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制一奇葩军法,从此攻无不克,刘备却笑道:我称帝的机会来了

曹操制一奇葩军法,从此攻无不克,刘备却笑道:我称帝的机会来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721 更新时间:2023/12/19 11:31:08

在为政方面,曹操恢复生产,确立了屯田制,让流离失所的百姓回到家乡,人口和财富得到迅速恢复。曹操虽然功劳很大,但罪过也同样突出。他为了尽早结束了乱世,采用了许多偏激的手段,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在战争中,曹操特别喜欢屠城,曾在徐州等地犯下了滔天大罪。

从史料中看,曹操屠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相当具有目的性的,甚至还是一种军法,一直为曹魏军队所执行。

根据《三国志·程昱传》记载,当曹操征讨马超时,田银、苏伯等人趁机在河间地区造反。随后将军贾信前往征讨,田银等人不敌,被围困在一座小城内。为了活命,他们被迫向贾信请降。对于这些叛贼,臣子们都认为应当按律将他们杀死,也就是屠全城。

那么这些大臣们口中的“律”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看程昱所说的话:

“诛降者,谓在扰攘之时,天下云起,故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开其利路,使不至於围也。今天下略定,且在邦域之中,此必降之贼,杀之无所威惧,非前日诛降之意。臣以为不可诛也;纵诛之,宜先闻。”

简单翻译过来就是天下大乱时,军法规定:“围而后投者不赦”,这样做可以示威于天下,减少敌人的抵抗。而到了现在,中原战事平息,无需以杀戮立威。

从程昱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在打天下时,是经常屠城的。城池在被围前,如若投降,便可赦免;若城池被围,城中军民不仅不投降,反而还抵抗,那么就屠城不赦。在历史上,曹操也确实是这样执行的。

依据《三国志》,曹操以及其部将的屠城记录至少有8次,其中,尤其以徐州屠城最为严重,曹操为了报父仇,杀害了数十万无辜百姓,还将百姓尸体丢入泗水之中,使河水为之不流。因为这场屠杀,年仅14岁的诸葛亮受到波及,被迫逃亡荆州。曹操的残暴,最终将诸葛亮这位旷世奇才推向了自己的反面。

不仅如此,曹操还曾大规模屠杀俘虏。根据《后汉书》记载,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获7万袁绍的士兵,最终将他们全部坑杀。不得不说的是,曹操的残暴,从客观上让他的征服之路变得顺畅无比。曹操仅用十多年的时间,便统一了北方。然而令曹操想不到的是,他的残暴却阻碍了他进一步统一全国。因为他的暴虐和屠杀,给他带来个一生之敌——刘备

在所有汉末军阀中,刘备头一个发现了曹操过分残暴这个命门。曹操肆意屠杀,将无数军民推向了他的对立面。因此,刘备以仁德为噱头,团结了曹操的反对者。

在征战中,刘备征战一生却从不屠城,而三国军阀,包括孙权、袁绍,都曾屠城;在文治之中,刘备信仰宽和为政,与曹操通过屯田制超额剥削百姓形成鲜明对比;除此以外,刘备也不像曹操那样滥杀士人,因此很受士族欢迎。例如徐州豪杰陈登曾说刘备是“英雄杰出,有王霸之略。”曹操攻打荆州时,荆州士人对刘备是“归之如水”,直接形成了刘备阵营中的“荆州派”。

除此以外,刘备从不摆架子,以仁厚的态度对待普通百姓,因此很得民心。例如当曹操攻打到荆州时,竟有十数万百姓跟随着刘备一起逃亡。一方面,他们害怕曹操屠城;另一方面,刘备确实对他们不错。而刘备也投桃报李,拒不放弃这些难民,导致他最终被曹军追上,险些丧命。实际上,他完全可以快马加鞭逃到江夏,和兄弟们一起喝酒,岂不美哉。很显然,刘备的仁德是表里如一。

因此,刘备总结自己的抗曹经验:“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只要凡事和曹操反着来,就能成事。而曹操也明白,刘备是自己最大的对手,若不除掉他,自己所有的敌人都会聚集在他的麾下。因此,曹操评价刘备道:“刘备,吾俦也。”也就是说,曹操把刘备看作是和自己一样的大豪杰。

所以曹操在诛除诸侯时,总将刘备视为第一目标,生怕他得到根据地。然而刘备命大,总是能逃过曹操的追杀。只要刘备不死,就会有反曹人士在他身边聚集(比如诸葛亮、孙权)。因此,刘备无论失败多少次,总能在反曹人士的帮助下东山再起,也是他最终成就帝业的根本原因。

最后我要说的是,如今很多人认为刘备的仁德是虚伪,认为曹操的暴虐成了真性情。笔者只能用一个成语形容这帮人——叶公好龙。在战乱时,不知这帮人是希望遇到刘备一样的军阀,还是像曹操一样的军阀呢?答案或许是不言而喻的吧!

