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时期清军战力如何?东亚大陆所向无敌,唯独奈何不了这个小国

乾隆时期清军战力如何?东亚大陆所向无敌,唯独奈何不了这个小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917 更新时间:2024/1/16 14:39:03

通过分析乾隆年间的几场著名的外战,试图判断出清军与当时东亚范围的一流外军相比,战斗力究竟如何?

一、清缅战争•蛮结之战

先来看看清缅战争。首先要强调的是,18世纪中期的缅甸贡榜朝正处于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此时的贡榜王朝扩张性十足,堪称不折不扣的地区小霸,搅得四邻不得安宁:西北方,灭掉印度东部的阿霍姆王国和曼尼普尔王国,并且一度击败英属、法属东印度公司的干涉;北面,灭掉掸族政权;向东,灭掉南掌(老挝),向南灭掉暹罗(今泰国)。算得上打遍东南亚无敌手!

当时缅军的装备水平在东亚范围内也堪称顶级,与清军的对比如下:

火枪方面,史载缅甸装备的是“自来火”,即燧发枪。而且,缅军里有大量的葡萄牙、法国雇佣军,缅军士兵的射击技术直接来源于西式训练。

贡榜王朝的武器购买渠道早已经不再局限于葡萄牙一国,而是法国和英国这些更强大的军事强国,18世纪中期缅军已经大规模装备燧发枪。

燧发枪

火炮方面,缅军当时已经有法国提供的舰载炮以及陆战炮,和清军在运用火炮的战术思维上已经有了初步的代差。

而清军的火器只有鸟枪,外加因为运输困难只能带过来的一些小口径火炮,和缅军相比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伊犁将军明瑞奉旨征缅,清缅之间的蛮结之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

明瑞画像

蛮结,在今日缅甸的南渡河以东。这里群山环绕,有着大片的原始森林,热带丛林中的瘴厉和毒虫远非中国可比。

缅军依托地利,修建了坚固无比的巨木大寨,这种独特的防御工事为缅军独有的特点,会给入侵之敌带来极大的麻烦。事实上,缅军的这种巨木战术最终决定了整个清缅战争的结局。

直到清缅战争结束一个多世纪后,英缅战争爆发(1885年),这种木寨才在英军近代化的炮火之下被攻破!

缅军巨木塔楼

1767年十二月,清军统帅、伊犁将军明瑞,率领二千八旗军和部分贵州绿营兵向缅军“蛮结大寨”发起进攻!

一开始,缅军想利用兵力优势“拒敌于国门之外”,冲出来和清军野战!

不料,当时的燧发枪威力有限,而清军阵中的披甲骑射手极为机动灵活,在清军鸟枪兵的掩护下,利用机动优势,“四面环攻”!

在清军骑射的精准打击之下,缅军前锋迅速溃败,于是缅军祭出撒手锏——火枪象兵!

缅军火枪象兵

一时之间,清军阵型被冲乱,八旗兵的马也受到了惊吓。眼见局势不利,明瑞迅速改变战法,直接下令朝着大象的身躯开火。

清军中精锐的健锐营士兵稳住了阵脚,用火枪和手中的长刀集中打击大象的腿部,混战中,大象受伤后发狂,象群纷纷掉头往缅军的阵营冲去,随即缅军队列被冲散,清军趁势大举追击,毙敌无数。

缅军的燧发枪队列

缅军之前在野战中就吃过亏,这次更是被清军打得落花流水,于是只能把战场主动权交出,龟缩进木寨内,试图凭借这种奇葩的坚固工事阻止清军攻势。

清军这边,明瑞一马当先,在阵前督战。话说明瑞可是参加过“黑水营之战”的名将,劫后余生,还怕你这区区雕虫小技?

