖师爷,强盗的祖师爷

    看过《武林外传》的各位,一定对吕秀才辩死姬无命这一片段尤其深刻。天天将孔老夫子挂在嘴边的吕秀才,偶像正是春秋时期的大圣人孔老夫子,但即便是好辩的孔圣人,竟也曾被一介江洋大盗辩得面红耳赤,哑口无言。《一千零一夜》中有四十大盗便可以驰骋沙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有一支九千名强盗组成的队伍,横行天下,看

  • 韩信用几千士兵击溃20万敌军,只因用了这一阴招,千年来早已失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韩信死前道破一个秘密,韩信军事手段,韩信的计谋有多厉害

    [var1]要说韩信是刘邦手下带兵打仗排第二,估计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第一了。韩信不仅擅长用兵,而且它的战略思想也是极其有智慧的。最为后人熟知的莫过于韩信的背水一战了。也就是这场战役以数千万人大败号称20万大军的赵军。这场战争也是最为后人熟知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var1]当时韩信带领数万汉军,越过太

  • 勾践忍辱负重灭吴国,成春秋霸主盛极一时,为何后来却再无音讯?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勾践老婆图片,勾践媳妇被马爷欺负的视频,勾践死于谁手里了

    众所周知,古代一直以来都像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论是君王的雷霆之怒,还是朝臣们的群起攻击,都让人难以承受。更别提几个国家之间的对抗了,一夜之间就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人韬光养晦,隐忍多年取得成功。而有的人横行霸道,骄傲放纵,最终走下神坛,自古以来,就有“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卧薪尝胆的故事相

  • 此人用贸易战玩转春秋,诸葛亮是他的铁粉:一生治国就靠一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治国,诸葛亮治国之道全文,商人治国从贸易到战争的逻辑

    众所周知,诸葛亮一生狂傲,每以两人自比,一是管仲,一是乐毅。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为什么要以管仲自比呢?其实呀,管仲有一个特质,堪称诸葛亮之榜样与恩师。说这个特质之前,咱们先草草叙述一下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var1]诸葛亮用人,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激将法。那就是,想用谁,先羞臊羞臊谁。诸葛亮

  • 当年战国七雄的首都,现在是什么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国有哪七雄,当年战国七雄的首都现在怎样了,战国七雄都是现在的哪里

    一、齐国的首都:临淄当年,姜子牙被分封到齐,建立了齐国,首都就是临淄,有着长达八百余年的齐国首都的历史。临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不但是齐国故都,而且是汉代齐王首府,三国为青州治所,隋、唐为大郡驻地,因东临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1970年设立临淄区,位于淄博市东北部,总面积6

  • 信陵君窃符救赵,留居赵国后,被赵胜嫌弃。并不是平原君忘恩负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赵胜个人资料,赵豹和赵胜,赵胜被判几年

    随之,赵孝成王及平原君赵胜,将信陵君魏无忌迎请进都城邯郸,礼之以上宾,并予以大加封赏。受宠于赵国,遗罪于魏国的魏无忌,自知魏安釐王不会轻易饶恕自己,故而不敢回归魏国,就留在了赵国。擅自调用的魏国大军,魏无忌只好让将军卫庆率领回国,并代其向魏安釐王请罪。[var1]魏无忌留在赵国后,他在魏国的众多门客

  • 孙膑为何被挖去膝盖骨?山东曾出土一竹简,他做的事比挖骨还毒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孙膑被挖去膝盖骨图片,孙膑女装,孙膑庞涓36集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曾经有一批新出土的竹简,则向我们揭示了这其中的秘密。原来,孙膑也不单单就是那么一个受害者而已,他所做下的事情,设下的计谋可远比剜骨头要更残忍。那么,孙膑到底设下了怎么样的毒计?又是发生了什么令孙膑成为了废人?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var1]将门之后想了解孙膑这个人,最

  • 为秦王嬴政的一统大业建言献策的贤士,有可能在百余年前就存在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根据《史记》的有关记载,战国时期有两个叫尉缭的人。他们都是魏国人,都是政治家、军事家。[var1]根据史料,两个尉缭的见解几近相同,都反对非正义战争,支持“诛暴乱、禁不义”的正义战争。而且,他们都有远离人世,遁于荒山的经历。因此有些人认为,这两个同名的尉缭,可能就是一个人。但是,这两个人分别生

  • 信陵君为何是战国四公子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国四公子信陵君,信陵君与赵国关系,历史对魏国信陵君的评价

    [var1]信陵君贵为王公子嗣,但是却极爱招贤纳士,而且从不在意他人出身只问有无才能,渐渐的信陵君爱才之名传遍四海,前来投奔于他的人不计其数,但是其中真正改变信陵君一生的却是一个叫候赢的老人。[var1]候赢出身低微年高七十,素有贤明,信陵君在听闻之后亲自前往与其结交,为其牵马,终于收服这位名士之心

  • 战国七雄打了数百年仗都不缺粮,为何孔明总缺粮?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国时期的七雄现状,孔明在陈国绝粮七天是什么意思,战国七雄第199关怎么过

    [var1][var1]据相关史书记载,可以对比看出其中差异,主要是因为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实行的兵制不同,战国时期国家实行的兵制是全民皆兵,战国时期全民在打仗的时候不存在任何特例,一旦战争爆发,全国男子都要上战场。一旦不需要打仗的时候,这些士兵就可以解甲归田,继续投身农业生产当中,为国家生产力贡献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