更多文章

  • 曹操究竟盗取了谁的墓,能养活军队三年?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大名鼎鼎的曹操,居然会带着自己的士兵前去盗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虽然现在我们来反观三国时期的历史,能够看到诸多的历史痕迹,可是在当时历史发生的时候,所带来的灾难也是比较大的。对于战争所带来的伤害,大多数人都是能够想象得到,早期的战争,本身就是一种冷兵器作战,所以大多数

  • 真正的刘邦从来没有杀害过功臣,这些所谓的功臣原来并不承认刘邦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邦临死前给刘邦儿子的话,刘邦有哪些黑历史,刘邦后代评价刘邦

    刘邦这个人说实话真的很不错,流氓是流氓了一些,但是你知道他在位的时候杀了多少忠臣吗?其实并没有杀,我们首先要明白异姓王是怎么来的,那些所谓的大杀异姓王从本质上来说都是那些异姓王先有的谋反的行为,然后才被杀死的,项羽死后,在当时的情况下,刘邦虽然君临天下,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解决,那就是从西周以来就一

  • 除了姜维,还有四个人自认为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他们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姜维诸葛亮阵容,姜维和诸葛亮的关系,三国演义诸葛亮姜维

    对于姜维,诸葛亮的评价是: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诸葛亮的意思很明白,姜维可以掌军,但由于属于降将,根基太浅。来到蜀汉阵营时间太短,根基太浅。适宜当管控政治方面,不能服众,而绝不是《三国

  • 乾隆时期清军战力如何?东亚大陆所向无敌,唯独奈何不了这个小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乾隆时期清军,清军乾隆时期部队组成,乾隆时期八旗兵战斗力

    本文通过分析乾隆年间的几场著名的外战,试图判断出清军与当时东亚范围的一流外军相比,战斗力究竟如何? 一、清缅战争•蛮结之战 先来看看清缅战争。首先要强调的是,18世纪中期的缅甸贡榜王朝正处于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此时的贡榜王朝扩张性十足,堪称不折不扣的地区小霸,搅得四邻不得安宁:西北方向,灭掉印度东部

  • 浅析名满天下的清朝睿智皇太后孝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孝庄皇太后的一生经历,孝庄皇太后功过,孝庄是如何当上皇后和皇太后的

    布木布泰在满语里的意思是天降贵人,孝庄皇太后一生确实都在辅佐大清王朝安稳。作为祖母,她扶持康熙步履薄冰,铲除鳌拜以后康熙亲政,孝庄却没有丝毫松懈,一生都在为大清奔波。一个进入后宫核心的女人,一生经历了四代皇帝。这在中国长达千年的封建史中都是第一人,她培育出康熙这样一个优秀的皇帝,且不贪恋权力,这样一

  • 和珅自尽前,打开乾隆赏赐的“保命诏书”,上面写着3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和珅临死前说了七个字,和珅临死前想起了乾隆的保命诏书,和珅临死之前的遗诏

    这位贪官因为极为喜欢《红楼梦》这本小说,从而让它得以继续流传至今,他还专门派人去找寻《红楼梦》的后续。这位贪官就是中国第一贪和珅,他所拥有的资产超过100亿,奇玩琳琅满目堆满仓库。民间流传过一句话,和珅倒嘉庆饱,可见和珅的贪污腐败已经深入人心。当然乾隆帝时期的和珅可以说是个大红人,乾隆还给他留了一个

  • 铁面巡抚:不惧风险,不畏权贵,康熙视之为百官楷模。不是于成龙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于成龙广西巡抚,康熙夸于成龙不畏强权,康熙提拔的四个青年才俊

    格尔古德为官清正廉明、勤政爱民,而且敢于动真碰硬,不惧达官贵人;生活上衣食简朴,不求奢华,为后人所称道。尤其是职任直隶巡抚时的作为更令人赞赏。一、不惧风险,敢于揭露社会现实。康熙二十一年,因才能卓越、业绩突出,格尔古德被朝廷任命为直隶巡抚。上任之前,康熙谆谆告诫他:“金世德、于成龙为巡抚有声,尔承其

  • 嘉奖在乾隆死后,立即抄了和珅的家,赐死了和珅全家,为何后悔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乾隆死后和珅下场,和珅是乾隆皇帝赐死的吗,和珅表妹被杀和珅生气

    那么乾隆为什么要嘱咐嘉庆不要杀和珅呢?肯定是乾隆能够看到嘉庆和和珅之间的矛盾,或者能看到嘉庆眼里对和珅的恨意与杀意。可是嘉庆却没有看到乾隆皇帝的用意的深远,他看到的只是和珅对自己皇位的威胁。直到15年后,嘉庆15年,史官在记录和珅过往,把和珅黑的一无是处的时候,嘉庆才想起当年乾隆的嘱时,大喝一声:和

  • 查抄和珅家没找到1分钱,嘉庆说了2个字,2天竟拉出几十车金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嘉庆查抄和珅家产清单,嘉庆皇帝查抄和珅的银子,查抄和珅过程

    这多少有些冤枉嘉庆了,他接手时的大清国,早已不似从前一般繁华。当时社会矛盾激发,官场上下更是贪污腐败成风。当时对百姓们的赋税又日益加重,各地更是频频爆发农民起义。一、和珅终被治罪嘉庆帝也不想自己未来掌管的大清帝国,继续按照颓势衰败下去。为了开脱乾隆帝的责任,也为了整治朝廷,嘉庆帝先拿替罪羊和珅开了刀

  • 她是民国名媛,28岁嫁80岁老外生下一子,守寡55年后透露婚姻实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古代,那些有文化的才子,同时家境出身颇佳的,世人都称其为"名士",这些人大多才华横溢,同时对于国家影响更是颇大。名士多用于形容男子,那家境显赫,满身才华的女子该怎么称呼呢?到了近代,尤其是民国,人们都称其为"名媛"。而名媛追根究底还是得有一个显赫的家世,毕竟有了显赫的家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