但见清军中精锐的贵州藤牌手组成方阵,手持巨盾,悍不畏死,顶着缅军密集的弹雨向前快速移动,一路冲到了缅军蛮结大寨的近前,准备硬攻。

“砰砰砰”!缅军燧发枪的铅弹打在清军藤牌手的盾牌上,盾牌被击穿了,士兵纷纷倒下,可是在明瑞严酷的督阵之下,清军并没有停下脚步。

藤牌兵

此时顶在最前面的是一名来自贵州的小兵,名叫王连,有着多年的军事经验,是一名老兵。马上要到缅军大寨了,“三十步,二十步……”,说时迟那时快,王连奋力把标枪投了出去,一下子把对面的缅军火枪手扎了个透心凉!

紧接着,他和战友们拔出腰刀,左手持盾、右手拿刀,大叫着扑了上去,疯狂地用刀砍木桩,可是没想到缅甸的巨木树桩如此坚硬,根本砍不动。

而缓过劲来的缅军长矛手,开始从木寨后面拿长矛攒刺,不停地有战友受伤倒下,而清军的骑兵和火枪手只能在后面看着干着急!

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王连猛然发现了木桩有一个缺口。于是,他奋不顾身地从这个狭窄的缝隙跨步而上,三下两下翻进了缅军大寨!

缅军没想到敌人居然直接跳进来,一时间愣住了。王连手举腰刀奋力砍杀,在千百人之中来回冲杀,一夫拼命,万夫莫当,连续砍倒了十几个缅军士兵!

随后清军士兵纷纷从那个缺口处翻进来,从里面把木寨的大门打开了。

明瑞和参赞大臣观音保在远处看见,大喜过望!一声令下,清军骑兵出阵,直扑缅军大营!

呼啸而来的上千名八旗马甲如一片乌云卷起飓风,箭落如雨,冲进木寨之后四处践踏砍杀,清军步兵随后蜂拥而入。

缅军大溃!

奉命驻守的缅甸宰相摩诃悉都一看大势已去,带着一些随从匆匆离开。蛮结大寨就这样被攻克了!

蛮结之战,清军击毙缅军主力四千多人,俘虏数百人,令缅王孟驳(雍籍牙大帝次子)无比震惊。

捷报传到北京,乾隆帝大喜,罕见地加封明瑞为一等诚嘉毅勇公(四字公爵)!

而小兵王连也引起了乾隆的注意,一个小兵,以个人的勇武在关键时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让乾隆对贵州的绿营兵刮目相看,直接火线提拔,王连因此一跃升为从三品的游击将军。

史载:“明瑞抵栅下,亲冒枪炮督兵进攻,贵州步兵王连睨栅左有积木,躤之以登,跃入栅内。

贼乱,莫知所措,多被杀,遂破其一栅。旋复攻破三栅。捷闻,晋封明瑞诚嘉毅勇公,特擢王连为游击,馀俱交部叙功。”《清史稿》列传·卷三百十五 缅甸

二、清缅战争•小孟育突围战

明瑞大军孤军深入,连续击溃缅军,最近距离缅都阿瓦只有70华里!但是好景不长,因为连胜之后的轻敌,清军的后勤被缅军切断。

军中开始缺粮,明瑞迫不得已,开始率军撤退。缅军集结优势兵力,尾随追击。明瑞打算先回木邦土司,途中听闻木邦被围,于正月初十改向宛顶撤退。

正月十四日,明瑞设伏,向尾追不止的缅军突然反击,歼敌四千余,缅军被打怕,不再追得那么紧。

史载:明瑞曰:“贼轻我甚矣,不一痛创之不可!”时贼上山来追,万枪突出,四面兜击,贼溃坠者趾顶相藉,坑谷皆满,杀四千馀人。

二月初,明瑞军距离云南边境宛顶(今丽水市)已不足二百里。

而就在边境的另一路,清军主将额尔登额连续收到乾隆下令救援的圣旨后却畏敌如虎,一直按兵不动!

此时缅王孟驳调集所有缅军精锐,从明瑞军前方、后方和侧翼出击。二月初七日,五万缅军将明瑞率领的万余清军围困在小孟育处。

缅王孟驳

此时的明瑞大军已经没有军粮,连弹药和弓箭都很少了,援兵迟迟未到。

明瑞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叫来参赞大臣观音保、领队大臣扎拉丰阿、总兵哈国兴等几个人商量了一下,打算趁夜突围。

二月初十日夜,清军开始突围。

明瑞和观音保、扎拉丰阿以及御前侍卫数十人,率领尚有战斗力的数百满洲健锐营兵殿后。

最后的血战开始了!

