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晚年却将功绩全盘否定,结果为西汉延续百年

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晚年却将功绩全盘否定,结果为西汉延续百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695 更新时间:2024/1/21 4:39:29

自此之后,西汉就对匈奴开了屈辱的和亲方式,可即便如此,西汉依旧频繁遭受匈奴的骚扰,百姓苦不堪言。

这一情况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发生扭转。

汉武帝刘彻在位55年,与匈奴爆发了数不尽的战斗,更是三次举全国之力攻打匈奴。为此,汉武帝将文景之治积攒下来的国库消耗一空,不得已之下更是增加百姓赋税,或者采用各种方法敛财,以此来维持军队与匈奴“死磕”。

很多大臣都不理解汉武帝为何如此狂执,纷纷上书请求汉武帝休养生息,不要再打下去了,就连太子刘据也都出面反对。面对世人的不理解,甚至儿子的反对,汉武帝沉默良久。

或许此刻他体会到了秦始皇修建长城以及“焚书坑儒”时,公子扶苏出面反对的心情了吧。

沉默良久后,汉武帝说道:

“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劳累与骂名都让他自己承担,将安逸留给你!这是何等的霸气?

确实如汉武帝所说,他打击匈奴的决心被后世很多人评价为“穷兵黩武”,而在汉武帝的全力打击下,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实力大减,为后代西汉帝王提供了极大便利,若非如此,哪有汉宣帝时期的巅峰国力?

因此,汉武帝的功绩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与秦始皇一样远光长远,所做之事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唐太宗李世民就这般评价道:“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然而等汉武帝晚年时期,却下了一个诏书,将自己先前的功绩与行为全盘否定,并且对自己进行批评。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颁发《轮台诏》。

这道诏书中出现了很多自我否定的话语,比如“朕之不明”;“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忧民也,今朕不忍闻(再添烽火,是扰乱天下,而不是优待百姓,朕不忍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现在当务之急,是鼓励农耕,恢复民力)”。

从这些话语中,可以感受到汉武帝的两种心态:

从前的攻打匈奴而导致劳民伤财是不明智的。现在我要休养生息,安抚百姓。《轮台诏》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是后代史学家研究汉武帝时期从“穷兵黩武”转型“恢复民力”的一项重要资料。世人都以为,汉武帝只会打仗,丝毫不顾及黎民百姓的死活,但是从这篇诏书上来看,汉武帝怎会不关心百姓呢?

其实早在颁布这道诏书之前,汉武帝在之前的三月封禅泰山时,就给众臣说: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一直以来,汉武帝都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伤害百姓,为此他时常后悔。不过匈奴之祸也不能不除,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如此。

很多史学家将这道诏书又称为“罪己诏”,是汉武帝回顾往事,然后承认错误的诏书。通过这道诏书,汉武帝改变施政方针,转为“守文”。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田余庆发表论文《论轮台诏》称:

汉武帝刘彻在其去世前两年大幅度转变政治取向,由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转向所谓"守文",从而"澄清了纷乱局面,稳定了统治秩序,导致了‘昭宣中兴’,使西汉统治得以再延续近百年之久"。

田余庆教授认为,汉武帝的这道诏书虽然否定了他的功绩,但对后代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为后世西汉王朝延续了百年之久。换句话说,倘若汉武帝一直维持此政策,西汉王朝很可能因此覆灭。更没有之后的“昭宣中兴”一说了。

汉武帝是一个知道反省的帝王。

历史上著名的惨案“巫蛊之祸”发生在征和二年,在这次祸事中,有太多生命含冤,就连太子刘据也因此丧命。事后,汉武帝也逐渐查明了事情的真相,对此他懊恼不已,专门修建思子宫以寄哀思,又在湖县修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表达自己的悲伤之情。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这句话很有意思:

丁巳,以大鸿胪田千秋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无它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数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这句话是说,公元前89年6月丁巳(25日),汉武帝将一个没有突出才干与学识的臣子田千秋提拔为丞相,这是历来都没有过的事。

那么,汉武帝为何要如此做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作出解释:“三月,以一言寤意。”意思就是说:以一句话点醒了汉武帝。

前面提到,三月的时候汉武帝在泰山封禅,并且说了一段自省的话,而汉武帝之所以自省,就是因为田千秋对汉武帝的“点醒”。正是因为这句话,使得汉武帝开始自我反省。汉武帝先是将田千秋擢升为大鸿胪,之后又任命为丞相,可见田千秋对汉武帝的提醒多么重要。

而之后汉武帝颁发的《轮台诏》,也是在自我反省中作出的总结。

由于篇幅的限制以及表达能力的原因,笔者无法将田千秋与汉武帝是如何点醒汉武帝这一过程详细描述。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看一看《资治通鉴》,司马光在书中对于这件事进行了详细的刻画与分析。并且很多学者在研究《轮台诏》时,主要史料来源也是《资治通鉴》,由此可见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史记》与《资治通鉴》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是记录历史,后者是解读历史。为何《资治通鉴》被誉为“帝王之书”?就是因为司马光会对历史事件进行解读,方便读者“以史为鉴”,将读史使人明智这一点发挥到最大。

因此,笔者建议各位可以读一下《资治通鉴》,绝对受益匪浅。

不过对于没有文言文基础的朋友,阅读原版《资治通鉴》比较吃力,因此笔者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白话版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国学大师编著,并且在翻译的时候严格遵守原著本意,绝不平添枝叶。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曹操制一奇葩军法,从此攻无不克,刘备却笑道:我称帝的机会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备曹操谁厉害,刘备骗走曹操5万兵马是哪一集,刘备孙权曹操搞笑对话

