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光绪死后慈禧选择溥仪继位看似错误,实则是精明的算计了一切

光绪死后慈禧选择溥仪继位看似错误,实则是精明的算计了一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607 更新时间:2024/1/21 2:20:46

晚清,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驾崩无子,皇位后继无人,朝野一片混乱。当时晚清的实权者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慈禧皇太后,其作为清朝实际最大的当权者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利。

因此在光绪帝驾崩之后,慈禧以一己之力将光绪帝的弟弟的醇亲王载沣推举为摄政王,又将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推举为皇,而溥仪被立为大清朝皇帝之时年仅三岁。

那么为何精明如厮的慈禧太后在光绪帝死后会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皇帝?按常理说,年仅三岁的孩童是没有处理朝政的能力的,为何不立溥仪之父醇亲王载沣?这背后究竟隐含着怎样的隐情?

一、晚清现状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个朝代中曾经出现过康乾盛世这样的时期。

到了晚期,清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自身政治制度的落后,官僚阶层的腐败,对清朝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这些使得晚清处于巨大的风暴之中,随时都有崩塌的迹象。

以清朝当时的情况分析,当时的皇帝已成为了傀儡皇帝,在慈禧推举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则更是如此。

光绪皇帝在驾崩之前并未留下子嗣,依照常理,立嫡立长应首选,可慈禧太后却并未选择醇亲王载沣,而是选择了年仅三岁的溥仪。

在这一点上侧面反映出了慈禧的私心,晚清正值风雨飘摇之际,若想想要维持统治应该选以为身强力壮,有勇有谋的皇室子弟为皇,而慈禧太后作为一名女性能坐上清朝实权者之位必定不是一个没有头脑之人。

那么答案便只有一个,慈禧太后在选择皇位继承人之时存在着自己的想法与谋划。

二、选择皇位继承人的心思

在光绪帝病重时期,其实慈禧太后也几乎生命垂危,年事已高的慈禧太后加之病痛的折磨使其苦不堪言。依照史籍记载,光绪帝死于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而慈禧太后则死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两人的死期仅仅只相差了一天。

虽然慈禧太后同样病重但其不是像光绪帝那样病入膏肓。对于光绪皇帝继承人的安排可以说蕴含了慈禧太后之后的一切安排。

当时,如果依照祖制,醇亲王载沣继位,因为如果让醇亲王载沣继位无疑从祖制上还是个人能力上来说都是最为合适的。

但如果让醇亲王载沣继位,其正直壮年,虽生性老实,但是皇位是最会改变一个人的,保不齐日后心生反骨会对慈禧产生威胁,日后难免会因为权利而产生激烈的矛盾,会阻碍慈禧揽权之路。

因此对于慈禧来说,醇亲王载沣并不是最佳选择。

而年仅三岁的溥仪则不一样,他足够的年幼,要当皇帝必先进宫,在这样小的孩童心中是不会存在什么权利之争的,且对于慈禧来说,一个没有自理能力没有谋略没有主见的人无疑更好掌握,且溥仪年幼,这也给了慈禧继承掌权垂帘听政的理由。

虽然慈禧碍于朝臣的意见立了醇亲王载沣作为摄政王,但是这并不影响慈禧掌权,且对于慈禧而言醇亲王载沣并不是什么有勇有谋之人,他既不是早清的多尔衮,又不是权臣鳌拜,手上没有多少的实权,故慈禧若想在朝中做些什么,醇亲王载沣是无力反对的。

三、时日无多,为后事铺路

在慈禧太后选择立溥仪为皇的时候,朝中许多大臣都纷纷感叹慈禧作为一介女流却有精明的政治的头脑和细密的规划开始糊涂了。

表面看来,无疑选择溥仪做皇帝对于清王朝半分好处都没有,不仅朝政之事没有办法做决定,无法把理朝政,就连自己的生活起居都照顾不好,对于处于风雨之际的清朝其实实在等不了溥仪长大。

