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林党的领袖高攀龙,为何遭到魏忠贤赶尽杀绝,最后效仿屈原而死

东林党的领袖高攀龙,为何遭到魏忠贤赶尽杀绝,最后效仿屈原而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25 更新时间:2024/1/24 3:24:39

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注定一生要与苦难和悲剧同在。儒家的“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理想让代代士人为之神往,以期达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境地。

无数士人抱着天下关怀的热情,渴望能够通经致用、致君泽民。正如清代大思想家颜元所说:“天下事皆吾儒分内事,吾儒不为,又谁为之?”是啊,“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这些怀揣理想、不苟于世的儒家知识分子,以王道理想针砭时弊、抨击当道,尽管一次次地遭到失败,但其高尚、悲壮之节足以令人感佩。

[var1]

高攀龙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身处晚明的他注定了此生将与苦难相随。我们知道,整个明朝到了嘉靖、万历时期,官场黑暗、宦官专权,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尽管在万历时,张居正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好景不长,无法挽救明朝将要灭亡的命运。明朝虽然亡于崇祯之手,但其实亡于万历之手,清代史学家赵翼就持此看法。高攀龙生于此时,而他又是一个读过圣贤书,救世极切之人,因此他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

提起高攀龙,就不得不提顾宪成。说到这里,您也就猜到了。没错,就是那个“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东林学派。一定要记住,是东林学派,而非东林党。为什么呢?因为孔子主张“君子不党”,即不能拉帮结派,主张君子“以义合”,而非“以利合”。东林党之名是魏忠贤一党对东林学派的诬称。在晚明时,东林学派聚众讲学,声势极大,“满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志同道合,群而不党。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阴长而阳消。随着东林学派的壮大,却招来了小人的嫉恨。到了天年间,魏忠贤一党目之为“眼中钉,肉中刺”,拟就一份名单,称之为“东林党人”。实际上,东林学派诸君子虽然大多是朝廷官员,但由于官场不得意,便退居林下,以讲学为务,企图厚培风气,默化世运。这份名单实则“指鹿为马”,将同情东林学派和反对阉党专权的正直派官员都网罗于内。先后炮制了惨无人道的“六君子狱”、“七君子狱”,杨涟、左光斗便是我们所熟悉的冤狱。他们被锦衣卫抓到昭狱(即天子之狱,凌驾于司法之上),用尽酷刑,惨绝人寰......这就让人极为气愤,这人间还有天理吗?想想也是可笑,如此捏造事实、指鹿为马的事情果真就堂而皇之地发生了,此时用欧阳修在《与高司谏书》中的话再合适不过了,即:“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说了这么多,好像还没对高攀龙做过详细介绍呢。那么接下来,就来好好说说高攀龙。

高攀龙,字存之,号景逸。以号名世,故学者多称“景逸先生”。江苏无锡人。生于公元一五六二年,卒于公元一六二六年,享年六十五岁。父亲生七子,排行老二。因为祖父之弟,即父亲之叔未有子嗣,故将景逸过继出去。景逸幼时即表现出过于常人之处,在五六岁时,长辈拿食物给他,就已懂得曲身拱手去接。

万历十年,中乡试举人。为内阁大学士沈鲤所赏识,甫一见面,即以“天下士”许之。万历十五年,听闻李复阳与顾宪成讲学,有志于圣人之学,但不知下手处。万历二十八年,即景逸二十八岁这年,中进士。也就是同一年,嗣父过世,在家丁忧三年。万历二十年,三十一岁时,到京师谒选,朝廷授予其行人司行人,所职为奉使出外,传宣王命。正是在这一年,景逸开始了其仕宦生涯。

初入官场,景逸就已懂得宦海沉浮,但坚定立场,直道而行。行人司是个小官、闲官,因此有大量时间读书。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位卑未敢忘忧国”,见有不平之事,屡次上书皇帝。万历二十一年,他三十二岁时,因上书得罪内阁首辅王锡爵,被贬谪至广东揭阳,做了一个叫添注典史的小官。被贬之后,景逸心中气愤不已,可谓是“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为什么忠而被谤?泪眼问天天不语,只得寄情于山水。在登山观水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些学者,在相互的讲论中受到启发。逐渐明白了“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意思,渐渐泰然处之,视之为一次大历练,就像当年被贬谪至龙场的阳明先生一样。

正是在反省中,他认为自己需要“变化气质”,更要做到“此生不负此身”。转眼间十个年头过去了,已到了万历三十二年,这时景逸也已经四十三岁了。在这十年中,他与很多学者“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在这批人里面,与他相交过密的当属顾宪成、顾允成兄弟了。经过一番商量,遂筹划建立一个讲学之所,于是便在无锡建立东林书院。此曾为二程高足杨龟山讲学之所,在此基础上复建东林书院,也表明了自己对程朱之学的尊信。

景逸感于时下的科举制度“自幼以干禄为学,先文艺而后德行,俗根入髓,非顷刻可拔”。所以他在主讲东林书院时,以“收摄精神,主静立极”为主,教学生一方面要“埋头读书,使义理浃洽,变异其俗肠俗骨”;一方面要“澄神默坐,使尘妄消散,坚凝其正心正气”。这些主张对于那些如蚁附膻、蝇营狗苟的追名逐利之徒无疑是一剂药石。

[var1]

随着东林学派声势的壮大,景逸的仕途也随之高迁,一路做到都察院左都御史,官阶二品。不过两月,由于魏忠贤一党的构陷,不得不辞职。天启五年,魏忠贤下令毁天下书院,东林遂成瓦砾之区。