    在为政方面,曹操恢复生产,确立了屯田制,让流离失所的百姓回到家乡,人口和财富得到迅速恢复。曹操虽然功劳很大,但罪过也同样突出。他为了尽早结束了乱世,采用了许多偏激的手段,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在战争中,曹操特别喜欢屠城,曾在徐州等地犯下了滔天大罪。从史料中看,曹操屠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相当具有目的性

  • 曹操究竟盗取了谁的墓,能养活军队三年?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大名鼎鼎的曹操,居然会带着自己的士兵前去盗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虽然现在我们来反观三国时期的历史,能够看到诸多的历史痕迹,可是在当时历史发生的时候,所带来的灾难也是比较大的。对于战争所带来的伤害,大多数人都是能够想象得到,早期的战争,本身就是一种冷兵器作战,所以大多数

  • 真正的刘邦从来没有杀害过功臣,这些所谓的功臣原来并不承认刘邦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邦临死前给刘邦儿子的话,刘邦有哪些黑历史,刘邦后代评价刘邦

    刘邦这个人说实话真的很不错,流氓是流氓了一些,但是你知道他在位的时候杀了多少忠臣吗?其实并没有杀,我们首先要明白异姓王是怎么来的,那些所谓的大杀异姓王从本质上来说都是那些异姓王先有的谋反的行为,然后才被杀死的,项羽死后,在当时的情况下,刘邦虽然君临天下,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解决,那就是从西周以来就一

  • 除了姜维,还有四个人自认为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他们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姜维诸葛亮阵容,姜维和诸葛亮的关系,三国演义诸葛亮姜维

    对于姜维,诸葛亮的评价是: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诸葛亮的意思很明白,姜维可以掌军,但由于属于降将,根基太浅。来到蜀汉阵营时间太短,根基太浅。适宜当管控政治方面,不能服众,而绝不是《三国

  • 乾隆时期清军战力如何?东亚大陆所向无敌,唯独奈何不了这个小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乾隆时期清军,清军乾隆时期部队组成,乾隆时期八旗兵战斗力

    本文通过分析乾隆年间的几场著名的外战,试图判断出清军与当时东亚范围的一流外军相比,战斗力究竟如何? 一、清缅战争•蛮结之战 先来看看清缅战争。首先要强调的是,18世纪中期的缅甸贡榜王朝正处于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此时的贡榜王朝扩张性十足,堪称不折不扣的地区小霸,搅得四邻不得安宁:西北方向,灭掉印度东部

  • 浅析名满天下的清朝睿智皇太后孝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孝庄皇太后的一生经历,孝庄皇太后功过,孝庄是如何当上皇后和皇太后的

    布木布泰在满语里的意思是天降贵人,孝庄皇太后一生确实都在辅佐大清王朝安稳。作为祖母,她扶持康熙步履薄冰,铲除鳌拜以后康熙亲政,孝庄却没有丝毫松懈,一生都在为大清奔波。一个进入后宫核心的女人,一生经历了四代皇帝。这在中国长达千年的封建史中都是第一人,她培育出康熙这样一个优秀的皇帝,且不贪恋权力,这样一

  • 和珅自尽前,打开乾隆赏赐的“保命诏书”,上面写着3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和珅临死前说了七个字,和珅临死前想起了乾隆的保命诏书,和珅临死之前的遗诏

    这位贪官因为极为喜欢《红楼梦》这本小说,从而让它得以继续流传至今,他还专门派人去找寻《红楼梦》的后续。这位贪官就是中国第一贪和珅,他所拥有的资产超过100亿,奇玩琳琅满目堆满仓库。民间流传过一句话,和珅倒嘉庆饱,可见和珅的贪污腐败已经深入人心。当然乾隆帝时期的和珅可以说是个大红人,乾隆还给他留了一个

  • 铁面巡抚:不惧风险,不畏权贵,康熙视之为百官楷模。不是于成龙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于成龙广西巡抚,康熙夸于成龙不畏强权,康熙提拔的四个青年才俊

    格尔古德为官清正廉明、勤政爱民,而且敢于动真碰硬,不惧达官贵人;生活上衣食简朴,不求奢华,为后人所称道。尤其是职任直隶巡抚时的作为更令人赞赏。一、不惧风险,敢于揭露社会现实。康熙二十一年,因才能卓越、业绩突出,格尔古德被朝廷任命为直隶巡抚。上任之前,康熙谆谆告诫他:“金世德、于成龙为巡抚有声,尔承其

  • 嘉奖在乾隆死后,立即抄了和珅的家,赐死了和珅全家,为何后悔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乾隆死后和珅下场,和珅是乾隆皇帝赐死的吗,和珅表妹被杀和珅生气

    那么乾隆为什么要嘱咐嘉庆不要杀和珅呢?肯定是乾隆能够看到嘉庆和和珅之间的矛盾,或者能看到嘉庆眼里对和珅的恨意与杀意。可是嘉庆却没有看到乾隆皇帝的用意的深远,他看到的只是和珅对自己皇位的威胁。直到15年后,嘉庆15年,史官在记录和珅过往,把和珅黑的一无是处的时候,嘉庆才想起当年乾隆的嘱时,大喝一声:和

  • 查抄和珅家没找到1分钱,嘉庆说了2个字,2天竟拉出几十车金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嘉庆查抄和珅家产清单,嘉庆皇帝查抄和珅的银子,查抄和珅过程

    这多少有些冤枉嘉庆了,他接手时的大清国,早已不似从前一般繁华。当时社会矛盾激发,官场上下更是贪污腐败成风。当时对百姓们的赋税又日益加重,各地更是频频爆发农民起义。一、和珅终被治罪嘉庆帝也不想自己未来掌管的大清帝国,继续按照颓势衰败下去。为了开脱乾隆帝的责任,也为了整治朝廷,嘉庆帝先拿替罪羊和珅开了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