可看似胡闹而又荒唐的举动,其背后恰恰是慈禧的步步为营。

慈禧虽然知道自己久病不愈极有可能像光绪皇帝一样不久后便驾鹤西去,但是人总是自私的,总是会幻想自己还能活得久一些,慈禧已然尝过至高权利的滋味自然舍不得放手。

选择让年仅三岁的溥仪做皇帝是一场豪赌。慈禧在赌自己的身体是否还能好,如果能好,选择溥仪做皇帝便意味着自己还能在掌权些许年,虽然名分上没有称皇,但实权却与皇帝无异。

如果不能好,慈禧在活着的时候已经对自己的身后事有基础的规划。

古人异常注重葬礼祭祀等问题,慈禧在掌权期间曾得罪了朝廷中的许多人,虽然表面上这些人都臣服于自己,但是慈禧心中明白,这些人若是等自己死后其恨不得把自己从坟墓里拉出来鞭尸。

因此,为了预防这样的事情发生,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慈禧考虑到了这一点选择年纪尚小的溥仪,其年纪小,心思单纯,容易被教化,无论什么事情都听从慈禧太后的,这也最大程度的保障自己的身后事的妥帖。

而此时,被封为太后的隆裕,她既是光绪皇帝的正妻又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跟慈禧太后有着密切的关系,慈禧选择用隆裕来压制醇亲王载沣。

这样即使是自己日后驾鹤西去,有亲侄女牵制着拥有皇室血统的醇亲王载沣,醇亲王载沣也绝不会有机会对自己的尸体动手。

四、正统血脉,相互牵制

慈禧太后选择溥仪作为皇位继承人最绝妙的一点还在于,溥仪本身是醇亲王载沣亲儿子,他们二人均为皇室正统血脉,所以即使是醇亲王载沣对慈禧有诸多的不满,虎毒不食子,考虑到自己儿子的安全都会对慈禧太后礼让三分。

且选择溥仪,虽然溥仪的年纪尚小,但是溥仪的的确确是清朝皇室的正统血脉,这与重视血脉传承的朝臣来说找不到可以指责的理由。

选择溥仪,依照辈分还将自己的亲侄女隆裕提拔成了太后,这又再次地牵制了醇亲王载沣,这对于隆裕而言,慈禧太后对其不仅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还有提拔之恩。

在选择皇位继承人上选择溥仪但没有选择醇亲王载沣本来是会让醇亲王载沣造成不满的,但慈禧太后选择的皇位继承人溥仪又是自己的亲子。

依照利益既得来看,醇亲王载沣非但不能怪罪慈禧太后反而还要感激慈禧太后对自己亲子的看重。

总之,就慈禧太后的选择来看,从大清王朝的大局来说,无疑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罪人,将一个没有自理能力的人送到了皇位上,致使皇位被架空,群龙无首而后导致了清朝一步接着一步的分崩离析;

从当时的朝廷局面来看,慈禧太后此举完美地牵制了所有人,令所有人都处于原地不可动弹;从自身的利益来看,这样的举动无疑是正确而又绝妙的,既考虑到自己想要继承掌权的野心又顾及到了自己身后事的问题。

不得不说,慈禧太后可谓是晚清一个十分精明的政治家。

但也正因为慈禧太后的选择没有顾及到大局只顾及自己,也致使在她去世的三年之后,大清王朝彻底结束,从此消逝于世界格局之中。

更多文章

  • 鸦片战争,猛将为国捐躯,其母看到遗体却滴泪不流:不愧是我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鸦片战争 英雄人物,第一次鸦片战争英雄事迹,鸦片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英雄事迹

    葛云飞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自幼便学习武艺和文化。他自小仰慕岳飞,希望能和岳大帅一样精忠报国,保卫自己的家乡和人民。同时,葛云飞还有个好母亲,他经常给年幼的他讲述忠义之道。因此,葛云飞一向以“武官不怕死,文官不爱钱”为人生信条。道光三年(1823年),武艺精湛的葛云飞考中了武进士,在浙江沿海一带任职,

  • 此人是太平天国第一完人,被割千刀,一声不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太平天国死得最惨一位,太平 天国 杨童舒,历史上真实的太平天国第一人

