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驾崩无子,皇位后继无人,朝野一片混乱。当时晚清的实权者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慈禧皇太后,其作为清朝实际最大的当权者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利。
因此在光绪帝驾崩之后,慈禧以一己之力将光绪帝的弟弟的醇亲王载沣推举为摄政王,又将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推举为皇,而溥仪被立为大清朝皇帝之时年仅三岁。
那么为何精明如厮的慈禧太后在光绪帝死后会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皇帝?按常理说,年仅三岁的孩童是没有处理朝政的能力的,为何不立溥仪之父醇亲王载沣?这背后究竟隐含着怎样的隐情?
一、晚清现状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个朝代中曾经出现过康乾盛世这样的时期。
到了晚期,清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自身政治制度的落后,官僚阶层的腐败,对清朝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这些使得晚清处于巨大的风暴之中,随时都有崩塌的迹象。
以清朝当时的情况分析,当时的皇帝已成为了傀儡皇帝,在慈禧推举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则更是如此。
光绪皇帝在驾崩之前并未留下子嗣,依照常理,立嫡立长应首选,可慈禧太后却并未选择醇亲王载沣,而是选择了年仅三岁的溥仪。
在这一点上侧面反映出了慈禧的私心,晚清正值风雨飘摇之际,若想想要维持统治应该选以为身强力壮,有勇有谋的皇室子弟为皇,而慈禧太后作为一名女性能坐上清朝实权者之位必定不是一个没有头脑之人。
那么答案便只有一个,慈禧太后在选择皇位继承人之时存在着自己的想法与谋划。
二、选择皇位继承人的心思
在光绪帝病重时期,其实慈禧太后也几乎生命垂危,年事已高的慈禧太后加之病痛的折磨使其苦不堪言。依照史籍记载,光绪帝死于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而慈禧太后则死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两人的死期仅仅只相差了一天。
虽然慈禧太后同样病重但其不是像光绪帝那样病入膏肓。对于光绪皇帝继承人的安排可以说蕴含了慈禧太后之后的一切安排。
当时,如果依照祖制,醇亲王载沣继位,因为如果让醇亲王载沣继位无疑从祖制上还是个人能力上来说都是最为合适的。
但如果让醇亲王载沣继位,其正直壮年,虽生性老实,但是皇位是最会改变一个人的,保不齐日后心生反骨会对慈禧产生威胁,日后难免会因为权利而产生激烈的矛盾,会阻碍慈禧揽权之路。
因此对于慈禧来说,醇亲王载沣并不是最佳选择。
而年仅三岁的溥仪则不一样,他足够的年幼,要当皇帝必先进宫,在这样小的孩童心中是不会存在什么权利之争的,且对于慈禧来说,一个没有自理能力没有谋略没有主见的人无疑更好掌握,且溥仪年幼,这也给了慈禧继承掌权垂帘听政的理由。
虽然慈禧碍于朝臣的意见立了醇亲王载沣作为摄政王,但是这并不影响慈禧掌权,且对于慈禧而言醇亲王载沣并不是什么有勇有谋之人,他既不是早清的多尔衮,又不是权臣鳌拜,手上没有多少的实权,故慈禧若想在朝中做些什么,醇亲王载沣是无力反对的。
三、时日无多,为后事铺路
在慈禧太后选择立溥仪为皇的时候,朝中许多大臣都纷纷感叹慈禧作为一介女流却有精明的政治的头脑和细密的规划开始糊涂了。
表面看来,无疑选择溥仪做皇帝对于清王朝半分好处都没有,不仅朝政之事没有办法做决定,无法把理朝政,就连自己的生活起居都照顾不好,对于处于风雨之际的清朝其实实在等不了溥仪长大。
可看似胡闹而又荒唐的举动,其背后恰恰是慈禧的步步为营。
慈禧虽然知道自己久病不愈极有可能像光绪皇帝一样不久后便驾鹤西去,但是人总是自私的,总是会幻想自己还能活得久一些,慈禧已然尝过至高权利的滋味自然舍不得放手。
选择让年仅三岁的溥仪做皇帝是一场豪赌。慈禧在赌自己的身体是否还能好,如果能好,选择溥仪做皇帝便意味着自己还能在掌权些许年,虽然名分上没有称皇,但实权却与皇帝无异。
如果不能好,慈禧在活着的时候已经对自己的身后事有基础的规划。
古人异常注重葬礼祭祀等问题,慈禧在掌权期间曾得罪了朝廷中的许多人,虽然表面上这些人都臣服于自己,但是慈禧心中明白,这些人若是等自己死后其恨不得把自己从坟墓里拉出来鞭尸。
因此,为了预防这样的事情发生,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慈禧考虑到了这一点选择年纪尚小的溥仪,其年纪小,心思单纯,容易被教化,无论什么事情都听从慈禧太后的,这也最大程度的保障自己的身后事的妥帖。
而此时,被封为太后的隆裕,她既是光绪皇帝的正妻又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跟慈禧太后有着密切的关系,慈禧选择用隆裕来压制醇亲王载沣。
这样即使是自己日后驾鹤西去,有亲侄女牵制着拥有皇室血统的醇亲王载沣,醇亲王载沣也绝不会有机会对自己的尸体动手。
四、正统血脉,相互牵制
慈禧太后选择溥仪作为皇位继承人最绝妙的一点还在于,溥仪本身是醇亲王载沣亲儿子,他们二人均为皇室正统血脉,所以即使是醇亲王载沣对慈禧有诸多的不满,虎毒不食子,考虑到自己儿子的安全都会对慈禧太后礼让三分。
且选择溥仪,虽然溥仪的年纪尚小,但是溥仪的的确确是清朝皇室的正统血脉,这与重视血脉传承的朝臣来说找不到可以指责的理由。
选择溥仪,依照辈分还将自己的亲侄女隆裕提拔成了太后,这又再次地牵制了醇亲王载沣,这对于隆裕而言,慈禧太后对其不仅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还有提拔之恩。
在选择皇位继承人上选择溥仪但没有选择醇亲王载沣本来是会让醇亲王载沣造成不满的,但慈禧太后选择的皇位继承人溥仪又是自己的亲子。
依照利益既得来看,醇亲王载沣非但不能怪罪慈禧太后反而还要感激慈禧太后对自己亲子的看重。
总之,就慈禧太后的选择来看,从大清王朝的大局来说,无疑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罪人,将一个没有自理能力的人送到了皇位上,致使皇位被架空,群龙无首而后导致了清朝一步接着一步的分崩离析;
从当时的朝廷局面来看,慈禧太后此举完美地牵制了所有人,令所有人都处于原地不可动弹;从自身的利益来看,这样的举动无疑是正确而又绝妙的,既考虑到自己想要继承掌权的野心又顾及到了自己身后事的问题。
不得不说,慈禧太后可谓是晚清一个十分精明的政治家。
但也正因为慈禧太后的选择没有顾及到大局只顾及自己,也致使在她去世的三年之后,大清王朝彻底结束,从此消逝于世界格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