五万缅军把清军围得水泄不通,在黑夜里点起万千火把,向黑影中的清军开火!

明瑞亲自带队,率领几十名身经百战的侍卫和数百名健锐营官兵奋勇冲杀,利用雨林的掩护,一次次向缅军发起突击。所幸的是,缅军依然不敢和清军在白天正面野战,只在夜间发起攻击和放枪。

最终,领队大臣扎拉丰阿中枪阵亡,参赞大臣观音保以身上携带的最后一支箭刺喉自杀。明瑞身受重伤,用尽力气骑马疾驰了二十多里,“手截辫发授其仆归报,缢于树下,其仆以木叶掩尸去”。

清兵在突围中共有千余官兵战死。

十四日,总兵哈国兴、常青以下万余官兵突围回到云南境内宛顶。值得一提的是,刚升为游击将军的王连也死里逃生,清军大部队终于得以生还。

在绝境之中,面对优势敌人的重重包围,清军中最精锐的满洲健锐营官兵体现了悍不畏死、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三、反击廓尔喀•东觉之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8世纪末的廓尔喀军队放在整个东亚范围都属于顶尖精锐。廓尔喀军普遍装备英式燧发枪,曾在1769年和1814年的两次英尼战争中,击败英属东印度的军队。

第一次是在1767—1769年的尼泊尔统一战争中,英属东印度公司派遣金罗克率军2000名进入尼泊尔,干涉尼泊尔内战。廓尔喀军队将英军诱入山地,利用地形优势予以重创,英军最终退回印度。

第二次是1814—1816年的英尼战争,尼泊尔军队在台拉登山区(Dehra Dun)给予英军粉碎性打击。

直到1816年,英军集中了整整两万兵力(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最多只出动了1.5万人),奇袭马克万普尔,逼近加德满都,才最终迫使尼泊尔投降。

可以说,清军此战面对的对手无论是从武器装备、战斗意志和战斗技巧等各方面,都是不折不扣的劲敌!

1792年六月,清军在翻越喜马拉雅山后,已经深入尼泊尔境内数百公里。此时,清军逼近廓军严守的东觉(Dhunchay)。

东觉是廓尔喀重要的关卡,廓军据险而守,在横河南岸,海拔极高的山巅立营。半山以下筑有木城、石碉、石卡,一直到山脚下“横河”的河边。

清军的任务是从横河北岸打到南岸,再攻占廓军在山顶的大营。这个作战任务,即使放到今天也是无比艰巨。

南岸和北岸,两座大山夹河对峙,壁立数千仞,下视“横河”,仅如一线,绝险之极!

六月初三日,清军抵达北岸,猛将台斐英阿领队由正路用大炮昼夜轰击;

海兰察取间道绕行,率领索伦劲旅一路翻山越岭,如同神兵天降一般,突然出现在敌军的七处据点,之后血战攻克;

清军主帅福康安则率领满洲、索伦,迂回到上游水浅处渡河,然后开始爬山仰攻,六月六日冲进了廓军的营地,一顿狂杀猛砍!

清军和廓军比枪法,然后近战比刀法,经过激烈的肉搏,一举击败廓军!

狭路相逢勇者胜!悍勇的廓军遇上了更猛的清军,只能四散逃逸。

六月九日,清军追击至雍鸦山(Ramchya)。

这一场战争亘八个昼夜,清军约6000多人,在海拔五、六千米的喜马拉雅山间作战!

清军将士登山陟险、鞋袜磨烂,而当地大雨如注,山巅气寒,入夜雨冻成雪,兵丁昏夜登山,遇有高数丈的巨石,须攀援树枝,跳跃上下,随身的弓箭多致损折……

这样的作战条件和艰苦程度,实为历史上罕见!