天启六年三月,诸好友纷纷入狱,景逸早已料到自己的命运,但仍然从容如常、不露声色。到了三月十六日这天,一早去道南祠拜过龟山,并作祭告。回来后,听闻缇骑将至的消息。便从容不迫地写就遗表,其文如下:

臣虽削夺,旧系大臣。大臣受辱则辱国。故北向叩头,从屈平之遗则。君恩未报,结愿来生。臣攀龙垂绝书。乞使者特此报皇上。

写完以后,从容投湖而死。不久后,缇骑果然来捕。幸而有先见之明,免于被辱。高攀龙选择了和屈原一样的死法,为什么忠而被谤呢?这始终是一个问题,屈原没有找到答案,投湖而死。而后来者也没有找到答案。

作者:东园公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北方诸侯修长城抵御游牧民族,南方楚国为何也修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战国时期楚国疆域,战国时期有修长城吗,战国时期修长城

    [var1]秦,汉,一直到明对战国北方长城都在不断的完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文化,长城本身也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其实最早修筑长城的可能并不是北方的国家,春秋时期的楚国早在齐桓公时期就在今河南南阳一带修建了绵延的城墙和城塞,也被叫做方城,方城的实质就是楚国

  • 屈原之前古人是否有清明节?清明节真正的来历竟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屈原清明节的故事,清明节是纪念屈原么,屈原去世之前有清明节嘛

    [var1]在这小编要像某些国家说道说道,沿用归沿用,你总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说成是你的吧!像韩国说端午节是他们国家的文化节日。其实是错误的![var1]那么问题来了,韩国人到底知不知道端午节都该干些什么,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划龙舟。这里面是有寓意得,有一种说法说是为了

  • 如果“长平之战”赵国不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来更换廉颇就不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括长平之战后廉颇哪去了,赵国将廉颇换成赵括的英文,长平之战中真正的赵括

    《史记·秦本纪》记录“长平之战”: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史记·秦本纪》记录的简洁,只是说四十七年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最终秦大将武安君百起在长平打败了赵国,杀了赵军40多万人。《史记·白起王翦

  • 为什么孔子说“成大事者不谋于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1、“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这句话的含义这里要纠正题主的说法,这句话不是孔子所说,而是比孔子更早一百来年的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郭偃所说,郭偃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首席大夫,一手主导当时晋国社会改革,后人将其变法精华称为“郭偃之法”。“郭偃之法”中就有这句原文“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意

  • 徐福东渡找到了长生药,为何却不回秦国?原来长生药人人都吃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徐福的长生经,历史上的徐福真的找到了长生药吗,徐福为什么出海寻长生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皇帝都企图让自己的阳寿能和开创的宏图霸业一样长,而这就要靠长生不老之药来实现。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就是这类故事里的典型案例。[var1]故事的另一个主角就是徐福,他受命找寻长生药的故事在中国和日本都广为流传。徐福原本的身份是战国时期的方士,类似于如今的算命道士。因此,能言会道的

  • 世人皆知廉颇负荆请罪,却鲜有人知长平之战后,他的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负荆请罪”的故事可谓是非常经典,以至于被收入了我们国家的教材之中。在这篇故事里,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敢爱敢恨且知错能改的廉颇形象,也将这位战国重臣优良的品格牢牢地刻在了后世读者们的心中。而这篇故事也引来了不少人的好奇,希望了解这故事的后续。在负荆请罪之后,以骁勇善战,品性优良而在历史上留下“战神”之名

  • 重耳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最应该感谢的是他的老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春秋时期重耳简介,春秋5霸大结局,重耳老婆

    重耳一看不好,就带着赵衰、狐偃、咎犯、贾佗、先轸等人开始流亡,饱受颠沛之苦,最后来到齐国。[var1]齐桓公对他很好,不但给了他华丽的观邸,骏马二十匹,还把公主齐姜嫁给了他做妻子。重耳乐坏了,十二年前出来,现在已经五十五岁,终于有了安逸的环境,天天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什么雄心壮志救万民于水火,都忘了

  • 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合纵”抗秦行动,失败于秦军偷袭计划的泄露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合纵抗秦是谁提出的,历史上五次合纵攻秦之战,六国合纵抗秦电视剧

    一、正欲抗秦,燕国突然进犯。当秦王得知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魏安釐王相继去世时,就派蒙骜率大军伐魏,接连攻取了酸枣等多座城池。赵悼襄王闻知后,深感不安,就与众朝臣商议抵御强秦之术。老将庞煖认为,应恢复以前的“合纵”抗秦之策。[var1]就在这时,北部边关守将派人奏报,燕国为洗雪前期的栗腹(燕国的相国)

  • 从商鞅到张居正,中国古代历朝变法者,为何结局都比较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居正变法具体内容,张居正变法成功原因,张居正变法失败之谜

    [var1]笔者看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毋庸置疑的是,改革变法都是对既得利益者蛋糕份额的触动,阶级固化,利益固化是自古便存在的现象,改革的必然下场,就是给自己寻找到了大量的政治对手,这些人对变法者的仇恨,随着变法的深入而与日俱增。其次,无论是商鞅还是张居正,变法的背后都是统治者的全力支持,可以说变法是

  • 他是强盗的祖师爷,曾将孔子骂得不能还嘴,死因成千古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为何称孔子为乞丐祖师爷,孔子竟然是海盗祖师爷,强盗的祖师爷

    看过《武林外传》的各位,一定对吕秀才辩死姬无命这一片段尤其深刻。天天将孔老夫子挂在嘴边的吕秀才,偶像正是春秋时期的大圣人孔老夫子,但即便是好辩的孔圣人,竟也曾被一介江洋大盗辩得面红耳赤,哑口无言。《一千零一夜》中有四十大盗便可以驰骋沙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有一支九千名强盗组成的队伍,横行天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