    后因太平天国高层领导内讧,遭内部猜忌被迫分兵出走,后转战广西、湖南、云南等省,并于1863年5月进入四川境地的紫打地(今石棉县安顺场),打算在四川自立一国。但由于河水陡涨等原因,石达开部被清军部队及民团、彝兵等围困于此,苦战月余而不得突围,最后全军覆没。石达开被俘,于1863年6月25日在成都科甲巷

  • 东林党的领袖高攀龙,为何遭到魏忠贤赶尽杀绝,最后效仿屈原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高攀龙照片,韦曲高攀龙个人简历,高攀龙家训全文

    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注定一生要与苦难和悲剧同在。儒家的“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理想让代代士人为之神往,以期达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境地。无数士人抱着天下关怀的热情,渴望能够通经致用、致君泽民。正如清代大思想家颜元所说:“天下事皆吾儒分内事,吾儒不为,又谁为之?”是啊,“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

  • 战国时期,北方诸侯修长城抵御游牧民族,南方楚国为何也修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战国时期楚国疆域,战国时期有修长城吗,战国时期修长城

    [var1]秦,汉,一直到明对战国北方长城都在不断的完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文化,长城本身也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其实最早修筑长城的可能并不是北方的国家,春秋时期的楚国早在齐桓公时期就在今河南南阳一带修建了绵延的城墙和城塞,也被叫做方城,方城的实质就是楚国

  • 屈原之前古人是否有清明节?清明节真正的来历竟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屈原清明节的故事,清明节是纪念屈原么,屈原去世之前有清明节嘛

    [var1]在这小编要像某些国家说道说道,沿用归沿用,你总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说成是你的吧!像韩国说端午节是他们国家的文化节日。其实是错误的![var1]那么问题来了,韩国人到底知不知道端午节都该干些什么,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划龙舟。这里面是有寓意得,有一种说法说是为了

  • 如果“长平之战”赵国不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来更换廉颇就不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括长平之战后廉颇哪去了,赵国将廉颇换成赵括的英文,长平之战中真正的赵括

    《史记·秦本纪》记录“长平之战”: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史记·秦本纪》记录的简洁,只是说四十七年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最终秦大将武安君百起在长平打败了赵国,杀了赵军40多万人。《史记·白起王翦

  • 为什么孔子说“成大事者不谋于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1、“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这句话的含义这里要纠正题主的说法,这句话不是孔子所说,而是比孔子更早一百来年的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郭偃所说,郭偃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首席大夫,一手主导当时晋国社会改革,后人将其变法精华称为“郭偃之法”。“郭偃之法”中就有这句原文“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意

  • 徐福东渡找到了长生药,为何却不回秦国?原来长生药人人都吃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徐福的长生经,历史上的徐福真的找到了长生药吗,徐福为什么出海寻长生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皇帝都企图让自己的阳寿能和开创的宏图霸业一样长,而这就要靠长生不老之药来实现。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就是这类故事里的典型案例。[var1]故事的另一个主角就是徐福,他受命找寻长生药的故事在中国和日本都广为流传。徐福原本的身份是战国时期的方士,类似于如今的算命道士。因此,能言会道的

  • 世人皆知廉颇负荆请罪,却鲜有人知长平之战后,他的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负荆请罪”的故事可谓是非常经典,以至于被收入了我们国家的教材之中。在这篇故事里,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敢爱敢恨且知错能改的廉颇形象,也将这位战国重臣优良的品格牢牢地刻在了后世读者们的心中。而这篇故事也引来了不少人的好奇,希望了解这故事的后续。在负荆请罪之后,以骁勇善战,品性优良而在历史上留下“战神”之名

  • 重耳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最应该感谢的是他的老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春秋时期重耳简介,春秋5霸大结局,重耳老婆

    重耳一看不好,就带着赵衰、狐偃、咎犯、贾佗、先轸等人开始流亡,饱受颠沛之苦,最后来到齐国。[var1]齐桓公对他很好,不但给了他华丽的观邸,骏马二十匹,还把公主齐姜嫁给了他做妻子。重耳乐坏了,十二年前出来,现在已经五十五岁,终于有了安逸的环境,天天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什么雄心壮志救万民于水火,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