四、反击廓尔喀•甲尔古拉山之战

清军主力于七月初二日晨,越过雍鸦山,下至山沟,仰攻噶勒拉山巅上对方的据点。

自辰至未,终于攻下木城石卡,乘胜追逐敌人到堆补木山口,复登山击败廓军,这时已是半夜——清军在高原之上,崇山峻岭之间,连续作战二十个小时不休息!

喜马拉雅山

这份体力、耐力和坚韧之力,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次日,福康安率军过河,进攻甲尔古拉山。此处是尼泊尔首都最后的屏障。

适值大雨倾注,山崖险滑,直上20余里,将近木城,山势更陡,清军冒着枪林弹雨仰攻!廓军趁势下扑,集木集山梁上的另外一队廓军也来接应,从旁抄下,欲夺回大桥断绝清军退路!

而横河与大河汇合处的大河西岸又有一支廓军,放枪助攻,据说这三支廓军也不下“七八千人”,福康安等陷入了重围。

猛将台斐英阿中枪身亡,海兰察督率索伦兵勇猛冲杀,攻击肉搏反复多次,逆转了局势,最后廓军败逸!(以上内容摘自《乾隆朝第二次廓尔喀之役(1791一 1792)》(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要知道,这是在海拔极高、人迹罕至的喜马拉雅山上作战——敌人占据地利以逸待劳,居高临下用燧发枪凭险固守,而清军疲劳作战冒险仰攻,仍能一举击败敌军,纵观世界军事史,也是难得一见的奇迹!

总结

乾隆年间的清军精锐,就战斗力而言,可谓打遍东亚无敌手,这也是乾隆能够拓地两万里、奠定中华版图的最重要的军事原因,同时彰显了乾隆自登基以来,强力整顿八旗军的优异成果,尤其体现了清中期雄厚的经济实力。

当时平新疆,耗银三千多万两;平大小金川,耗银七千多万两;征缅,耗银千万两;反击廓尔喀,耗银千余万两……

更多文章

  • 浅析名满天下的清朝睿智皇太后孝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孝庄皇太后的一生经历,孝庄皇太后功过,孝庄是如何当上皇后和皇太后的

    布木布泰在满语里的意思是天降贵人,孝庄皇太后一生确实都在辅佐大清王朝安稳。作为祖母,她扶持康熙步履薄冰,铲除鳌拜以后康熙亲政,孝庄却没有丝毫松懈,一生都在为大清奔波。一个进入后宫核心的女人,一生经历了四代皇帝。这在中国长达千年的封建史中都是第一人,她培育出康熙这样一个优秀的皇帝,且不贪恋权力,这样一

  • 和珅自尽前,打开乾隆赏赐的“保命诏书”,上面写着3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和珅临死前说了七个字,和珅临死前想起了乾隆的保命诏书,和珅临死之前的遗诏

    这位贪官因为极为喜欢《红楼梦》这本小说,从而让它得以继续流传至今,他还专门派人去找寻《红楼梦》的后续。这位贪官就是中国第一贪和珅,他所拥有的资产超过100亿,奇玩琳琅满目堆满仓库。民间流传过一句话,和珅倒嘉庆饱,可见和珅的贪污腐败已经深入人心。当然乾隆帝时期的和珅可以说是个大红人,乾隆还给他留了一个

  • 铁面巡抚:不惧风险,不畏权贵,康熙视之为百官楷模。不是于成龙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于成龙广西巡抚,康熙夸于成龙不畏强权,康熙提拔的四个青年才俊

    格尔古德为官清正廉明、勤政爱民,而且敢于动真碰硬,不惧达官贵人;生活上衣食简朴,不求奢华,为后人所称道。尤其是职任直隶巡抚时的作为更令人赞赏。一、不惧风险,敢于揭露社会现实。康熙二十一年,因才能卓越、业绩突出,格尔古德被朝廷任命为直隶巡抚。上任之前,康熙谆谆告诫他:“金世德、于成龙为巡抚有声,尔承其

  • 嘉奖在乾隆死后,立即抄了和珅的家,赐死了和珅全家,为何后悔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乾隆死后和珅下场,和珅是乾隆皇帝赐死的吗,和珅表妹被杀和珅生气

    那么乾隆为什么要嘱咐嘉庆不要杀和珅呢?肯定是乾隆能够看到嘉庆和和珅之间的矛盾,或者能看到嘉庆眼里对和珅的恨意与杀意。可是嘉庆却没有看到乾隆皇帝的用意的深远,他看到的只是和珅对自己皇位的威胁。直到15年后,嘉庆15年,史官在记录和珅过往,把和珅黑的一无是处的时候,嘉庆才想起当年乾隆的嘱时,大喝一声:和

  • 查抄和珅家没找到1分钱,嘉庆说了2个字,2天竟拉出几十车金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嘉庆查抄和珅家产清单,嘉庆皇帝查抄和珅的银子,查抄和珅过程

    这多少有些冤枉嘉庆了,他接手时的大清国,早已不似从前一般繁华。当时社会矛盾激发,官场上下更是贪污腐败成风。当时对百姓们的赋税又日益加重,各地更是频频爆发农民起义。一、和珅终被治罪嘉庆帝也不想自己未来掌管的大清帝国,继续按照颓势衰败下去。为了开脱乾隆帝的责任,也为了整治朝廷,嘉庆帝先拿替罪羊和珅开了刀

  • 她是民国名媛,28岁嫁80岁老外生下一子,守寡55年后透露婚姻实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古代,那些有文化的才子,同时家境出身颇佳的,世人都称其为"名士",这些人大多才华横溢,同时对于国家影响更是颇大。名士多用于形容男子,那家境显赫,满身才华的女子该怎么称呼呢?到了近代,尤其是民国,人们都称其为"名媛"。而名媛追根究底还是得有一个显赫的家世,毕竟有了显赫的家世,你

  • 两次上书,一次差点被杀,一次直接被流放,嘉庆为何厌恶他说真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嘉庆二次被杀,嘉庆杀了哪些大臣,嘉庆一共杀死过几位大臣

    撰文:乔西编辑:吃硬盘吧插画:发达蚊#01.公元1799年的一天,嘉庆帝在看完一本奏折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很快,一道旨意从中央下达:有关部门须尽快将时任翰林院编修洪亮吉缉拿归案,并严加审问。军机处和刑部的官员不敢怠慢,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对洪亮吉的逮捕、审讯和宣判,并将最终结果呈皇帝御览。皇帝翻

  • 嘉庆扳倒和珅后,列举20项罪名,其中第一项罪状是和一件东西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嘉庆皇帝处死和珅15年后为何后悔,嘉庆皇帝对和珅的处置,嘉庆给和珅所列的20条大罪

    文/文史纪事对于和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为清朝乃至整个历史上著名的权臣,关于和珅的事情能说的可太多了。而对于和珅最后的结局,不少人因为看过历史书籍以及影视剧而不会感到惊讶,但是在当时,和珅本人以及朝中大多数的官员都对这个结局始料未及,当嘉庆帝下达的谕旨一出,所有人都是晴天霹雳。当父皇乾隆还尚在人世

  • 曾国藩十六字箴言:持家教子应注意十件事,六项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曾国藩持家教子感悟,曾国藩教子经典语录十六个字,曾国藩教子书txt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27岁的曾国藩中进士,入翰林院。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最后打败了太平天国军,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曾国藩倡议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

  • 一生辅佐过顺治和康熙两代皇帝的孝庄太后究竟下没下嫁给多尔衮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孝庄跟多尔衮真实历史,孝庄太后与多尔衮有无私情,孝庄皇后和多尔衮的正史

    在民国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中,提出孝庄太后确实下嫁给了多尔衮,但是由于存在于野史,所以只是增加了这件事情的神秘性,并不足以证明这件事的真实存在性。明末的张苍水,是明朝的拥护者,他做了一首七言绝句《建夷宫词》:“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裏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由于作者的身份再加上